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全球第一,五菱碾压特斯拉,但中国汽车还很“芯痛”

中国汽车市场全球第一,五菱碾压特斯拉,但中国汽车还很“芯痛”,第1张

中国汽车市场全球第一,五菱碾压特斯拉,但中国汽车还很“芯痛” 放在芯片紧缺、搅动汽车等多个产业的背景下,更能明白缺芯是多么严重。

根据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5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为1012.2万辆。

其中,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已经达到198.2万辆,占总减产量的19.6%。

AutoForecast Solutions预计,今年全年,中国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将达214.8万辆,占全球总减产量的19%。

按照行业算法,全球减产700多万辆汽车,就会带来13580亿元的损失,那么,中国减产214.8万辆,损失将高达4170亿元。

“芯痛”程度可见一斑!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内新能源车企高价购买芯片的消息不断传出。

比如,媒体报道,一家新能源车企曾从黑市收购数千片电子驻车芯片,正常价格约为6元/片,却被炒到约5000元/片,超出正常价格800倍。

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汽车和手机一样,也很“芯痛”?首先是因为,中国汽车芯片本土产能占比太低。

媒体称,目前国内汽车芯片的自给率还不到10%,90%以上的国产车芯片都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车规级功能芯片MCU对性能的要求十分严苛。

一般来说,要进入汽车领域,国际汽车电子协会针对车规MCU推出三种标准规范,以确保汽车电子产品安全运行。

在这方面,凭借起步早、拥有众多专利、技术相对成熟稳定、生产能力强等特点,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等欧美日巨头优势明显,掌握了全球汽车芯片话语权。

更关键的是,汽车芯片需求爆发。

2000年,一辆汽车采用的芯片不到10片,如今保守估计,也在100片以上。

当疫情之初受影响的汽车需求回暖,汽车芯片随之迎来“井喷”,从而出现短缺乃至“芯片荒”。

一路“卡”到最近这段时间,才显示出些许松动迹象。

据媒体报道,市场上主要汽车芯片供应商的库存9个月来首次出现增加,恩智浦、英飞凌、瑞萨电子、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这5 家厂商,9月底时的总库存同比增长了0.7%,这也是近3个季度以来首度同比增长。

即便如此,汽车芯片库存只是稍有增长,且传导至国内还要有一段时间。

何况,汽车芯片国产自给率一天不提高,国内汽车产业的“命门”就会掌握在这五大西方巨头手里。

正因如此,媒体呼吁,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强国产市场培育,坚定自主研发创新,加速汽车芯片国产替代。

惟其如此,中国汽车才能真正解决“芯痛”难题,夺回自主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tougao/659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4-18
下一篇 2022-04-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