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划分为24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规定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为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度,时间正好是1小时。
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度,以东、西经180度为界。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计算的区时=已知区时-(已知区时的时区-要计算区时的时区)。(注: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
扩展资料
中国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 ——“北京时间”作为全国统一使用时间。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大陆共分五个时区:
中原时区:以东经120度为中央子午线。
陇蜀时区:以东经105度为中央子午线。
新藏时区:以东经90度为中央子午线。
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度为中央子午线。
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度为中央子午线。
时区的计算方法:用经度数除以15,如果除不尽,小数点后第一位四舍五入。如果经度是东经,时区就是时区。如果经度是西经就是西时区。地球自转角速度是每小时15°,因此一个时区之间相差15°经度。
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
1、时区的计算:
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地理区时差的计算:
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地理区时的计算:
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计算结果的处理:
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
可以实现
C1中输入公式:
=IF(B1>=0,$A$1+TIME(B1,0,0),$A$1-TIME(-B1,0,0))
然后向下拖动就可以了
至于时间的格式,可以设置成YYYY-MM-DD hh:mm
因为时间不能为负值,所以要判断B列为负时,作为减处理,B列为正时,可以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