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纪录片的概述

关于纪录片的概述,第1张

纪录片是与故事片相对的一种电视节目体裁,如果说故事片相当于文学中的小说,那么纪录片就是报告文学。纪录片和报告文学的选题一样都来自于生活现实,它不需要虚构故事情节,也不需要对事件进行过度的渲染,好的纪录片甚至只是生活原生态的一种自然记录。那么,为什么面对同一事件,有的人讲得绘声绘色、兴致盎然,有的人却讲得平淡无奇、味同爵蜡关键就在于结构方式与叙事技巧的不同。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的技巧和结构的方式不仅是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处理的过程,更是创作者通过素材的挑选和组合,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的过程。也就是说,叙事结构是创作者赋予素材以意义和解释的手段和形式。一部纪录片艺术质量的高低和思想意义的深浅,不仅取决于纪录片拍摄到的内容,也取决于对于这些内容的剪辑与组合。剪辑组合得体,原本好的内容可以变得更加精彩,某些一般的内容也能发挥得较为出色。相反,剪辑组合不当,就有可能糟蹋原本非常好的素材,使原本十分精彩的内容失去应有的效果。所以,叙事和结构对于作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甚于素材本身。

由于生活积累、人生感受、艺术功力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的创作者有不同的叙事技巧和结构方式。即使出自同一创作者的不同纪录片,其叙事风格也不会完全相同,正如一棵树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但是,另一方面正如建筑学上的分类一样,尽管房屋的结构千差万别、形态各异,我们依然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他们粗略地分为几类,比如木制结构,石制结构、土木结构和钢筋混沥土结构。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也一样可进行这样的分类,纪录片常见的叙事方式有:画面加解说式、访谈加解说式和客观记录式。

一、画面加解说式。

这一叙事方式曾是我国纪录片的主导叙事方式,那时,由于受苏联“形象化政论”的影响,绝大多数纪录片采用了这种叙事方式。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和《话说运河》。在实际创作中,一般是先有选题,主创人员根据选题写出文字稿本,领导审查通过后开始拍摄。后期编辑时,则是先根据文字稿配音,再根据配音编画面。这种叙事方式非常重视解说词的创作,非常重视解说的叙事说明作用,通过它来表现内容的发展。随着这一形式的发展,出现了通篇泛滥的解说加音乐,结果忽视了其他声音元素和图像对作品整体形象造型的功能,这使得画面或多或少地成为一种图解的工具,整个片子从文稿上来看更象一篇论文。另外,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往往注重的是共性而不是个性,注重的是主题和结论而不是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创作者也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政府工作者代表政府、而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艺术工作者仅表述自己的一家之言,这样片子就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内涵,结果抽象大于具体,空泛压倒细节,逐渐偏离了电视的本性,丧失了可看性。

二、访谈加解说式。

画面加解说的模式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观众影视文化的提高,这种叙事方式的弊端正日益放大。为此,纪录片创作者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叙事方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访谈加解说的叙事方式。由于有了访谈的介入,降低了解说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片子的主观介入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了采访的介入,可以向观众展现过去和将来时空,从而扩展整个片子的表现力。当然,解说和访谈的交替出现,无形中给片子带来一种节奏因素,因而更加适合观众的收视需要。采访作为叙事手段,又有不同的呈现方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狭义的采访,即记者和被采访者语言的交流,并将被采访者的语言结构在片子中。有的纪录片通篇用采访来贯穿,采访承担着整个纪录片的叙事作用,比如《忠贞》就大量运用采访段落,把志愿军战士被俘的过程,在美军集中营受到的残害,以及归国生活等经历展现给观众。在这部纪录片中由于片子要反映的内容大都成为过去,又没有可利用的音像资料,采访成为一种唯一可利用的叙事手段。有的纪录片为了克服画面加解说式的弊端,结合背景因素和动态过程,把采访融入事件的进程之中,共同承担叙事功能。比如《广东行》的第一集《开放市场》,该片运用了大量的同期声采访,阐述了开放市场、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的纪录片把采访作为一个细节,承担局部叙事功能。比如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为了考察长城的最西端,主持人焦建成对地理教师的采访;在《三节草》中,为了了解轱辘湖的解放,对肖老太太的采访。访谈加解说作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式,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观念的一种进步。运用这种叙事方式比较成功的片子还有:《宣言》、《邓小平》、《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国的外交风云》等。

三、客观记录式。

从90年代开始,纪实的创作观念开始兴起,纪录片的创作中也相应地出现了客观纪录的叙事方式。它反对使用大段大段的解说这种过强的主观形式,主张不干涉拍摄对象,保持生活的原生态,强调取材的客观性。这一叙事方式借鉴了故事片的创作方式,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创作者深入生活,切实体验生活,甚至把自己完全融入被摄者的生活,从中提炼细节、情节乃至故事。与故事片不同的只是:纪录片是同步取材,而且这种“材”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不是虚构和扮演的。可以想象,没有创作者较长时间的投入,没有深入细致的采访,就难以出现好的作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采访是指广义的采访,既记者为获取节目素材而进行的一切社会调查活动。客观记录不是纯客观主义,它必须融入创作者的主观表现因素,否则片子就成了一本有闻必录的流水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叙事方式是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一般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实地采访,与被采访者交流沟通,逐渐形成一种融洽自然的氛围。当被访者达到真情自然流露的时候,真正的拍摄也就开始了。这种方式要求创作者有较深的采访功力和一定的采访技巧。在正式拍摄时,尽量隐蔽创作者,不让创作者的形象和声音进入画面。在编辑时,往往运用一个故事来结构和叙述,并大量使用同期声,较少依赖解说。从创作观念上讲,这种叙事方式的选题一般从小处入手,注重的是个性化的事件和人物,讲究叙事情节化,创作者往往把节目好看当作创作的第一要素,结果片子就有了吸引人的因素,好看、耐看。这种叙事方式是对纪录片纪录本义的回归,也是目前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发展方向。无论是《婚事》、《阴阳》还是《小武》、《重逢的日子》,无不是采用这一叙事方式的杰作。

叙事方式的演进,是伴随着技术手段、创作观念和观众欣赏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叙事方式的出现,原有旧的叙事方式就会消亡,只是这种旧的叙事方式会慢慢退居次要位置。即使是在客观纪录式叙事占统治地位的今天,仍不乏运用前面两种叙事方式的杰作,如运用画面加解说的《沙与海》、运用访谈加解说的《解放》。

叙事就是对事件系列进行排列,以说明一个事实或表达一个观点;而结构则是将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在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进行,所以,确立结构,也就是确立展开和完成叙事的方式。

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将前期素材进行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比如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经苏联人之手,无非是进行了重新剪辑,也就是改变了素材的结构方式,就变成了反法西斯的影片《普通法西斯》。这就有点象化学中的碳原子的排列,一种方式是石墨,如果改变这种排列方式,普通的石墨就会变成了光彩夺目的金刚石。不过,纪录片创作中的这种“化学变化”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结构方式的变化只会引起所谓的“物理变化”,即叙事效果的优劣分野。优秀纪录片的结构严谨、统一而又自然,低劣的纪录片结构雕刻痕迹很重,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松弛、甚至混乱。结构能力的高低是区别纪录片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即使面对相同的素材,结构能力不同的 编导 也会创作出质量迥异的节目。比如《生活空间》曾播出的纪录短片《姐姐》, 编导 原来准备把拍回来的素材编一个反映先进警察的人物片。后来制片人发现这段素材如果重新编,就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反映儿童的纪录片,正是制片人的金手指才有了《姐姐》的出笼。

纪录片的结构有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之分,所谓内部结构是构成形象的各个要素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组织形态,所谓外部结构则是纪录片的外在组织形式,即纪录片的构成框架。内部结构更多的是内容方面的问题,外部结构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本文中,主要讨论与叙事方式直接相关的外部结构。常见的纪录片结构有线形结构和版块结构两大类。线形结构分为单线结构、双线结构和多线结构三大类,根据线索交叉与否又派生出双线平行结构、双线交叉结构和网状结构。

一、线形结构。

线形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有一条乃至多条贯穿全片的线索,这条线索可以是内在的、逻辑的,如《远去的村庄》中的缺水问题,《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也可以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如《龙脊》中村口的那个大槐树,《万里长城》中的长城。张雅欣教授在她的专著《中外纪录片比较》中也谈到《远去的村庄》,她认为该片是典型的绘圆法结构,它的圆心就是缺水问题,所有的素材都是围绕这一圆心展开的。显然,张教授的提法与本文的提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日本的《万里长城》和中国版的《望长城》尽管题材完全一致,都是拍中国的万里长城,但是日本的《万里长城》更多的是以长城为中介,探讨长城两边人民的生活。在这部片子中,长城已经不是创作者关注的主体,而是作为一条贯穿全片的一条中心线索。在实际创作中,创作者不仅通过采访来显示这条中心线,还多次用航拍长城的空镜头来强化这条中心线。

对于比较复杂的叙事,使用线形结构的片子往往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中华百年祭》就有多达五条的线索:1、画家作画,2、画展展出现场,3、百年史实,4、画家谈创作理念,5、画家的日记。

线形结构可以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紊而不乱。线形结构是纪录片常用的结构方式,但是并非所有的题材都具有中心线。弥补方法除了后期强加一个象征元素外,采访的介入是一个重要手段。采访作为结构方式,是创作者结构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用采访作为结构因素,除了后期发现之外,更多地是在前期构思时就要有所考虑。这样,由于结构不是后期强加给片子的,整个片子就显得自然、具有整体性。采访作为结构因素,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采访的同期声作为转场因素,起连接画面的作用。和解说词作为转场因素相比,采访作为转场因素难度很大,但是一旦成功,会使片子更为紧凑、简洁。比如《命运》就是通过人物的采访,不断引出新的人物,新的场景,从而实现其典型的套层结构。第二、采访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创作者往往在采访之初,就对结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以保证能采访到它需要的内容。在后期编辑时,创作者会将采访分成若干段落,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让这些段落分布在片子的相应位置,从而把整个片子连接起来。比如《中华百年祭》中画家的创作体会,《神鹿啊!神鹿!》中柳芭的自叙。

二、版块结构。

当然线形结构的这条线并不是每部纪录片都能具有的,也不是说纪录片就只有用线型结构。特别是那些依据文理逻辑展开的纪录片,这类纪录片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以前人们习惯称呼的专题片,由于它们大都是主题先行,又基本上是解说词从头灌到底,因此拍摄的素材只是论证这一主题的工具,这使得素材和素材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性,如果又找不出合理的外部线索,就只能寻找其他结构方式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版块结构。

所谓版块结构,就是按照人物、时间、地域或主题的不同,将不同的内容分成不同的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可以互无联系,也可以有起承转合的一种结构方式。如《命运》和《祖屋》就是典型的版块式结构。《命运》是按人物来划分版块的,只不过创作者在构思人物时作了精心的挑选,常常是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来,这种特殊形式的版块结构也被称作套层结构。套层结构既保持了版块的相对对立性,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祖屋》是一种传统的版块结构,共分为五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他们依次是:“祖宗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五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五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使用传统的版块结构最好是有张力的题材,否则,由于版块和版块之间缺乏内在的必要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尽管纪录片存在不同的结构方式,但是这些结构方式本身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是对具体的纪录片而言,它存在一个最恰当的结构方式,此时再选用其他结构方式就是不恰当的了。

决定纪录片结构方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生活事件本身,2、现场取材方式,3、创作主题,4、作者的创作风格。对生活事件本身而言,如果题材是事件性的,多采用线形结构;如果题材是概述性的,则多采用版块结构。比如《山洞里的村庄》,该片主要是反映山岩洞村村民拉电的故事,因此创作者选用了线形结构;而《流年》主要是反映几位剪纸艺人的生活,这种反映是概括性的,因此创作者使用了版块结构。就现场取材而言,大致可分为点式取材和面式取材两种,其中点式取材是指创作者把拍摄的对象作为具体的形象,而面式取材则是把拍摄对象作为抽象的形象。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前者,那么相应的结构就应为线形结构,如《藏北人家》;如果取材方式属于后者,则多半会采用版块结构,如《改革二十年》。主题也是影响纪录片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而言,单一封闭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版块结构,特别是那些命题作文式的作品,如《d指一挥间》、《同心圆》;多义开放性主题的片子多采用线形结构,如《空山》、《忠贞》等。创作者个人的创作风格也影响着作者对结构的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是体现出一种量的优势。

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结构”的艺术。

素材搜集课第五课介绍的是如何通过视频节目搜集写作素材,这个途径是我从未用过的。因为我平时不爱追综艺节目,因此这节课里所有的内容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

曾经在初心社的写作课里,教我们写人物稿的老师就提到过这个方法。她告诉我们,在追剧或者看综艺节目的时候,一定不要光顾着娱乐,要在娱乐中就把素材给搜集了。

一边追综艺节目一边顺便把写作素材给搜集了,这样想一想确实很爽。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通过视频节目来搜集素材呢?视频节目有哪些长处呢?

一,为什么要通过视频节目搜集素材?

原因有两个:

1 视频节目制作成本高,内容把控相对严格。

搜集课的老师做过6年电视记者,这些工作经验给她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不太优质的内容,通过文字有时候还能掩盖,读者可能一划就过去了,但是视频不行,视频会放大你的缺陷。

2 内容展示更生动直观,信息量充足。

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现在的人们越来越不爱动脑,越来越喜欢更生动直观的信息获取方式。在头条的官方培训课程上,也有老师建议过从图文转向视频方向,说是头条比较支持作者们发布视频。

视频有着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信息量充足,一档30分钟的节目,文稿至少要在一万字左右。

说完视频节目的优势,接着就要说一说如何在视频节目中寻找素材了。

二,如何在视频节目中寻找素材?

在视频节目中寻找素材要分为两种情况:

1 没有合适的选题,如何在视频节目中寻找素材?

2 已经确定了写作主题,如何从视频节目中寻找素材?

先看第一种,老师给出了一个很中肯的建议:

也就是不管你是追剧还是追综艺,不要光图一乐呵,要带着搜集素材的目的和初衷去追。这样一来你不但把剧追了,还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当你没有写作主题的时候,比如你准备追《乘风破浪的姐姐》这种当时火遍全网的综艺,以这个节目的第一期为例,你应该这样做:

准备好纸和笔,放在手边随时准备记录。

在最上面写上《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期,之后为了不打扰你追综艺的乐趣,在看的过程中,只需要记住关键词和时间点。

比如在节目一开始时,张含韵说了一番她自己关于30岁女人的理解,你觉得她说得很好,想要记录下来。这时候你无须暂停,只需要留意一下时间点,在纸上这样记录:

00:39 张含韵

接下来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记录下其他几个女明星对30岁的理解。节目后面介绍伊能静出道36年的经历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

17:54 伊能静 36年

一期节目追完以后,回过头来按照你记下的关键词,整理好你需要记录下来的明星语录,或者根据视频内容自己总结一段话,挑选合适的画面截图,保存到你的素材库里以待将来使用。

如果你不是娱乐,情感等领域的作者,可能用不上这类综艺节目中的素材,但是你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追TED演讲,追你想看的任何视频或。

再来看第二种,当你已经确定了写作主题时,该如何去寻找目标的视频节目呢?还是以薇娅为例子。

首先,在百度上试着输入“薇娅”,页签选择“视频”,会出现很多关于薇娅的视频。剔除那些时间非常短的视频,找到一些长度比较长的视频,最终你可能会选择薇娅上过的节目《星空演讲》。

再以“《星空演讲》 薇娅”作为关键词,找到对应的视频素材,按照上面教给你的方法记录就可以了。

用一条合适的逻辑线,将你搜集到的大量关于薇娅的素材串联起来,最好再对文章进行提炼和拔高,带给人启发,这样才可以跟别人的稿子区分开来。

在你搜集到的大量薇娅的素材中,其中可能会有一些不符合你这次主题的素材,但是以后也许用得上的,整理以后也可以放进你的素材库里。

除了在搜索引擎上搜索视频,还可以去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B站等地方搜索,具体方法跟搜索引擎一样。

另外,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一点:

举个具体的例子——大衣哥朱之文。

大衣哥在网上的流量一直很足,前段时间朱之文入驻了头条,做起了直播带货。入驻以后他发视频比较频繁,我们可以从他的这些视频中寻找素材。

敲重点:

比如在这段视频截图上,右下角有个第三辑,右上角闪过一行字幕很快就消失了:素材来自纪录片编辑室(“大衣哥”的成名烦恼)。
这就给了我们新的素材线索。有第三辑,必然有第一辑和第二辑,你可以在这个账号里寻找前面两辑,了解更多信息。
《“大衣哥”的成名烦恼》证明是个纪录片,根据这个线索搜索后,我们发现确实有这个的完整资源。如果你把这些素材都看完,相信写出的稿子一定不会太差。

所以,对于一些流量比较大的人,我们平时就要多关注其社交网站;如果平时没有关注,出了个热点,你想写TA,你也一定要翻遍TA在几个主要社交平台的个人账号,寻找里面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看视频太耗时间,可以选择休闲的时间看,使用倍速播放。

三,推荐一些好的视频节目。

老师在最后推荐了一些她常用的视频节目,比如访谈类节目:

凤凰网财经《封面》 ,央视《遇见大咖》,腾讯新闻《十三邀》,央视《开讲啦》,腾讯娱乐《星空演讲》,鲁豫《鲁豫有约》,央视《对话》,李静《超级访问》,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

娱乐类节目比如《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

最后我自己也补充一点。我曾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个作者,她写的微头条都是从类似《寻情记》,《金牌调解员》这种家庭矛盾调解类节目中搬来的故事,倒也写得有声有色,粉丝也有两万多了。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调性,不同的写作目的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不论你是想通过写作尽快变现也好,是想追求成为作家的理想也罢,选择没有高低之分。

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境遇不同,有时候不是你选择了某一种生活方式,而是生活只给你了眼下这个选择。

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秋叶大叔关于写作的理解:

是的,我们本不应该将写作的价值局限于变现之上。

当你为了有东西可写,不得不重新打开书本开始阅读,不得不耐住性子花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搜集素材;不得不开动脑筋把这些素材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线梳理一遍,最后还要绞尽脑汁地提炼和拔高文章的立意,升华主题;难道这不是对你的人性,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各方面的锻炼吗?

变现,永远都是你在努力写作的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副产品。写作变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写作带给你的更大的,更深层的价值。

一、纪录片的真实

当代中国的纪录片运动是以对"真实"的追求开始的。但是所谓"真实"其实是有条件有范围的。这就是在何种程度上有效的价值观念。

"客观真实"是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而实际上任何一个观察者都必须立足于地球,立足于他的文化背景,立足于他的个体经验,这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称为"合法的偏见",这种"合法的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揭示人在历史中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二、纪录片独特的人文性

纪录片的关注的大都是人,是人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对宇宙和世界的思维。

它不像专题片,专题片有直接的主题目标和宣传的功利效果,它的主题趋向于更为深层,更为永恒的内容,它从看似平常处取材,以原始形态的素材来结构片子,表现一些个人化的生活内容。

三、纪录片独特的时间性

纪录片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和动态过程,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共时性,时间是纪录片的第一要素,它与栏目化专题节目不同,栏目化的专题节目,定时定点播出,制作周期短,关注的是正在进行的生活层面。

结构较为自由、宽容度大,而纪录片对生命的本质关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保证的,只有在一定的时间积累中,才能为观众提供一个人类生存的某个阶段的活的历史,才能保留生活自然流程的偶发"性和丰富的细节,以及经过交流和反馈之后积累的情绪氛围,展现更为丰富的人文背景。

扩展资料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生命,是纪录片最不可替代的核心特征。在所有对纪录片的界定当中,提到最关键和核心的字眼就是非虚构、素材的真实性。真实是目的,其实质意义是指作品和作品背后的创作主体即人的价值,由真实来实现人的价值。

每一部纪录片作品都是个人对世界认识、观察、思考的反射。真实在我们的纪录片创作中是一种绝对命令,这种绝对命令不需要设想它所需要服务的前提与目的,而只跟普遍性的法则相符合。与假言命令相比,它也是超越于具体目的,只涉及到行动的准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录片

纪录片应该具备的三点特征是:真实性、创造性、思辨性。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扩展资料:

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纪录片

纪实纪录片为了追求真实,一般没有剧本,也就是开机——拍摄——剪辑——然后完成纪录片。
当然,也有以纪录的形式拍有剧情的影片(比如《第九区》)
纪录片剧本:《伍廷芳》


1、一张张昏黄的中文报纸,或1981年8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近代报刊史》等书籍。


(旁白)他,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中文日报。


2、律师穿着律师袍、头戴假发的背影。背景是西方法庭。


(旁白)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法学博士,第一位获英国大律师资格的华人。


3、香港。立法局外景。暗调,刻意营造历史氛围。


(旁白)他,是香港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第一位华人“立法局议员”。


4、条约资料照片,法律书籍。


(旁白)他,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平等条约——《中墨通商条约》,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业法典——《大清商律》。


5、孙中山图像,北伐时期的、进军的线路图等。


(旁白)他,忠心追随孙中山,顽强抗击南北军阀、官僚、政客,一度成为孙中山的代言人和最高权力的执行者。


6、伍廷芳照片(最为人熟知的照片)。


(旁白)他,就是新会伍廷芳。

(出片名 伍廷芳)


7、夕阳下的崖门炮台,浊浪排空。


8、夕阳下的乡村。小巷、旧屋、野草、葵树,鸡犬相闻。


(旁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官来桥,是伍廷芳故里。其父伍荣彰,早年因家贫,远走新加坡经商。1842年,伍廷芳出生。3岁时,随父亲回到中国,定居广州芳村。


(采访设计1):伍廷芳从小非常聪明。13岁那年,被土匪绑票一个多月。在匪巢,伍廷芳发现伙夫是被土匪掳来的同乡,便合谋在土匪外出时,利用酒肉灌醉看守,逃离匪窟。


(采访设计2):伍廷芳少时厌弃四书,喜读小说。有次,老师要求写题目为“不归于杨由归于墨”的八股文。按八股规矩要先“破题”。伍廷芳就把《红楼梦》里贾宝玉所作“归于墨”的破题抄送上交。老师没读过《红楼梦》,把文字圈得丹黄灿然。后来老师去应乡试。卷中恰恰有这个题目,老师将伍廷芳的破题给录出来,居然瞒过主考,中了举人。


9、轮船驶过,溅起的浪花。轮船远去。


(旁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爆发,清王朝遭受了沉重打击。社会剧变,断绝了科举之路,不少士人学子只好另觅前途。


10、香港。圣保罗书院外景,镜头拉向蔚蓝的天际,再切换成欧洲西方各国政治中心的风貌(表示伍廷芳之向往)。


(旁白)香港,英国殖民地,得开西方风气之先。伍荣彰送伍廷芳到香港接受西方教育,盼有朝出人头地,改换门庭。1856年,伍廷芳进入香港圣公会办的圣保罗书院,“治英文、算学、格致诸科,试辄冠侪辈”。渐渐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在他心中扎根。

扩展资料: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

中国纪录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最早的一些镜头,包括清朝末年的社会风貌,历史人物李鸿章等,是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纪录片又可以分为纪录片和电视纪录片。

记和纪是有分工的,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相同的特性是记和纪都可以做动词,也可以做名词。

“纪录”一般只做名词用,指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以内记载下来的最高成绩,如打破纪录,创造新纪录等。“纪录”有两个意思,一是指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某方面的最好成绩。另一个意思是指对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记载。

“记录”在做动词时,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儿写下来,例如记录在案。记录在做名词时,指当场记下来的材料,如做会议记录,也指做记录的人,如推举他当记录。

记录片一般是指一些写实的影片,年代比较近的,纪录片与记录片在通常下意思是一样的,没必要区分得太开。

世界纪录之父:罗伯特·弗拉哈迪、吉加·维尔托夫、约翰·格里尔逊、尤里斯·伊文思。

体现出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一般来说,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写实,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的在场这个事实,就可以影响被记录的情况。严谨的纪录片同时也记录下拍摄过程对被记录的情况的影响,来让观众获得一个比较客观的印象。

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也影响到一部纪录片是否写实。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在裁剪时往往更加愿意选择带有戏剧性的镜头,而这些镜头并不一定是这些动物典型的生活习惯。纪录片的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他的评论也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比如许多描写动物的纪录片中评论者喜欢用拟人的语句来描写一个动物的行为,而实际上动物的行为与拟人的描写可能毫不相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纪录片

1、尽量保留真实环境的同期声
同期声是指拍摄画面的同时录制的声音,它可以起到弥补画面的不足、增强影片的生动性、强化影片真实感的作用。
这样的同期声能够强化影片的真实感、可信度和亲和力,使观众感觉像是置身在当时的场景中一样,一些日常比较常见的声音也会让观众倍感亲切,拉近影片和观众之间的距离。
2、若历史影像不符合画幅比例,需要调整
纪录片中的素材有一部分来自于拍摄,可能还有一部分关乎历史的题材,就需要去寻找历史影像资料作为素材,剪辑好放进影片中。
有的时候就会碰见一些问题,例如老旧影像资料的画幅比通常都是4:3,而我们现在更多使用的都是16:9的比例,这时画面就会出现有黑边的状况,类似这个镜头。
3、选择最能直接表现旁白的镜头,省略掉一些逻辑过程
纪录片通常都有人物旁白,像我们刚才看的《人生一串》的开头。
在选择画面时,需要尽量贴合人物旁白去上,省略掉一些逻辑过程,这个逻辑过程不是很好理解,但是很多剪辑师在剪的时候都会有这个错误,我举个例子,
刚才的这段影片中,有一句旁白是:”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
按照剪辑师剪辑宣传片或者其他类型片子的思维来说,通常我们都会去考虑逻辑问题,也就是上个镜头和下个镜头内容、时间、空间上的逻辑是否顺畅。
关于剪辑纪录片要注意什么,环球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影视后期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为您提供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摄像技巧、后期剪辑的方法及素材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0587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9
下一篇 2023-05-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