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程序员的创业经历(一)

一个程序员的创业经历(一),第1张

曾经的创业热潮让很多大厂的程序猿加入到了创业大军,但往往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也是这样的一员,国内“C9联盟”大学毕业,然后去美国常春藤名校读了个Master,毕业后在一家世界前五的软件公司工作,后来裸辞回国在一家一线互联网公司做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的工作,一切都按部就班的在给个人简历添砖加瓦,不过随着一个加入创业团队的决定,就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经历,之后的5、6年时间经历了多个创业项目。一直埋头向前冲,最近停下脚步回顾了一下过往经历,想写点东西当作纪念,也算是给想要或正在创业的程序猿们一个案例供参考。

当时选择从大厂出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也并不算很盲目。首先,行业是当时很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其次核心团队成员来自金融、法律、互联网等不同领域,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且也有不错的工作经验和人脉的积累,最后种子轮的资金大概有700多万,股东也有银行系出身的大佬,看起来是一个值得搏一把的机会。

我与其中一个创始人曾是同事,被游说出来作为技术团队的leader,他负责产品,我负责研发,先简单介绍下核心人物(化名):

刘备:公司CEO,金融领域,做业务出身,对各种金融产品比较了解,在各大银行及政府部门都有不错人脉,熟悉生意场上的各种潜规则,有些匪气但并不是那种很有领导威严的风格。

关羽:公司CTO,我的前同事,互联网产品出身,专业能力很强,既聪明又踏实肯干,待人接物也不错,属于实干型,但一样也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内容相对专一,且没有金融领域经验。

张飞:公司法务总监,法律专业,本人也像法律法规一样严禁,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说话做事都很严谨,被朋友形容为任何跟黄赌毒沾边的东西都跟他不沾边,工作之外并不善言辞,但是为人很nice。

在被前同事关羽游说的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丰满的理想”,因为我是做大数据的,所以关羽跟我说出了他对技术和产品发展的规划,将来是一定要做金融大数据的,有很多场景可以做,技术上也会有很多挑战。但既然是“大数据”,首先就要有足够多的的数据,也就是业务要发展的足够好才会到这一步,这点我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接受邀请自然也不是因为这个愿景。

既然已经决定了大干一场,也就不瞻前顾后了,出来后就开始着手组建技术团队,那时候创业公司还是一片欣欣向荣,很多大厂的程序员也都愿意考虑创业公司的机会,所以首选就是从公司前同事下手,可惜一个都未能邀请成功,有一个曾经谈的比较深入,但最后去了一家拿到A轮的做餐饮供应链的B2B电商,之后复盘考虑主要可能有几个原因:

1. 金融领域本身水就比较深,对普通的程序员来说未实际接触过的话感觉有点心里没底;

2. 种子轮公司毕竟风险更高,而且使用到的技术也更初级一些,若没有成功,对技术积累来说有一个断档;

3. 与前同事共事时是平级,但出来后可能变成向你汇报,或许会有心理落差,之前谈得比较深入的同事是被他一个师兄叫走的;

4. 公司给出的offer还不足以让人放弃稳定的大公司工作加入到小团队中。

为了控制成本又不能找猎头,所以接下来就只能通过招聘平台了,拉钩、智联什么的,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组建了一个还算蛮有战斗力的团队,在外包+兼职+自己团队的组合之下,初版系统两个月左右就上线了,期间产品、技术、法务之间的磨合也越来越好,貌似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但系统上线之后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公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台上是否有足够多优质的理财产品,虽然前期已经准备了一些由股东支持的理财产品随时上线,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系统开发期间刘备也一直在洽谈合作事宜,时不时的带来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但结果证明没有最终签署合同的口头协议都是无效的,这就导致前期平台上产品匮乏。

产品匮乏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用户了,用户量少就更难去谈合作了,致使业务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商务谈判并不像技术开发一样可以评估工时,安排工期,一个合作谈成之前进展都是0,签合同之后才是100%,中间进度很难评估,而过多的打鸡血也会有副作用产生,慢慢的技术团队的成员就开始对公司不停跳票的业务发展有些担忧。这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接下来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和决策,每一个可能都不是决定性的,但累加到一起导致了公司最终的结局。

当业务停滞的时候,没有太多创业经验的团队开始有些发慌,尤其是账户里的资金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时开始了两个所谓“自救”的行为,一个是寻求新一轮的融资,一个是尝试一些新的产品或接一些快速赚钱的项目。前者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要尽快的补充资金,所以很容易陷入到一个2VC的状态,就是一味地迎合投资人的偏好和想法,迷失了自己最核心的价值和初衷,最终也没有拿到投资;后者无异于饮鸩止渴,盲目的去接一些无关的项目,导致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平台没有持续的迭代和优化,对用户就更没有吸引力了,而且找到的项目也很难cover技术团队的工资成本,变成了做一个赔一个。所以这两种方式只是勉强支撑团队而已。

而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更多平时被隐藏下去的问题,首先,刘备和关羽、张飞都是大学同学,作为CEO他对团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导和控制权,而关羽负责人数最多的技术团队,他们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公司整体战略和团队方向的不统一。其次,公司的早期股东是4个自然人为主,在公司一个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营收的时候,他们之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某一个股东跟刘备的关系最紧密,导致其他股东质疑公司的财务问题,最终导致股东不愿意再继续注资。最后,同样是因为自然人十大股东,就导致监督机制缺失,作为法务负责人的张飞,由于业务能力比较强,经常被股东委托解决一些私人事务,让他不胜其烦,成为了第一个离职的核心人员。

最终我们的公司也算是有个归宿,被一家金融机构给收购了,但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做的足够出色,而算是无奈把公司卖掉,回收点剩余价值吧。就这样第一段的创业经历就这样草草落幕,事后复盘总结,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经验吧:

1. 股东组成,早期可以接受个人股东,但不宜太多,占股要有权重等级,而且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个人股东占股比例接近,没有主导性,监督机制又不健全,很容易出现股东之间的猜忌和分歧,对初创公司是致命性的伤害;

2. 创始团队,团队成员能力互补、互相信任是基础,所以经常会有同学、同事一起出来创业,之前大家可能是朋友,或者感情比较亲密,但任何团队都要有领头人,要有灵魂人物,在有重大决策时能拍板的人,不能因为顾及对方感受而让决策层出现长时间的分歧;

3. 团队组成,根据公司或业务类型来合理配置团队,很多时候在资金还充裕的情况下会盲目的扩充技术团队,导致当业务没有起色的时候技术团队的开销成为了公司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只考虑技术开发,运营、市场、销售等等都要合理配置;

4. 成本控制,创业初期,为了吸引早期员工公司提供了很多福利,包括免费健身、周五团建、饭补车补等等,而且高新聘请各种大牛,一副大干一场的态势,最后发现业务还没什么起色时初期的融资就已经消耗大半,而且很多时候大牛们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5. 技术边界,所谓技术边界就是创业初期你的产品在技术上要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很多时候技术出身的leader容易陷入到追求技术完美的误区,觉得一个功能在技术上没达到理论上的完美就不上线,但永远都有做不完的需求,一个好的技术leader要清楚怎样的优先级最能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一个功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能满足当时客户的需求,人力资源就那些,要最大化的发挥效用。

第一段创业经历以最终失败被金融机构收购结束,之后进到金融机构又待了一段时间,但终究是适应不了比较慢的工作节奏和部门间互相推诿的办事风格,最终带领技术团队出来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

这一次是当时比较火爆的数字资产交易所,比特币从800人民币一路疯涨最高到2万美金,让很多投机客或者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们蜂拥而入,这次的创始人曹 *** (化名)也一样是先找到了启动资金,而且作为证券出身的他手上有很多优质潜在客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系统上线,让大家开始交易了。技术核心团队在一起很长时间了,所以配合比较顺畅,基于过往项目的积累,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版系统就上线公测了,而且虽然没有很多,但预期的潜在客户已经开始过来交易了,也就是平台开始有收入了,虽然还远不能cover团队开销。

这次公司的股东组成很简单,创始人占绝对的控股权,有一两个自然人股东,但股份很少,还有就是技术团队有几个点的干股作为将来的股权激励,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股东间的矛盾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且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内存撮合引擎的交易所在技术上的挑战显然更大,对团队成员技术上的成长也有好处。

借着比特币的东风,业务也在风风火火的开展,而且也避开了之前创业遇到的一些坑,所以这次公司规模发展的更大,业务也有不错的成绩。但这次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最先暴露出来的就是团队素质的问题,虽然这次团队组成没有变成技术团队“一家独大”的情况,但是运营和市场团队的早期成员都是曹 *** 亲自面试挑选,而他对候选人的挑选太过片面,重经历而不是能力,甚至对简历上的经历都没有深入了解就轻易的招聘进来委以重任,并且在一些重要岗位上有些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在最初期时,在他一个人还能hold住大小事务,别人只是执行他的命令时还可以,但当业务慢慢发展,需要那些身处要职的人担当大任时,那些人的能力及职业 *** 守的短板暴露无遗。项目管理混乱不堪,市场拓展进展缓慢,运营活动没有效果,而最严重的是业务人员账目不清,很多不合规的随意 *** 作都埋下了祸根。

而在技术团队的管理上我也犯了不少错误,首先就是对需求的把控,之前的创业经历让我认识到技术最重要还是要服务于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这次有些矫枉过正的感觉,因为需求的优先级主要参考业务部门的反馈和要求,但是慢慢发现业务部门的需求是随时在变的而且会有那种刚上线新需求不就又要回滚到旧版本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消磨了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团队的扩充,在业务向好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业务会越来越好,人员越来越不够用的预期,就开始扩充团队,在每一个岗上都至少招了两个人,但有些需求是阶段性的,很快就出现了人力过剩的情况,不仅虚耗成本,而且每天还要想着安排非必须的工作。

另外就是在团队管理上,不要总盯着那些闲下来的员工,要以团队的效率为指标,某些员工某些时刻适当的空挡,并不代表会影响团队效率,反而是每个员工所有时间都满负荷运转时会导致未100%完成的任务(即“库存”)的堆积,所以作为一个leader,要关注的是闲置工作,而不是闲置人员。

最后就是薪酬了,由于团队在一起时间比较久,共同经历了很多艰难时期也熬过很多次夜,总畅想着收获果实的一天,结果就是一直跟大家画饼。终于业务上有起色,有了钱,就大幅的给核心人员涨薪,最高的甚至涨幅70%,其实当时我们的薪资虽然不高,但也能到一个平均水平吧,而且也基本满足了员工入职时的心理预期。这种不理智的涨薪最终导致了两个后果,老员工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觉得公司赚钱了,会对薪酬有更高的期待;还有就是留给招揽外部人员的预算被大幅消减,这是不健康的 *** 作,一个团队不管感情多好,适当的换血有助于保持活力,而且要不断招揽更优秀的人才提升团队。涨薪容易降薪难,在之后公司资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这次涨薪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怎样,这次创业相较于上一次更进一步,所以也看到了新的问题,在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CEO曹 *** 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些志得意满,表现出一些自负和刚愎自用,一些决策和财务开始越来越不透明,只安排他最亲近的人帮他做事。而那些赚到了钱的业务员也开始挥霍,每次出差都买各种奢侈品,谈业务也开始夸夸其谈,整个团队和公司开始变得浮躁,没有人去注意表面之下的风险,也不再开拓之前说好的那些比较稳妥但利润比较低的技术开发型的业务,所以在那个时候,经过再三考虑我提出了离职。

我答应有一段时间的交接期,但最终由于业务人员的不规范,以及风控未能跟上业务的发展,导致了挤兑风险,在我离开之前资金链一下子就断裂了,团队不得不解散,曹 *** 还因此背下了不少债。

每一段经历都会给我们留下些思考,并不一定都是失败的教训,也会有一些好的经验,其实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对自己来说一定要保持一个学习和成长,有可能是技术上的,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更综合的素质,这次复盘总结,值得坚持或者好的经验有:

1. 在团队管理上更加成熟,不只是关注技术和需求,也会关注效率和成本,尤其是在团队的持续发展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作为一个团队leader不能太感情用事,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而且一定要成为一个被自己团队成员信赖的领导,这并不代表要很nice的对每一个人,但对自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要真心负责,必要时一定要“护犊子”;

2.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曾有一些非常有经验的前国企总裁级别的股东加入,在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管理和商业相关的知识,极大扩展了自己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一个程序员的视角看问题;

3. 借这次创业机会开拓了国际视野,东南亚、中东、韩国、欧洲等都有过商务沟通,虽然未能有国际业务落地,但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一些国情和项目,开拓了眼界;

4.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住本心,尤其是在看似成功的时候,更要能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成绩冲昏头脑,创业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事情。

当然,最后这次创业依然以失败结局,成功的公司都有类似的地方,但失败的公司原因就各种各样了,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团队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我们从事的事情,当业务快速发展的时候,能力或团队配置的缺陷导致了风险的发生,所以无论是对大公司还是创业团队,找到合适、专业的人才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永远记住,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把所有事情做好,不要把自己的上限变成团队的天花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09688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