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bo C程序设计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程序设计方法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 分析问题。
第二步: 画出程序的基本轮廓。
第三步: 实现该程序。
源程序的输入、编译和运行:
C语言是一种中级语言, 用户用C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为源程序, 存放用C 语言
所写源程序文件名字最后的两个字符一般必须为".c"。计算机硬件不能直接执行
源程序, 必须将源程序翻译成二进制目标程序。
翻译工作是由一个程序完成的,这个程序称为编译程序, 翻译的过程称为编译, 编译的结果称为目标程序, 存放目标程序文件名字紧后的字符一般为".OBJ"或".O"。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后, 便可进行连接。"连接"的目的是使程序变成在计算机上可以执行的最终形式。
在这一阶段, 从系统程序库来的程序要与目标程序连接, 连接的结果称为执行程序,存放执行程序文件名字一般以".EXE"结尾。
在Turbo C集成开发环境中建立一个新程序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 在编辑器中编写源文件。
(2). 生成可执行文件。
在DOS提示符下键入TC, 即可进入Turbo C了。进入主TC屏后, 按F3键, 即可
在随之出现的框中输入文件名, 文件名可以带".C"也可以不带( 此时系统会自动
加上)。
输入文件名后, 按回车, 即可将文件调入, 如果文件不存在, 就建立一
个新文件(也可用下面例子中的方法输入文件名)。系统随之进入编辑状态。就可
以输入或修改源程序了, 源程序输入或修改完毕以后, 按Ctrl+F9(同时按下Ctrl
键和F9键), 则立即进行编译、连接和执行, 这三项工作是连续完成的。
下面我们试着建立一个Turbo C名为"HELLO.C"的源程序(因程序很小, 这里就
不画出该程序的轮廓图了):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本步骤:\x0d\x0a(1)创建界面。程序的界面必须在一开始就设计好,否则在后期将很难进行修改。因此,是使用Windows提供的默认皮肤(见图1)还是自己编写皮肤,需要最早进行构思。注意:如果是一个整体的软件,需要先进行软件功能设置。\x0d\x0a(2)设置属性。这个是通用的方法,作用和“创建程序界面”差不多,基本方法就是“属性窗口、代码(对象名称.属性名称=属性值)”。\x0d\x0a(3)编写代码。完成程序理论设计之后,就开始编写程序代码了,具体代码与程序本身有关。\x0d\x0a(4)保存工程。设计完毕之后首先需要把工程保存下来,最好是每一次修改都保存源工程和修改后的工程,以便日后在遇到错误时快速恢复。\x0d\x0a(5)测试程序。完成修改之后要及时测试,发现已有的问题,创建了可执行程序之后就很难再修改了。\x0d\x0a(6)创建可执行程序(脚本)。完成工程之后就可以创建出一个可执行程序(或脚本)了。此时计算机程序已经设计完毕。一、业务分析——要做什么(业务流程图)几乎每一款产品都会对应一个或多个业务流程,它是对业务事件和不同角色间通过信息流动和交互方式的一种表达,对应的交付物就是业务流程图。
例如电商业务有订单生产流程图、有货物进仓出库流程图、也有资金流程图;外卖业务有接单业务流程图、派单业务流程图、订单流转流程图等。
做产品的第一步就是把业务分析清楚,弄明白要做什么,有哪些角色参与,业务交互节点是什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是如何流转的。
搞清了这些后,就可以绘制不同业务模块的流程图,对整个全局就比较清楚了。另外,我们所说的产品定位、产品路线图也包含在这个环节内。
二、产品分析——解决什么用户问题(User Story)
在完成业务分析并设计好业务流程之后,就可以进入产品分析的环节了,这部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确下来是要解决什么用户问题。
具体就包含了目标用户、人群画像、需求定义、用户体验地图设计等。主要是从用户和产品的角度,通过一些工具把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具象化表达出来。
例如具体的用户画像构建、需求分类(紧急重要、是否关键路径)、结合业务流程绘制用户情感体验地图等。
然后,在这一步需要定义 MVP(最小可行性产品)以及产品的关键路径(最小关键业务流程),并形成需求清单以及功能清单,排列好优先级。
除此之外,我们常说的竞品分析和用户调研也是在这一步完成,并交付相应的调研分析报告。
这一步的核心就是围绕“解决用户什么问题”来展开工作。
三、结构设计——构建产品骨架(信息架构、功能结构)
到第三步就比较具体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信息架构和功能结构,交付物就是树状结构的思维导图,这个大家应该都见过也做过。
但需要区别的是,信息架构和功能结构不是一回事,前者是描述产品的信息骨架。例如一个网站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每部分具体包括哪些字段信息。这一步最好有技术同学介入。
后者是从使用 *** 作的角度来描述具体的功能结构,例如账户体系包括了注册和登录功能。
为什么需要这两张图呢?
信息架构有助于我们全局了解产品的信息脉络,尤其是对于一些复杂项目,比较利于进行模块化整合和分类。
而功能结构也能很清晰的告诉我们现在产品有哪些具体的大功能和子功能,有些能抽取出来合并同类项的就可以在技术层面做模块化整合。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会进入具体的原型绘制阶段。
虽然以上三步很重要,但很多人、很多团队其实都忽视了,出现的问题就是产品混乱,新人来了以后没有产品全景图,也不知从何下手。
涉及到历史功能调整时,也不清楚前期的架构和模块划分是如何设计的,牵一发动全身;就像一座大桥要拔掉一颗螺丝,但你不知道拔掉后整座桥会不会垮。
四、原型设计——产品怎么用(交互设计、功能设计)
这一步大家都很熟悉了,使用工具画原型、做交互设计,我也就不展开讲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小公司,功能设计和交互设计大概率就是产品经理一人完成了,而在大公司可能会有专门的交互设计团队。
例如我之前在京东时,具体的交互设计就是专门的 UED 团队来完成,产品经理更侧重需求定义和流程设计。
五、视觉设计——产品长什么样(设计师的工作)
视觉设计属于设计师的工作范畴了,产品经理可介入性不大,我一向主张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
这一步产品经理要做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向设计师描述产品使用场景以及用户特征,即产品在什么情况下被什么特征的用户来用。
对此,设计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布局设计和配色方案。
例如针对中老年的产品,在按钮大小和字体颜色上,可能需要更醒目一些,如果设计师不理解大背景和产品用户,可能会自己发挥,这样就会造成产品可用性不高。
当然,这里说的可用性不高是指在目标用户人群的可用性不高,但产品本身是可用的。
六、数据设计——验证什么(埋点、数据指标、监测策略)
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产品都是基于先验的假设进行设计的,也就是说实际情况如何我们提前很难知道,那就需要通过数据区验证。
数据设计主要是基于第三步和第四部的成果进行具体验证项定义,并在产品功能上设计相应的数据埋点,以及数据回收和统计机制。
例如在电商产品的商品详情页,用户到底是点“直接购买”多,还是“加入购物车”多,那就在这两个按钮上进行数据埋点,然后统计一段时间内从这两个渠道产生的订单转化率。
如今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的时代,对应的,产品也进入了精细化设计的阶段,用科学的方式验证需求,用数据去证明设计,已经成了产品经理必备的技能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