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尽管国祚短暂,历二世即亡,但是它的繁荣成果并没有因朝代更迭而衰败,继而为唐朝的辉煌奠定基础。
稍后的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封建王朝,安定的社会,昌明的政治,为不同领域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更兼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魄,从各地域文明中汲取养分,呈现出一派欣欣繁荣之景。
这种繁荣也体现在物质文明上。
各类手工业蓬勃发展,其中瓷器生产也得以发展,瓷窑百花齐放,相互争艳,特别是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白瓷闻名天下。
实际上,隋唐时期的瓷器生产有较大发展,技术更加纯熟,制瓷业也发展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用品。
隋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全国实现统一,瓷器生产不但继承北方青瓷的传统风格,还吸收南方青瓷的特点,因此南北青瓷开始融合与发展,这也是隋代青瓷的一大特征。
隋代瓷窑分布很广,有的窑场规模很大。
瓷器品种增加,器形多样,一些还代替了金、银、铜、陶等生活用具。
当然,这也改变了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的格局,使南北方瓷器生产可以并驾齐驱地向前发展。
隋瓷的硬度和釉色的洁净,都超越前代,尤其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烧制成了白瓷。
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巨大飞跃,为此后历代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这一时期烧制的白瓷,色调较为稳定,白度也较高。
在考古发掘的隋代李静训、姬威墓里,都发现白瓷器皿,如鸡冠壶、双龙把手瓶、双耳扁壶……不但质地坚硬,色泽剔透,还造型精美。
此时,白色护胎釉的工艺也被发明出来。
其流程是,用白净细腻、含铁成分少或不含铁的瓷土调配成护胎釉,在给瓷胎上釉前,先给胎体上一层护胎釉,可以避免胎体粗糙,掩盖胎料杂质。
这样一来,白色瓷的白度更稳定一些,釉色更加光亮一些。
唐朝时期,中国的历史上实现完全统一且相对繁荣昌盛稳定的时期,不管是社会的经济还是文化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整个民间的陶瓷生产一派欣欣向荣。
这一时期,白瓷开始挑战青瓷的传统优势地位,不过就唐墓各期出±瓷器来看,尤其是南方唐墓,出土的青瓷数量还是要比白瓷多。
南方各窑仍继续烧制青瓷,北方烧白瓷的诸窑也有兼烧青瓷的。
这一时期,越窑青瓷代表青瓷的最高水平,有“类玉”“似冰”之称,畅销国内外。
唐代越窑,是指隶属越州的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瓷窑,其中以余姚上林湖一带瓷窑为代表。
由于所用原料精淘细练,南方越窑青瓷胎质紧密,气孔率较小;加上采用匣钵烧制,器物光彩夺目、端庄规整;又加上提高了施釉技术,釉药厚度达0.2–0.5毫米,釉面很晶莹滋润。
唐代文人学士很喜用越瓷。
陆羽《茶经》中曾描绘它瓷质类玉,光洁类冰,悦目怡神。
徐寅《贡余秘色茶盏诗》中石"巧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石",陆龟蒙《茶臨诗》则称道"岂如璧姿,又有烟風色",成为千古佳句。
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开辟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烧造局面。
而当时的白瓷烧制已非常完善,其中以邢窑最负盛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可以这么说,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尤其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此外,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也非常有名,在景德镇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与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差别不大。
杜甫曾赞大邑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隋唐时还出现了彩绘,在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帽子、头发、眉毛、胡须、剑鞘、腰带等,都是用黑彩点画的。
实际上,当时有一些地方的确出现黑釉、褐釉,或在青釉器物上多次施呈色不同的釉,烧出的彩霞、浮云、树叶、花朵形状的色彩斑斓,端庄精美。
尤其到唐代晚期,在长沙铜官窑创造性地烧出釉下褐绿彩斑组成或绘成的花鸟、人物故事、题诗、图案的彩瓷,并大规模使用模印、贴花工艺,使瓷器的装饰更加丰富。
此时,还烧造出一种名叫“唐三彩”的瓷器,深受人们的追捧,其实这就是一种介于陶、瓷之间的艺术精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