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波那契数列:0、1、1、2、3、5、8、13、21、34……这个数列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在数学上,斐波那契数列以如下被以递推的方法定义:F(0)=0,F(1)=1,F(n)=F(n - 1)+F(n - 2)(n ≥ 2,n ∈ N)
应用
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斐波那契数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松果、凤梨、树叶的排列、某些花朵的花瓣数(典型的有向日葵花瓣),蜂巢,蜻蜓翅膀,超越数e(可以推出更多),黄金矩形、黄金分割、等角螺线等。
斐波那契数还可以在植物的叶、枝、茎等排列中发现。例如,在树木的枝干上选一片叶子,记其为数0,然后依序点数叶子(假定没有折损),直到到达与那些叶子正对的位置,则其间的叶子数多半是斐波那契数。
规律是:任取连续的三个数,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
某项等于前两项的和,
1+1=2;
1+2=3;
2+3=5;
3+5=8;
5+8=13。
具体方法如下:
斐波纳契数列,定义:F0=0,F1=1,Fn=F(n-1)+F( n-2)(n>=2,n∈N)
参考资料
斐波纳契斐波纳契数列美国:美国,1202
很高兴能为你回答问题!
斐波那契数第三十位为:832040。
是这样的,斐波那契数列本身的定义是:第N个数为其前面第N-1个数和第N-2个数之和,即A(N)=A(N-1)+A(N-2)[要求N>=2],但同时初始的两个数值又有事先规定,为1、1,所以计算第三十个数最直接的方法为使用定义直接运算,一个个加到A(30)这样是最好理解的方法。但是由于计算量较大,不太推崇。
其实,斐波那契数列还是有一定的公式可循的,在百度百科中可以查到其至少有三种公式,比如,相比于直接法,这样的方法计算量上肯定少小一些。可是,由于公式内含有高次幂,实际上也不很好计算,所以,如果有一定动手能力的话,我个人更推荐使用代码的方法,在保证基本原理理解的情况下,使用计算机简化大量的运算也是可取的。这里附上C++的伪代码:
int data1 = 1 , data2 = 1 , data ;for ( i = 0 ; i < 28 ; i++) //由于A(1)和A(2)初始定义了,所以循环只进行28次
{
data = data2 + data1 ; //用data存储最后数值
data2 = data1 ;
data1 = data ; //刷新data1和data2
} //这段代码使用的是定义法计算,公式法也可以编辑出来
希望能够帮你答疑解惑!
斐波那契数列通项公式如图:
这个数列是由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提出的,故叫斐波那契数列,该数列由下面的递推关系决定:
F0=0,F1=1
Fn+2=Fn + Fn+1(n>=0)
它的通项公式是 Fn=1/根号5{[(1+根号5)/2]的n次方-[(1-根号5)/2]的n次方}(n属于正整数)。
斐波那契数列特性之平方与前后项:
从第二项开始(构成一个新数列,第一项为1,第二项为2,……),每个偶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多1,每个奇数项的平方都比前后两项之积少1。
如:第二项1的平方比它的前一项1和它的后一项2的积2少1,第三项2的平方比它的前一项1和它的后一项3的积3多1。
一、斐波那契数列指的是这样一个数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377,610,987,1597,2584,4181,6765,10946,17711,28657,46368这个数列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二、斐波那契数列中的斐波那契数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比如松果、凤梨、树叶的排列、某些花朵的花瓣数(典型的有向日葵花瓣),蜂巢,蜻蜓翅膀,超越数e(可以推出更多),黄金矩形、黄金分割、等角螺线,十二平均律等。
1、随着数列项数的增加,前一项与后一项之比越来越逼近黄金分割的数值06180339887…
2、斐波那契数列前几项的平方和可以看做不同大小的正方形,由于斐波那契的递推公式,它们可以拼成一个大的矩形。这样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矩形的面积。则可以得到如下的恒等式:
3、斐波那契数列的整除性与质数生成性;每3个连续的数中有且只有一个被2整除,每4个连续的数中有且只有一个被3整除,每5个连续的数中有且只有一个被5整除,每6个连续的数中有且只有一个被8整除,每7个连续的数中有且只有一个被13整除…
扩展资料:
斐波那契数列在欧美可谓是尽人皆知,于是在**这种通俗艺术中也时常出现,比如在风靡一时的《达芬奇密码》里它就作为一个重要的符号和情节线索出现,在《魔法玩具城》里又是在店主招聘会计时随口问的问题。
可见此数列就像黄金分割一样流行。可是虽说叫得上名,多数人也就背过前几个数,并没有深入理解研究。在电视剧中也出现斐波那契数列,比如:日剧《考试之神》第五回,义嗣做全国模拟考试题中的最后一道数学题,在FOX热播美剧《Fringe》中更是无数次引用,甚至作为全剧宣传海报的设计元素之一。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