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任旭阳在早前的全员邮件中提到的,他来担任一点资讯CEO是为了完成阶段性使命,再到杨宇翔的上任,一点资讯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了:上市!国内的资讯客户端,目前除了专注五环外的趣头条去年已经成功上市外,其余的都还在等待时机。
今日头条如此,一点资讯更是如此。
此次引进一位不懂内容的CEO,但是人家对A股资本市场拥有的丰富经验可以帮助公司快速顺利对接国内资本市场。
说白了,就是一点资讯需要快速从外界获取更多的资本来完成上市规划。
一点资讯早年也是含着金汤匙的,用户获取方面,有小米和OPPO助力,内容业务方面有陈彤、吴晨光两位门户总编辑把关。
当年提出的“算法+人工”这一策略,现在来看,也比门户移动端的纯人工模式、其他移动端的纯算法推荐模式要高明不少,既能保证内容的格调,又能满足用户在资讯内容方面的个性需求,那么为什么几经折腾,一点资讯在用户侧与当年的竞品差距越来越大了呢?过度依赖渠道流量,自身APP发展停滞一点资讯在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小米和OPPO,这两家通过白牌预装和浏览器内容导入,给一点资讯带来了足够的用户成长空间,一跃成为国内资讯客户端的第一阵营。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饮鸩止渴的流量能解决近忧,但不能搞定远虑。
事实也确实如此,一方面是是乘着两款国民街机的出货量,不断狂飙的阅读量;一方面是是自身APP对用户的吸引力止步不前。
一个资讯客户端产品,在市场手段下,是需要一些合作流量来满足自身成长的需求,但是成长的本身应该是自身肌肉的强壮,不断通过外部渠道放大自身的影响和张力,而不是附着在外部渠道上,虚张声势。
显然,一点资讯享受到了渠道流量的带来的甜头,但是并没有借此转换、巩固这一优势,反而是在瞬时红利的冲击下,暂停了扩张,导致主产品的停滞不前。
定位摇摆,究竟是做硬新闻还是软资讯几乎所有的打着资讯名义的客户端,起初都是借助用户对于资讯消费的需求,来掠夺用户。
等到用户基数到达一定量级(大部分在一百万左右的DAU),再做各种尝试。
由资讯往消遣靠,以此来拉长用户的消费时长。
我们看见很多的公司,常常在主产品成熟后,会在主产品获取的用户上,在来补充自己的产品,由一款到多款,从单点到矩阵。
因为所有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天花板,而综合性平台是一个大罐,它可以吸纳很多的流量,但是却难于转化,所有垂直的产品做补充和承接是一个相对靠谱的选择。
一点资讯这么多年,在内容上已经获得了瞩目的成绩,两张牌照已经让它在业内成为同行羡慕的对象,但是一点资讯给用户的感觉却是离用户越来越远,当时定位的“有用、有趣、有料、有品”,也逐渐成为空谈。
团队配置参照门户打法,业务并未统一作战团队配置体现的是公司的整体战略,比如最近几年被业界称赞的头条,所有的业务都依赖三大部门推进。
分别是用户增长、产品、商业化。
不论是做哪个产品,都是如此。
产品在今日头条完成冷启动,然后根据发展节点,用户增长和商业化依次介入,完成产品的孵化落地。
头条这一套团队配置打法,今年也被百度大力推崇,成为业务快速推动的催化剂。
一点资讯在这方面明显是落后的,内容、产品技术、商业化各自为政,内容忙于拓展,产品技术缺乏创造,商业化无法与内容良好闭环。
楼长大人去年就说过,运营的使命就是做增长。
增长有两大指标,一个是存量用户的有效时长的增加,另一个是新增用户的导入,不断扩充自身的用户池。
不论是哪个增长指标的提升,都需要团队的有机协同,如果不能将内部力量有效的串联起来,拧成一股绳才能激活整个团队,不然就容易陷入各自为政,互相推诿的困境。
忽略了用户对尝新的需求,产品更新迭代缓慢产品对用户最大的真诚是,不断的给用户创造惊喜。
用户是这个世界上最缺乏耐心的人,一旦有新的刺激和诱惑就很容易逃离。
所以一款产品需要长期的留住用户,就需要不断的给用户尝鲜的机会。
不论是让用户捡便宜,还是让用户做游戏。
需要的就是打破一成不变,来为无聊的日子解闷。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一点资讯在用户产品功能上,并没有太多的尝试,甚至可以说,到今天,它依然只是一款单纯的资讯阅读产品。
但是这几年,它的竞争对手,不论是今日头条还是趣头条甚至搜狐新闻,在各自的产品线上都有各自的探索。
这从来都不是一个缺少对手的时代,在用户获取成本增加,用户流量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各家都在思考,如何能让一个用户更多的在自己的流量池消费,并且在自己设计的商业闭环内流转。
毕竟,融资和烧钱已经成为过去,如何踏踏实实的创造价值才是9102年的首要任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