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选择从大厂出来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也并不算很盲目。首先,行业是当时很火爆的互联网金融,其次核心团队成员来自金融、法律、互联网等不同领域,都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而且也有不错的工作经验和人脉的积累,最后种子轮的资金大概有700多万,股东也有银行系出身的大佬,看起来是一个值得搏一把的机会。
我与其中一个创始人曾是同事,被游说出来作为技术团队的leader,他负责产品,我负责研发,先简单介绍下核心人物(化名):
刘备:公司CEO,金融领域,做业务出身,对各种金融产品比较了解,在各大银行及政府部门都有不错人脉,熟悉生意场上的各种潜规则,有些匪气但并不是那种很有领导威严的风格。
关羽:公司CTO,我的前同事,互联网产品出身,专业能力很强,既聪明又踏实肯干,待人接物也不错,属于实干型,但一样也是一直在大公司工作,内容相对专一,且没有金融领域经验。
张飞:公司法务总监,法律专业,本人也像法律法规一样严禁,无论工作上还是生活上说话做事都很严谨,被朋友形容为任何跟黄赌毒沾边的东西都跟他不沾边,工作之外并不善言辞,但是为人很nice。
在被前同事关羽游说的过程中,遇到了第一个“丰满的理想”,因为我是做大数据的,所以关羽跟我说出了他对技术和产品发展的规划,将来是一定要做金融大数据的,有很多场景可以做,技术上也会有很多挑战。但既然是“大数据”,首先就要有足够多的的数据,也就是业务要发展的足够好才会到这一步,这点我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接受邀请自然也不是因为这个愿景。
既然已经决定了大干一场,也就不瞻前顾后了,出来后就开始着手组建技术团队,那时候创业公司还是一片欣欣向荣,很多大厂的程序员也都愿意考虑创业公司的机会,所以首选就是从公司前同事下手,可惜一个都未能邀请成功,有一个曾经谈的比较深入,但最后去了一家拿到A轮的做餐饮供应链的B2B电商,之后复盘考虑主要可能有几个原因:
1. 金融领域本身水就比较深,对普通的程序员来说未实际接触过的话感觉有点心里没底;
2. 种子轮公司毕竟风险更高,而且使用到的技术也更初级一些,若没有成功,对技术积累来说有一个断档;
3. 与前同事共事时是平级,但出来后可能变成向你汇报,或许会有心理落差,之前谈得比较深入的同事是被他一个师兄叫走的;
4. 公司给出的offer还不足以让人放弃稳定的大公司工作加入到小团队中。
为了控制成本又不能找猎头,所以接下来就只能通过招聘平台了,拉钩、智联什么的,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组建了一个还算蛮有战斗力的团队,在外包+兼职+自己团队的组合之下,初版系统两个月左右就上线了,期间产品、技术、法务之间的磨合也越来越好,貌似一切都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但系统上线之后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公司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台上是否有足够多优质的理财产品,虽然前期已经准备了一些由股东支持的理财产品随时上线,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在系统开发期间刘备也一直在洽谈合作事宜,时不时的带来一些振奋人心的消息,但结果证明没有最终签署合同的口头协议都是无效的,这就导致前期平台上产品匮乏。
产品匮乏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足够多的用户了,用户量少就更难去谈合作了,致使业务一直处于发展缓慢的状态。商务谈判并不像技术开发一样可以评估工时,安排工期,一个合作谈成之前进展都是0,签合同之后才是100%,中间进度很难评估,而过多的打鸡血也会有副作用产生,慢慢的技术团队的成员就开始对公司不停跳票的业务发展有些担忧。这仅仅只是一个导火索,接下来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和决策,每一个可能都不是决定性的,但累加到一起导致了公司最终的结局。
当业务停滞的时候,没有太多创业经验的团队开始有些发慌,尤其是账户里的资金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这时开始了两个所谓“自救”的行为,一个是寻求新一轮的融资,一个是尝试一些新的产品或接一些快速赚钱的项目。前者的目的也是很明确的要尽快的补充资金,所以很容易陷入到一个2VC的状态,就是一味地迎合投资人的偏好和想法,迷失了自己最核心的价值和初衷,最终也没有拿到投资;后者无异于饮鸩止渴,盲目的去接一些无关的项目,导致自己的核心产品和平台没有持续的迭代和优化,对用户就更没有吸引力了,而且找到的项目也很难cover技术团队的工资成本,变成了做一个赔一个。所以这两种方式只是勉强支撑团队而已。
而往往在最艰难的时候才会爆发出更多平时被隐藏下去的问题,首先,刘备和关羽、张飞都是大学同学,作为CEO他对团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导和控制权,而关羽负责人数最多的技术团队,他们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公司整体战略和团队方向的不统一。其次,公司的早期股东是4个自然人为主,在公司一个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营收的时候,他们之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其中某一个股东跟刘备的关系最紧密,导致其他股东质疑公司的财务问题,最终导致股东不愿意再继续注资。最后,同样是因为自然人十大股东,就导致监督机制缺失,作为法务负责人的张飞,由于业务能力比较强,经常被股东委托解决一些私人事务,让他不胜其烦,成为了第一个离职的核心人员。
最终我们的公司也算是有个归宿,被一家金融机构给收购了,但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做的足够出色,而算是无奈把公司卖掉,回收点剩余价值吧。就这样第一段的创业经历就这样草草落幕,事后复盘总结,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经验吧:
1. 股东组成,早期可以接受个人股东,但不宜太多,占股要有权重等级,而且要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如果个人股东占股比例接近,没有主导性,监督机制又不健全,很容易出现股东之间的猜忌和分歧,对初创公司是致命性的伤害;
2. 创始团队,团队成员能力互补、互相信任是基础,所以经常会有同学、同事一起出来创业,之前大家可能是朋友,或者感情比较亲密,但任何团队都要有领头人,要有灵魂人物,在有重大决策时能拍板的人,不能因为顾及对方感受而让决策层出现长时间的分歧;
3. 团队组成,根据公司或业务类型来合理配置团队,很多时候在资金还充裕的情况下会盲目的扩充技术团队,导致当业务没有起色的时候技术团队的开销成为了公司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公司都不能只考虑技术开发,运营、市场、销售等等都要合理配置;
4. 成本控制,创业初期,为了吸引早期员工公司提供了很多福利,包括免费健身、周五团建、饭补车补等等,而且高新聘请各种大牛,一副大干一场的态势,最后发现业务还没什么起色时初期的融资就已经消耗大半,而且很多时候大牛们也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5. 技术边界,所谓技术边界就是创业初期你的产品在技术上要做到一个什么程度,很多时候技术出身的leader容易陷入到追求技术完美的误区,觉得一个功能在技术上没达到理论上的完美就不上线,但永远都有做不完的需求,一个好的技术leader要清楚怎样的优先级最能支撑公司的快速发展,一个功能做到什么程度就能满足当时客户的需求,人力资源就那些,要最大化的发挥效用。
30岁,对于每一个程序员来说都是尴尬的年龄,仿佛舞台上不知不觉间已经谢幕,而自己仍在独舞创业,对于每一个程序员来说都是曾经或者正在憧憬的梦想,可是梦想与成功之间难以逾越的距离却也让多少人望而却步……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程序员如何自己创业相关 文章 。
周鸿祎谈程序员创业
很多人都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创业,程序员更是如此。如果你想创业,那么该怎样创业、需要有哪些准备、自己还有什么不足等等这些问题你考虑过吗?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周鸿祎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给程序员上的创业课。
程序员创业的特别之处
关于程序员创业,我之所以愿意谈我的观点,是因为我是程序员出身,也是从小公司做起来的,我自认为对待很多程序员个人包括共享软件作者和一些小网站还是很好的。我希望和他们分享一些 经验 和体会。
首先,我想说的是聪明人不一定能成功,很多程序员很聪明,但我一看就知道他们不会成功。因为我看到了一些问题,而且现在太多程序员存在很多误解。因此,我希望把我的观点告诉程序员。或许有一些程序员能够清醒,某个人可能因为我的某一句话有了感觉,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帮助,这就足够了。
要知道,程序员总是以为自己优秀所以就能成功,其实不是。中国的程序员大部分是盲目的:看看一些论坛就能够感觉到,要么有一群人自我感觉极端的良好,以专家自居,要么就是一群蓝领埋怨公司和社会环境不行,待遇不好。
应该说,中国程序员创业的成功率也是很低的。放眼望去,中国互联网成功的人士有几个是真正写过十年软件的。事实上,现状和我们所能听到的媒体宣传的 故事 很不一样。
很多程序员的最高理想就是写一个共享软件,一年可以挣几百万。但我希望谈的不是告诉程序员如何挣钱,挣钱很容易,而是要告诉程序员如何去创业。比如虽然FlashGet的作者收入很高,衣食无忧,但从创业的角度看,它并没有以商业公司的方式创业成功。
程序员在创业方面的欠缺
首先,我看到中国程序员的合作心态非常缺乏,我认为这是中国程序员最大的问题,当然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大家经常说这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但事实上好程序员基本上都比较傲气,因为程序员往往会觉得自己在做世界上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这就是驱动机器,修改一行代 码,机器就能够工作,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行为。这很容易会让程序员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可以Control Everything。程序员的自信在编程上是非常需要的,但不是适合一切场合。如果我们不说这些,可能很多程序员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仍然认为 自己是King of the World。
事实上,程序员的能力只是控制了一个机器。但创业仅仅具备了和机器打交道这一种能力是绝 对不够的,他还需要和合作伙伴、竞争对手、投资人、员工甚至整个社会环境打交道。很多程序员因为已经习惯了和机器打交道,不善于也不愿意 其它 的工作。很多程序员会内心认为“营销不是很简单嘛,市场很简单啊,管理也很简单啊,”我认为这种心态是非常害人的。
程序员还是一个很固执的人群,他觉得自己是机器的统帅,因此不会灵活,不会妥协。我当时也喜欢写程序,但我知道如果自己沉迷于写程序,肯定没戏,所以是逼着自己改变角色。
优秀的程序员不要自负
这两天,我收到几封程序员的来信。有一封信中大意说“我是个如此优秀的程序员,为什么我就不能成功呢,请你指点。这里有我的blog地址,看完你就 会了解我了。”我想说的是:如果真的希望别人帮忙,就要把情况真实的说出来,而不是上来就说自己很优秀,这种语言就会让别人觉得很不舒服,不是很好的交流 方式。我还真看了那个blog,但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程序员就是一个空想狂。
可以说,很多程序员实际上是优秀带来了自负,这种自负使得其不要说创业,可能在在公司中工作也会遇到问题。所以,我甚至认为程序员在创业方面遇到的困难比其它类型的人员更大。如果程序员希望主导一个创业,可能首先就要逼自己不是一个程序员。
程序员应持开放心态,寻求团队合作
程序员首先要学会和别人合作。提到这点,很多程序员都会说“我正在带着其他程序员写程序啊,我会合作啊。”但这种合作是片面的,我所谈的不仅仅是程序员和程序员之间的合作,而是包括了程序员和其它各种角色之间的合作。程序员相亲,他们的语言比较能够容易理解。但作为一个程序员,你能不能商业人员、销售人员很好的合作呢。
我这些年还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程序员动不动就把目标定为比尔·盖茨。其实,比尔盖茨不应该成为程序员崇拜的目标对象,这会让程序员迷失方向,因为微软另外一个创始人保罗·艾伦才是真正的程序员。再看其它一些例子,Google的第20名 程序员都可以获得五亿美元。Adobe公司两个创始人也是一个精通技术,一个对商业精通,这样的搭配才能够更好的成功。因此,对于很多程序员来说,一定要找准真正的榜样,不要被外界的故事迷惑了头脑。如果剖开一些故事的外表,你会发现国外很多成功的程序员,背后一定有一个很强大的商业感觉的人或者一个团队。
程序员的商业感觉其实并 不是很好。即便有商业感觉,其实这只是一个灵感,一个创意,但要要做成、做大还需要一系列的管理、市场、运营,这些对于程序员是不可想象的。程序员要明 白,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找到一个可以弥补自己缺陷的合作团队才是出路。加入一个创业团队,可能个人占10%,但因为更容易成功,而且团队可以做100分 的事情。而如果只是一个人做,很可能就失败了。
这方面,国外的程序员对自己的长短比较清楚。在硅谷,很多程序员技术上都很牛,但他们 都非常知道自己只是在技术这个领域水平比较高,出了这个领域,自己什么都不是。正因为有了这种心态,他们特别懂得与人合作。我认为国外的程序员已经普遍意 识到了这点,他们很愿意成为创业团队中的一员而并非自己创业。
因此,程序员需要调整心态,不要把自己当作精英人物,要承认自己在编程方面是优秀的,但永远有人比自己更优秀,对于其它的领域,很可能自己很无知。要知道,其实程序员的选择其实是最少的,因此抱有开放的心态是最重要的。
程序员与创业要求还有哪些差距
我认为现在的很多程序员经验过于不足,他没有认真踏实做过很多工作就奢谈创业。如果一个程序员没有在编程方面深入过,没有积累,也就是半瓶子醋。这 样的程序员我接触过很多,他们自己也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让人感觉又爱又恨。我认为程序员既然要凭借自己的技术,那就一定要踏实,要能够实现任何创意。
但现在一些程序员自己没有商业意识,却又很自负,不相信别人,不理解的事情就不做。我遇到过很多程序员,他们对公司做什么方向都质疑。他 们希望自己先想清楚,可是一想就浪费了很长时间。很多程序员就可悲在这里,积累的不多,看不到方向,但他也不相信自己的公司和老板,这是一个悖论,需要程 序员深刻反省。要知道,每个公司都有懂商业的人。
就这样,一些程序员极端自负,另外有一些程序员碰了很多钉子之后,感觉很自卑,于是便认为国内软件业不行,最后 出国 或者打工,很少有程序员能对自己能做公正的评价。
国内环境是否造成程序员浮躁的因素
我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过这点。但我想,不管怎样,程序员需要先从自身找问题,因为大环境就是这样了。我承认一个现实:程序员生存状态并不是很好,但程序员很多报怨其实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和自身的缺陷产生的反差。
首先,产品没有大小,只有市场的大小。很多人总是觉得这也小,那也看不上。认为公司做的产品很无聊,要做就要像某些人宣扬的那样:做游戏一定要 做3D引擎,好像只有这样才够牛。这其实就是一种浮躁。很多程序员写软件总是很多bug,基础知识也不牢固,没有参加几个项目,没有写过十万行代码,就奢 谈做大项目,这有价值吗?
而且我还发现有些程序员特别愤青,骂环境,骂老板,其实这只能把自己的心态搞的很坏。很多人刚进公司时做的很差,虽然工资少,但他没有想到给公司增加了很多bug,公司实际上是在给他出学费。论坛上大家都在讨论哪里活干得少钱拿的多。甚至还有人列了一些黑名 单。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程序员自己将周围环境搞的乌烟瘴气了。
有的程序员还非常喜欢指点江山,指点公司。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不可以,但 指责别的公司对个人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存在就是合理的。如果看不到,恰恰证明是自己看不到。我看到很多程序员也写blog,技术交流的我认为非常好,但有 些人是写评论。我是觉得程序员不要做评论家,中国不缺评论家,最缺的是实干家。
总之,程序员一般过于自我。总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就不可能真正了解世界是什么。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努力的去客服。我的经验就是看别人如何做的好,为什么能够做的好,什么是我所不能理解。程序员要学会慢慢站在别人立场上看问题。
最后给希望创业的程序员一点建议
对程序员来说,现在要做的也很简单,这就是需要大量的实践,要慢慢培养对产品,对商业的感觉。我的建议说出来可能有些忠言逆耳。对绝大多数程序员来 说,自己一个人成功的机率是很小的,所以我认为加入一个创业的团队可能更为合适。现在有很多初期创业的公司,也需要很多优秀的程序员加盟。如果有理想,可 以选择加入一个团队,也有相应的股份,这方面我可以充当一个桥梁。
看看前百度程序员是如何创业的?找合伙人已经OUT了!
“来吧,做我的CTO,给你股份,咱自己当老板。”
因为同学的一句话,前百度研发工程师YK辞职创业。一群毛头小子,技术能力过硬,但毕竟资源不足,经验欠缺,不到半年,项目无疾而终。 互联网创业 盛行的现在,一个好的技术抵得过一支团队,更别说出身BAT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是这一样一支技术实力超强的团队,最终竟然也输在了人上——过于强调技术,没有头脑足够清醒的团队成员及时制止。这也是为什么要选背景不同、经验不同的一群人一起创业了。曾经和YK聊过很久,项目失败的背后是他对创业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对于那些拥有好工作的人来说,抛下一切投身创业需要付出的成本太高,但如果只是给创业者打工,那还不如守着原有的工作,至少更体面、更有保障。
就在我以为他会重新安安稳稳工作的时候,却意外的在创业大街再次见到了他。细聊起来才知道,他并非辞职重新开始创业,而是用自己擅长的技术加入到新的创业团队中,以外部合伙人的身份帮助两个不同方向的项目解决技术开发问题。这次来到大街,是专门和一支团队开技术碰头会的。
他的这个选择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他居然理智的没有辞职,情理之中的是他选择了成为外部合伙人,用业余时间一边做顾问、一边写代码,实现了时间、能力价值的最大化。
其实,说到外部合伙人就不得不提智筹平台。去年3月,正是看到了毛大庆宣布 离职 但依旧担任万科外部合伙人的新闻后,智筹将“外部合伙”作为创业者&人才之间对接的一种新的合作关系。现在,创业者来智筹发布任务,除了能与互联网高级人才建立长期顾问、短期兼职、驻场办公、远程协作等合作关系之外,也能通过部分现金+可回购股份的方式,与人才建立外部合伙关系。外部合伙人是一个没有行政职位,但依旧为企业、团队做贡献的人。
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外部合伙人解决了以下问题:
1.快速成长,度过难关。
按照原本的思路,YK服务的两支团队还陷在满世界寻找CTO、找程序猿的泥沼中,但有了外部合伙人,更低的参与门槛吸引了更多人才愿意加入,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推动项目度过难关、快速前行。
2.满足了人才的多样性。
一个合伙人已经很难找了,更不用说基因不同、知识不同、经验不同的一群人。外部合伙人大大降低了对人才的束缚,而这样的一种合作模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加入到创业中来,组建这样一支多样化团队更容易。
3.更快找到,成本更低。
外部合伙人是通过股权激励撮合到一起的一群人,利用可回购股权让人才把创业者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目标、利益一致,做事更用心、更高效。股权支付的方式又可以降低初创的资金压力,创业者不用支付很高的现金,也能请到非常NB的人才来解决难题。
外部合伙人极大的缓解了创业找人难的窘境,但当创业者真正去寻找外部合伙人的时候,往往又会担心外部合伙人的时间、效率怎么保证?水平怎么衡量?什么人才适合做外部合伙人?
首先,时间自由是第一标准,至少是时间可控,能够拿出足够精力完成任务。否则,连时间都不能自由支配的外部合伙人也太不称职了,CEO找你开会,你却说你在公司加班,即耽误了创业者的时间,又降低了自己的口碑。
其次,独挡一面的能力绝对必不可少。做得了合伙人的,都是某方面十分擅长的专业人才,那么做的了外部合伙人的,需要更高的水平。从一开始我就强调,外部合伙人一定是高级人才,不然没资格帮助创业者解决问题,甚至指导方向。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想做外部合伙人,一定得先有过硬的水平。
第三个标准是认可股权模式。中国基金报曾发表评论称,未来十年,如果你与股权无缘,可能无法实现财务自由。在如今楼市低迷、股市重挫的时候,股权投资却异军突起,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激励下,全国创业氛围浓厚,涌现了一大批优质有潜力的新兴企业、互联网企业。也许你不是土豪,没有钱参与众筹,而此时外部合伙人模式的出现,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只不过是用能力和时间参与创业、解决任务,换取股权。
智筹在帮助创业团队对接外部合伙人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实践 总结 出了最适合做外部合伙人的群体:自由职业者、大企业主管级以上在职人才、工作室、外包团队等等。这些人能够站在实战的高度,不只提供经验分享,更能够有针对的解决具体问题,融入到项目和团队中。
对于很多创业小伙伴来讲,找钱、找人是躲不开的两座大山,有钱了当然可以请NB的人才加入,有人了事儿干好了钱自然不愁,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永远都在,找到一方的突破口自然事半功倍。这时,外部合伙人就是打破这一死循环的关键钥匙,只是需要创业者用开放的心态接受、尝试,毕竟改变原有习惯肯定难受,甚至懒得尝试。但创业原本就是不破不立的事,只有打破旧有习惯,才能接受新鲜事物,才能有更多新的收获。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参与创业的门槛降低,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将自己的智力换成股权,帮助推动创业的同时,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根据智筹平台的数据显示,当 创业项目 获得融资后,人才所持的可回购股权将会以最少3倍的价值兑现,这对于很多人来讲也是不小的吸引力。外部合伙人模式,降低初创资金成本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入到创业中来,大大激发了创业活力,无论创业还是参与创业,用起来都是极好的。
第一段创业经历以最终失败被金融机构收购结束,之后进到金融机构又待了一段时间,但终究是适应不了比较慢的工作节奏和部门间互相推诿的办事风格,最终带领技术团队出来开始了第二次的创业。
这一次是当时比较火爆的数字资产交易所,比特币从800人民币一路疯涨最高到2万美金,让很多投机客或者梦想着一夜暴富的人们蜂拥而入,这次的创始人曹 *** (化名)也一样是先找到了启动资金,而且作为证券出身的他手上有很多优质潜在客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系统上线,让大家开始交易了。技术核心团队在一起很长时间了,所以配合比较顺畅,基于过往项目的积累,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版系统就上线公测了,而且虽然没有很多,但预期的潜在客户已经开始过来交易了,也就是平台开始有收入了,虽然还远不能cover团队开销。
这次公司的股东组成很简单,创始人占绝对的控股权,有一两个自然人股东,但股份很少,还有就是技术团队有几个点的干股作为将来的股权激励,这就极大地减少了股东间的矛盾可能带来的风险。而且相较于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内存撮合引擎的交易所在技术上的挑战显然更大,对团队成员技术上的成长也有好处。
借着比特币的东风,业务也在风风火火的开展,而且也避开了之前创业遇到的一些坑,所以这次公司规模发展的更大,业务也有不错的成绩。但这次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最先暴露出来的就是团队素质的问题,虽然这次团队组成没有变成技术团队“一家独大”的情况,但是运营和市场团队的早期成员都是曹 *** 亲自面试挑选,而他对候选人的挑选太过片面,重经历而不是能力,甚至对简历上的经历都没有深入了解就轻易的招聘进来委以重任,并且在一些重要岗位上有些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在最初期时,在他一个人还能hold住大小事务,别人只是执行他的命令时还可以,但当业务慢慢发展,需要那些身处要职的人担当大任时,那些人的能力及职业 *** 守的短板暴露无遗。项目管理混乱不堪,市场拓展进展缓慢,运营活动没有效果,而最严重的是业务人员账目不清,很多不合规的随意 *** 作都埋下了祸根。
而在技术团队的管理上我也犯了不少错误,首先就是对需求的把控,之前的创业经历让我认识到技术最重要还是要服务于公司的核心业务,但这次有些矫枉过正的感觉,因为需求的优先级主要参考业务部门的反馈和要求,但是慢慢发现业务部门的需求是随时在变的而且会有那种刚上线新需求不就又要回滚到旧版本的情况,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消磨了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还有就是团队的扩充,在业务向好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个业务会越来越好,人员越来越不够用的预期,就开始扩充团队,在每一个岗上都至少招了两个人,但有些需求是阶段性的,很快就出现了人力过剩的情况,不仅虚耗成本,而且每天还要想着安排非必须的工作。
另外就是在团队管理上,不要总盯着那些闲下来的员工,要以团队的效率为指标,某些员工某些时刻适当的空挡,并不代表会影响团队效率,反而是每个员工所有时间都满负荷运转时会导致未100%完成的任务(即“库存”)的堆积,所以作为一个leader,要关注的是闲置工作,而不是闲置人员。
最后就是薪酬了,由于团队在一起时间比较久,共同经历了很多艰难时期也熬过很多次夜,总畅想着收获果实的一天,结果就是一直跟大家画饼。终于业务上有起色,有了钱,就大幅的给核心人员涨薪,最高的甚至涨幅70%,其实当时我们的薪资虽然不高,但也能到一个平均水平吧,而且也基本满足了员工入职时的心理预期。这种不理智的涨薪最终导致了两个后果,老员工的胃口被吊起来了,觉得公司赚钱了,会对薪酬有更高的期待;还有就是留给招揽外部人员的预算被大幅消减,这是不健康的 *** 作,一个团队不管感情多好,适当的换血有助于保持活力,而且要不断招揽更优秀的人才提升团队。涨薪容易降薪难,在之后公司资金压力比较大的时候,这次涨薪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怎样,这次创业相较于上一次更进一步,所以也看到了新的问题,在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CEO曹 *** 的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有些志得意满,表现出一些自负和刚愎自用,一些决策和财务开始越来越不透明,只安排他最亲近的人帮他做事。而那些赚到了钱的业务员也开始挥霍,每次出差都买各种奢侈品,谈业务也开始夸夸其谈,整个团队和公司开始变得浮躁,没有人去注意表面之下的风险,也不再开拓之前说好的那些比较稳妥但利润比较低的技术开发型的业务,所以在那个时候,经过再三考虑我提出了离职。
我答应有一段时间的交接期,但最终由于业务人员的不规范,以及风控未能跟上业务的发展,导致了挤兑风险,在我离开之前资金链一下子就断裂了,团队不得不解散,曹 *** 还因此背下了不少债。
每一段经历都会给我们留下些思考,并不一定都是失败的教训,也会有一些好的经验,其实无论是在大公司还是创业公司,对自己来说一定要保持一个学习和成长,有可能是技术上的,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更综合的素质,这次复盘总结,值得坚持或者好的经验有:
1. 在团队管理上更加成熟,不只是关注技术和需求,也会关注效率和成本,尤其是在团队的持续发展上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作为一个团队leader不能太感情用事,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而且一定要成为一个被自己团队成员信赖的领导,这并不代表要很nice的对每一个人,但对自己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要真心负责,必要时一定要“护犊子”;
2.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曾有一些非常有经验的前国企总裁级别的股东加入,在接触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管理和商业相关的知识,极大扩展了自己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一个程序员的视角看问题;
3. 借这次创业机会开拓了国际视野,东南亚、中东、韩国、欧洲等都有过商务沟通,虽然未能有国际业务落地,但了解到了不同国家的一些国情和项目,开拓了眼界;
4.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住本心,尤其是在看似成功的时候,更要能冷静客观的审视自己,不要被一时的成绩冲昏头脑,创业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事情。
当然,最后这次创业依然以失败结局,成功的公司都有类似的地方,但失败的公司原因就各种各样了,这次最大的感受就是整个团队没有准备好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我们从事的事情,当业务快速发展的时候,能力或团队配置的缺陷导致了风险的发生,所以无论是对大公司还是创业团队,找到合适、专业的人才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永远记住,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把所有事情做好,不要把自己的上限变成团队的天花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