“蝴蝶效应”一词来源于“混沌理论”,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但是“蝴蝶效应”的流行却是在1979年之后。
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一只来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小小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它的翅膀,就很有可能两周后引起美国的得克萨斯州一场龙卷风。
是不是感觉很不可思议?然而他的这个演讲却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此以后,“蝴蝶效应”这个词就名声远扬了。
洛伦兹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1961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洛伦兹用计算机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
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
其实在这之前,他在某一初值的设定下已经算出了一系列气候演变的数据,而这次他只不过想考察这一系列数据在更长时期的变化情况。
由于这些数据若从头重新计算会麻烦,因此为了避免麻烦,他走了一条捷径——没有让计算机从头运算,而是直接输入上次中途计算出的数据,让计算机从这个数据开始计算,即从中途开始计算。
由于天气实在是太冷了,他就离开工作室,去楼下大厅喝杯热咖啡。
然而等他回来后,也就是一小时后,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虽然用的是同一模式进行运算,但是这一次计算的结果与上次的结果截然不同。
他发现计算机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作了进一步验证,发现输入数据时的细微差异可能会导致输出结果的巨大不同。
洛伦兹把这个新发现总结为: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都可能会导致行为结果的无法预测。
根据他计算出的数据,他说,一成不变的长期的天气预报是不可能的,形象生动的说法就是他所提出的“蝴蝶效应”。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但是当时的科学家都不能理解,而杂志社也拒绝刊登他的文章,认为这个发现有违常理——相近的初始数值,得出结果也应该相近才对,怎么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呢?也因此,“蝴蝶效应”直到1979年之后才被人们接受。
“蝴蝶效应”之所以这么令人着迷、发人深省,不仅是由于其大胆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色彩,更在于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内在的哲学魅力。
在生活中,“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件事情无法预料的结果。
就像我们下棋,做生意一般,往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西方至今都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它可以让我们更形象地了解“蝴蝶效应”在生活中无形却巨大的影响力: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不要以为这篇民谣有夸张的嫌疑,这是事实。
微小的事情确实能够造成无法收拾的后果。
马蹄铁上一个钉子是否会丢失,本是在作战开始的十分微小的变化,但是其“长期”变化的结果却是一个帝国的存亡。
可见,初始条件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事实上,“蝴蝶效应”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
一次大胆的尝试,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个习惯性的小动作,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真诚的服务,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起点,它能带来的远远不止于一点点喜悦和表面上的报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