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来捋捋【古代女子美妆图鉴】,研究下她们是如何化妆的。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化妆品,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
唐朝诗人元稹的《恨妆成》,大致将女子化妆的过程概括为8个步骤:敷粉、施朱、画眉、点唇、额黄、斜红、花钿、面靥。
我们一步步分解来看。
01 敷粉我们现在用的粉底,在古代叫“妆粉”,也是诞生于战国时期,粉底的演变历史是:米粉→铅粉→香粉。
米粉就是米磨成的粉,涂了之后会变白,铅粉是米粉的升级版,比米粉更细腻,香粉比前两者更考究点,是加了香料的,制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她们不追求什么妆感、自然、裸妆,也没那个概念,她们就要白,越白越好看,毕竟古代没有灯光啊什么的嘛,有点日本妓艺的感觉。
有朋友要说了,铅粉?直接抹在脸上不是会伤害皮肤吗?现在化妆品里不都禁用了嘛,嗯,是的,所以我们多幸运啊,但是古代人哪里会懂这个,他们能把铅磨成粉再上脸已经算是很讲究了!02 施朱特别诗意,说白了就是打腮红,古代称之为“胭脂”,使面色红润。
据《妆台记》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可见胭脂对女孩面部化妆的重要性。
03 画眉古代的画眉太复杂了,眉被古人称为“七情之虹”,人的喜怒哀乐几乎都要牵动它,因此传统妆容不重眼妆,极重眉妆。
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
《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
她们用什么画眉呢?早期一般是用柳枝烧焦后直接涂在眉毛上,后来就是黛。
黛可以说是比较早的画眉颜料,一般称为“石黛”,徐陵《玉台新咏序》中有记“南部石黛,最发双蛾”。
除了“石黛”之外,比较常见的就是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
比如《甄嬛传》中甄嬛送给嬷嬷的就是螺子黛,所以螺子黛可以说是很珍贵了。
04 点唇终于说到大家钟爱的口红环节了!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古代女子用红色的纸抿唇,小时候偷偷把对联撕下来这样子学的请举手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
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
”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
那么古代的口红一般用什么制作的呢?开始人们使用朱砂涂抹嘴唇,但因为其附着力差,容易掉色和着色、不均匀等弊端,后来人们改进了制作方法,在朱砂中加入了动物的脂肪,制成了“口脂”。
直到汉代,人们才发明了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的胭脂。
胭脂除了点唇,还用于涂抹脸颊。
05 额黄-花钿-面靥-斜红“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都属于面饰,在这里就不一一讲解了,大家随意看图就懂啦~千年传统文化,仍有新意看完这些古代的美妆,是不是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太美了?不管是丰富有意境的古诗词,还是美妆文化,都超级有感觉,我们中国风,就该让世人都知晓,而且现在的中国风概念很火,我们创庭研发实验室也研发了很多的中国风彩妆,让古今美妆文化融为一体,金戈铁马有时也比不上倾国佳人回眸一笑啊~想跟湘云一样醉卧芍药裀……那我们一起醉卧中国风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