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件是指什么,揭秘你并不了解的七七事变真实经过

七七事件是指什么,揭秘你并不了解的七七事变真实经过,第1张

七七事件是指什么,揭秘你并不了解的七七事变真实经过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内去“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


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反抗,“卢沟桥事变”就这样爆发了。


卢沟桥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个“失踪”的士兵究竟去了哪里?卢沟桥事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现在的卢沟桥上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战斗痕迹?事变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今天小编为你一一解读……真相一——“失踪”的那个日本兵到底去了哪里?7月7日当晚22时40分,宛平城的中国守军听到城外东北方向响起一阵密集的q声。


在寂静的夜幕下,这阵q声显得那么刺耳,这引起了宛平中国守军的高度警惕。


不多会儿,几个日本兵来到宛平城下,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立即进城搜查。


中国守军认为,时值深夜,日军进城搜查会引起误会,妨碍治安。


但日军仍蛮横地要求进城。


守城官兵拒绝说:我方部队正在睡眠,q声响自城外,非我军所发,日军在演习场丢失士兵与我无关。


我们执行上级命令,不能打开城门!此时,日军立即包围宛平县城,并开q示威。


“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那么那个“失踪”的士兵到底去了哪里呢?一个当时驻守在宛平城附近、永定河大堤上的排长齐国轩(后来到了台湾),他在日记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件事。


就在事发当天晚上,他们驻地阵前来了一个日本兵,这个日本兵当时在驻地附近徘徊,并且久久不愿离去。


后来,当远处开始传来密集的q声的时候,他才离开了阵地。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得出,那个“失踪”的日本二等兵就是这个到当时中国军队阵地附近徘徊的那个日本兵,大概是听到了q声后,才离开的。


后来回到队伍中,队长也层层上报直至当时的日军最高指挥官。


但是,日军仍下令“可以坚决开始战斗”。


真相二—— “失踪”的士兵是无意间走错了路吗?在说这个事情之前,先来看看与这件事几位类似的“藏本英明失踪事件”。


1934年,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副领事藏本英明接到上级命令,要他自杀殉国,日本政府计划以此来要挟中国当时的政府,最终攻占南京。


藏本英明接到命令后,准备在死之前好好吃一顿,于是便到了当地的一家小饭店饱餐一顿。


吃完饭后,他发现自己身上的财物已经被搜刮完毕,于是便把袖口上的黄金纽扣留下来抵债。


这之后,藏本英明便躲到了南京紫金山附近,隐居起来,以为这样也能达到日本政府要挟中国政府的目的。


与此同时,日军便开始实施原本的计划,岂料,根据金纽扣的线索,中国当时的政府很快找到了藏本英明,于是日军的计划也就破产了。


其实卢沟桥“失踪”的那个士兵就是另外一个版本的“藏本英明”。


日本东洋协会调查部于1937年7月下旬调查绘制的军事地图为了达到与中国开战的目的,日军便安排这个在日本军中地位最低的士兵到中国守军的阵地,希望中方杀死这个“误闯”阵地的日本士兵,但是结果却是这个士兵在听到q声后便很快回到了日军的队伍中。


之所以说这都是安排好的,那是因为在一份日本公布的资料当中,清楚地提到了这次事先计划好的“挑衅事端”,尽管没有详细提到如何实施挑衅。


当晚“失踪”了的日本兵志村菊次郎,日军为了掩盖真相,随后安排其退出现役,遣送回国。


1944年,日本在亚洲战场已呈强驽之末,志村菊次郎再度入役,是年10月在缅甸被孙立人的部队打死,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充当了可怜的炮灰。


真相三——为什么卢沟桥竟然成为中日战争爆发地?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曾经发问:如果有一天,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突然发问:“战争怎么会在这儿爆发?这儿是中国和日本的分界线吗?” 你该如何回答?卢沟桥并非边关塞外、疆界海防,连万里长城的一处垛口也不是。


它就位于北京西南。


绝不是中日两国的分界线,可战争又确实在这里爆发。


为什么战争还未打响,小鬼子就来到了京师以南的卢沟桥——京畿重地的咽喉?日军攻占北平永定门城楼而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究竟以多少兵力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就更少有人知道了:华北地区全部日军不超过8400人。


而该地区的中国军队有多少呢?仅宋哲元的29军就不下10万人。


查遍世界战争史,敌人在战争爆发前,以如此悬殊兵力深入对方领土,公然叫嚣1个月内攻陷大片领土——华北,从未有过先例。


日本军队到底是怎么跑到了中国平津地区?这事儿说来话长。


日本军队早在参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从1901年起就以“护侨”“护路”为名,在中国平津、河北地区驻军。


“八国联军”的日本军队在屠杀中国人辛亥革命后,日本于1912年将“清国驻屯军”更名为“中国驻屯军”。


因为该军驻扎在华北,又称为“华北驻屯军”,又因其司令部设在天津,也称“天津驻屯军”。


1937年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正是驻扎在丰台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1联队第3大队。


就这样,到“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中国驻屯军”驻扎在平津地区已达36个年头了。


日本的中国驻屯军兵力配置要图到了1935年,日本大力推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目的的扩军备战,加快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


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悍然决定向中国华北增兵。


根据日本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由原来的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


而据调查,日本实际的增兵人数远远超过他们公布的数字。


据上海《申报》调查,日本增兵后的兵力达1.4万人,还有人认为日军兵力超过2万。


分别配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


“七七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在卢沟桥头构筑防御工事奋起抗战。


到“七七事变”前夕,日军对北平已经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其兵力部署如下:北平以西,有日军5000余人;北平以北和西北,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约4万人;北平以东,有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伪军1.7万人。


就这样,日军完成了其在平津地区的兵力部署,卢沟桥地区剑拔驽张,战争一触即发。


真相四——为什么日军第一炮就命中了宛平城里的专员公署?对于日本提出的无理要求,中日从7月8日午夜2时开始进行谈判,但谈判持续到凌晨并无结果。


到了凌晨4时23分,急不可待的第1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下令在现沙岗村大枣园沙丘阵地的炮兵向宛平城开炮。


随即日军在一木清直大队长指挥下向宛平城发起进攻。


至此,这场危机已经升级为动用武力,也揭开了中日全面战争的序幕。


日军的第一炮就命中了宛平城里的专员公署,将专员公署建筑给炸毁了。


修缮中的宛平县衙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宛平县长王冷斋由此想起一个细节:在宛平专员公署成立那天,日军一木清直大队长前来祝贺。


令人奇怪的是,从日军驻地到宛平城有好几里地,一木清直那天并没有像往常那样骑马,而是徒步走来的。


王冷斋此刻才明白,这个日本军官那天是在用双脚测量到宛平城要害目标的准确距离!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日双方进行交涉。


在谈判中,坚持与敌斗争的宛平县县长王冷斋。


王冷斋所见的情况能说明两点:一个,能看出来日本人做事认真和重视细节。


再一个,说明日本人炮轰宛平城是早有预谋的。


为了获取目标的精确坐标,这个日军大队长竟然用自己的双腿当尺子,去丈量宛平城里的坐标。


真相五——现在的卢沟桥上为什么没有明显的战斗痕迹?日军在正面进攻宛平城未果的情况下,随即改变进攻方向,集中兵力猛攻卢沟大铁桥和龙王庙的中国守军。


龙王庙的中国守军只有两个排,才70多人,而日军却有500多人。


这是一场兵力对比悬殊的战斗,其实这更像是一场屠杀!在兵力上数倍于己的日军面前,这些中国士兵表现出了坚强的民族气节,他们用步q、机q和sld顽强阻击日军,最后d尽q绝,他们就用大刀进行白刃战,使日军付出了伤亡百人以上的惨重代价,但两个排的中国守军也全部阵亡。


那么,日军为什么盯上了这座龙王庙?他们的目的,是要控制卢沟桥北面300米的那座卢沟大铁桥。


这座大铁桥,连接着京(北平)汉(汉口)铁路,是这条交通大动脉上的一个重要桥梁。


控制了它,就相当于控制了京汉铁路和华北交通的命门。


从卢沟桥看卢沟大铁桥早在距今800多年前,那时的金国统治者,为了京畿地区的交通便利,修建了一座坚固的大石桥,叫卢沟桥。


这座桥当时是沟通大都(北京)与华北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


过了将近450年,到了明末的时候,为了瞰制卢沟桥,朝庭就在卢沟桥的东边,建起了一个城堡,当时叫做拱极城,后来叫宛平城。


宛平城的西门,正对着卢沟桥,距离卢沟桥也就200来步。


到了1906年,新建的京汉铁路也从这里经过,这样一来,卢沟桥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取而代之的,是位于卢沟桥以北的卢沟大铁桥。


1937年7月13日,中毛泽东讲话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和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要的准备因此,当时中日军队双方争夺的重点是在这座铁桥,因此当时双方在石桥上并没有发生特别激烈的战斗,只是在桥的中部有一些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石桥中部有一些d痕,但是桥的整体没有受到太大损坏的原因。


真相六——赵登禹将军是死于“卢沟桥事变”吗?我们都知道赵登禹将军之墓就在卢沟桥旁边,所以很多人都会误认为赵登禹将军是牺牲在“卢沟桥事变”,但实际上他是死于事变后的20多天,原因是中了日军埋伏。


赵登禹将军“卢沟桥事变”后,赵登禹所在的第29路军奉命进行抵抗,1937年7月28日,他率领部分军队奉命从南苑机场往北撤退,撤到今天丰台区的大红门附近时,由于他身边的一个名叫周思进的汉奸将情报出卖给了日军,赵登禹将军一队人便遭到了伏击。


当时赵登禹将军乘坐在一辆租来的汽车里面,想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冲出日军的包围,可是没想到汽车轮胎轧到了一匹被日军打死的战马身上,汽车熄火,此时日军机q打中了赵登禹将军,他便牺牲在了汽车里面。


1937年7月28日,日军进攻北平。


驻守北平的中国军队第29军奋起抗战。


赵登禹将军牺牲以后,他的遗体确实葬在卢沟桥旁边,这是按照他家人的愿望,让赵登禹将军为北京城守着大门。


真相七——29军真是奉蒋介石命令从宛平城“悄悄撤退”的吗?事变爆发后,日军急切想攻占宛平城,进而打开进占北平,甚至进窥中原的通道。


7月8日,侵华日军一边在城内与中方进行交涉会商,一边迫不及待地在城外进行武力恫吓,甚至在东北角向中国守军射击,“以迫击炮攻城,命中专员公署,房屋大都被毁”。


中国军队第29军官兵在北平城高呼口号,誓死抗战。


7月11日起,日军再次以大炮轰击宛平城及其附近一带。


城内居民被迫往城外安全地带疏散,中国守军29军各部分散于各处应敌。


日军出动飞机在各处侦察扫射,战事时断时续,由北平至宛平电话也常被日军破坏,不能通话。


29军军长宋哲元奉命下令北平部队经门头沟向保定方向撤退,何基沣率第37师110旅在宛平至八宝山一线掩护部队南撤。


此时,日军中国驻屯步兵第一联队急速转进丰台地区,并且在装甲车队和炮兵部队的配合下,进入宛平城附近的一文字山,即沙岗村界大枣园一带,开始攻击包围日军野口骑兵部队的29军部队,最终城外中国守军撤出战斗。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指挥部下拼死抗击日军,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因流血过多,不幸壮烈殉国。


7月29日上午9时,日军中国驻屯步兵旅团旅团长河边正三在丰台驻地召开所属各部队长会议下达了攻击卢沟桥、宛平城的“步—作命第六二号”命令。


牟田口联队长在16时从丰台出发,赶往一文字山指挥作战。


一文字山是一个小沙丘高地,非常适合作为炮兵观测地,也是宛平城外唯一的制高点。


18时12分,日军从城外东北角和东侧开始炮击。


与此同时,在洪泰庄的福田装甲部队从城壁东南角附近展开行动,向宛平城西侧进攻。


中国军队撤退后,日军铁蹄踏上卢沟桥。


当晚,据日军气象兵记载为西南风,好似雨天前的天气,湿气甚大。


因此,爆炸后的浓烟久久不散,炮兵的观测极为困难。


18时40分,日军联队长牟田口难以观测炮击着d情况,觉得很难在预定时间开设两条突击路线后,决定在东北角构成突击路。


于是和铃木炮兵部队协定将所有炮火集中轰击一处,结果在19时20分轰开一条宽约20米的突击通道。


日军利用夜战进行突击,中国守军虽临危不惧,死守阵地,可是因敌我火力相差悬殊,日军阴谋最终得逞。


日军在卢沟晓月碑前炫耀武力。


日突击队在19时45分占领了东侧城墙,随后突入城内,向中部地区和西侧城墙突进。


中国守军且战且撤。


20时30分,日军进攻到宛平城西侧,宛平城失守。


30日,包括宛平城中国守军在内的掩护部队完成任务后撤退至长辛店,旋即撤往河北。


从此,整个北平完全沦入日军之手。


日军组织随军记者在卢沟桥采访日军占领在卢沟桥日军在卢沟桥非法设立的纪念碑日军疯狂炮轰宛平城遭到日军炮击的宛平城墙上,d痕累累日军攻占宛平城,在城楼上炫耀武力日军入侵北平城1945年,英勇抗战的中国军队重回卢沟桥如今硝烟散去,但历史的伤痕还在,历史的教训还在!七七之祭,警钟长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226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5
下一篇 2022-04-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