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隔夜肉,赚人气不赚钱9月1日,央视财经报道称,“钱大妈”生鲜超市凭借“激进”的打折方式,吸引了大量客源,不少消费者养成了特意等到打折时间来光顾的习惯。
潇湘晨报记者曾在晚上8点半走访长沙市一家钱大妈门店,店内挤满了来“捡便宜”的大爷大妈和刚下班的白领,不少人都是冲着打折来的。
虽然门庭若市,但是实际上,经过一天的销售,顾客们可选择的商品也并不多了。
“晚上过来基本只能买点葱姜蒜和土豆什么的,葱也没有很新鲜了。
”长沙市民宋女士说道,她直言,“感觉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对此,店家也有无奈,因为钱大妈的经营模式,直接导致了一些加盟店的亏损,门店菜卖得越多,亏损就越大,有门店为了减少亏损,会尽可能地控制每天的货量。
“钱大妈的模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不合理的有两个,一个是钱大妈规定了每天必须进货的品类和最低限量,一个是不少产品的拿货价远高于市场价。
” 广东加盟商潘志强说道。
不同地段的消费者需求是不同的,强制进货导致不少货卖不出,加盟商只能自负亏损;为了吸引客源,哪怕拿货价高于市场价,加盟商也只能降价。
潘志强告诉记者,在开店初期,为了引流,钱大妈要求门店必须以进货价售卖,当然也会有一定的补贴来减少加盟商亏损。
一段时间后,钱大妈会以客流量为主要指标,对门店进行评级,评级较高的门店可以在规定区间内提价,加盟商为了提升售价级别,不计成本地打折以吸引客流量,最终形成了一个“卖得越多,亏损越多”的怪圈。
加盟商网上“控诉”被起诉索赔近日,一位叫“三姐”的加盟商在抖音控诉钱大妈的视频火了,她表示自己卖了一套房子,加盟了2个钱大妈门店,却一直亏损。
门店从2020年5月开始营业,经营了11个月,基本月月亏损3-5万元,总投入高达170万。
然而没过多久,“三姐”的账号就已注销,相关视频也被删除,传言三姐小号告诉大家,钱大妈用200万与她达成了和解。
潇湘晨报记者了解到,“三姐”真名张海燕,目前她的两家门店都已关闭,其中一家门店已经改为餐厅。
“当时签的合同里包括一份禁业协议,协议规定,两年内,我和我的直系亲属都不能再做生鲜,也不能将门店转给同行,甚至不能去生鲜店铺做雇员。
”“三姐”说道。
而对于网传的“两百万和解”,“三姐”表示并无此事,并且在9月2日上午,她收到了法院传票。
“三姐”告诉记者,广州市钱大妈农产品有限公司表示,因为“三姐”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全国有59家加盟商停止加盟,所以“三姐”被以诽谤罪告上法庭,并要求赔偿200万。
三姐的血本无归的遭遇并非个例,抖音评论区、百度贴吧上的钱大妈加盟商早已“亏”声一片,比如,有人加盟钱大妈的店铺,一年投入80万,却一直在亏损,只能十几万低价转让;比如有人加入钱大妈3个月亏了50万,目前店子还关着转不出去;比如,做到百店前五,但仍然在亏钱……亏损案例这么多,为什么还有不少人排队加盟?有加盟商向记者透露,在招商时,钱大妈强调其闭店率在3%-5%,毛利率在20%左右,不少人都是被这看似稳健的经营模式吸引进来。
狂揽加盟费 钱大妈遭质疑后紧急发声“疯狂”打折现象背后,品牌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钱大妈”官网显示,2021年2月“钱大妈”的门店数就已经超3000家,按单店加盟门槛30万元推算,“钱大妈”品牌方就有9亿元的资金沉淀,叠加数量众多的门店每天产生的现金流,让品牌方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公开资料显示,钱大妈于2012年4月成立,销售蔬菜、生果、生肉及鸡蛋等,以“不卖隔夜肉”的口号而知名。
在成立初期,钱大妈“新鲜”、“实惠”的经营理念直击消费者的需求点,吸引了大波粉丝,并也完成了初步扩张。
2017年,各路创投开始寻找项目,有一定门店数量基础的钱大妈也开始牵手资本。
2017年6月份,钱大妈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是启承资本。
2018年5月和7月,钱大妈分别获得了B轮和C轮的融资,投资方包括弘章资本、高榕资本和启承资本。
到2019年年底,钱大妈再次获得了近10亿元的D轮融资。
此外,有消息称,钱大妈拟香港IPO上市,募集资金在31亿至39亿港元之间。
另外,钱大妈还计划在IPO前的一轮融资中筹集20亿元人民币,令其估值可进一步提高至最多250亿元。
针对相关质疑,钱大妈也在9月2日回应,表示将对加盟商给予更多切实的帮扶, “加盟商经营不善”情况也并非普遍现象。
对于一家新开的门店,前面3-6个月通常称为“爬坡期”,期间公司与加盟商共同培育市场,并为每个门店提供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帮扶;从近期数据来看,度过爬坡期的门店,华南区盈利率超过90%,其他区域超过80%。
而对此回应,不少加盟商并不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