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一传统行业就是如此,曾经的它开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但如今的它却已经很难在城市里见到,甚至几乎“消失不见”,现国内已倒闭数万家之多,这个行业就是——报刊亭。
在笔者的记忆里,城市的大街小巷,报刊亭是随处可见的。
一间绿色的铁皮小屋,几平米大小,因为报刊种类多,店主们总能把报刊亭每一处都利用到极致。
不仅屋内三面都挂满了各类刊物,门前延伸出来的木架上也是洋洋洒洒一大片。
报刊亭的建设初衷是为了占领宣传阵地、提升城市品位、拉动文化消费、扩大就业岗位,曾经众多的报刊亭无疑为市民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为市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报刊亭,已经到了被社会淘汰的悲惨地步。
互联网新媒体的崛起从用现金付款到线上支付,城市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渐发展起来,报刊亭却逐渐落寞了,这个曾经能够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小亭子,现在光靠买杂志,连每月的租金都付不起,更别说有人能靠它过生活了。
现在来看,报刊亭行业倒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报纸”没了。
为了维持生计,报刊亭老板们也做出了积极的改变,比如把业务扩大了范围:各种孩子的玩具和贴纸、冰凉的糖水饮料、打折的电影票、电话和游戏的充值卡、补习机构和租房的广告……手握绝佳地理位置的办刊亭,它们就像马路边的微型士多店,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直到2013年,报刊亭发展的拐点也随之而来。
那年恰好是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达到新里程碑的时刻。
在智能手机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人放下报纸杂志,捧起手机、电子书,报刊亭收入不断下降,经营者日益艰难。
那么, 报刊亭的消失是好是坏?对此,很多人表示担忧,甚至痛心疾首。
因为很多人认为,报刊亭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它的消失也可能意味着,原本的读书文化的氛围和良好习惯也一同消失了。
然而,一种文化的消失,就意味着另一种文化的崛起。
在报刊亭消失的同时,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4G网络已经全面覆盖,如今5G也跟着顺势崛起,新的文化开始在手机中被传播。
对此,也有网友表示:“现在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有空闲时间都是打游戏,没有人螚再沉下心来看“有点内容”的东西,而老一辈人的眼睛不好也不看了,所以报刊亭就消失了。
”不知道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