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地区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预防技术有哪些?

顺德地区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预防技术有哪些?,第1张

“偷死症”

又叫“死底病”、“冒底”,顾名思义就是大部分虾死在池底。死虾通常无明显的异症,刚死不久的虾肌肉白浊,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些可见软壳现象。“偷死症”是亚硝酸盐引起的慢性中毒。随着养殖时间增长,池底的残留物如残饵、有机物及对虾的排泄物越积越多,容易滋生病菌,而且这些残留物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池塘底部缺氧,容易产生亚硝酸盐、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致使虾陆陆续续中毒死亡。

预防方法

从该病的发病特点来看,主要原因是近年来顺德地区养虾业者盲目追求产量,加大放苗量,管理技术和设备跟不上,在养殖中后期水体常处在溶氧不足,甚至造成缺氧或局部氧,缺氧就易造成水质变坏,氨氮、亚硝酸盐分解不畅而偏高。因此要根据管理水平,养殖场环境及设备情况控制放养密度以预防对虾“死底”,管理工作主要有:控制养殖密度;控制投饵量减少残饵。增氧,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低压闷热天气,适当延长增氧时间,并且晚上最好开增氧机同时也要投放增氧剂,使池水溶氧保持4毫克/升。改良水质,平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每隔7~15天投放0.2~0.3毫克/升芽孢杆菌、光合细菌或1~1.5毫克/升EM菌,放苗40天后,开始投放硝化细菌0.2~0.3毫克/升。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周最好换掉池水的1/3,水质要好。发现对虾“死底”,首先应该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再进等量新水,同时加开增氧机,投放增氧剂。

黑鳃病

主要是因为虾池底有机物、残饵及虾排泄物污染严重,使水体环境恶化,加上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抵抗力减弱,容易被细菌感染。发病对虾摄食减少,鳃部肿胀、发黑,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弧菌和丝状细菌。

预防措施

大体同“偷死症”,平时饲料内添加0.2%稳定型维生素C,加强水质管理。发现病情后应立即排掉底部池水约10厘米,全池泼洒新洁尔灭溶液2~3毫克/升或乐百多消毒灵溶液1.2~1.5毫克/升,同时开增氧机。次日,向虾池施放底质改良剂(主要成份为沸石粉)5公斤/亩。第三天添加等量新水入池,接下来施放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

病毒性白斑病

天气变化如暴雨后的对虾应激大,对虾抵抗力减弱后容易发生病毒性白斑病。该病在顺德部分养殖区有发生,目前还未造成顺德较大规模的损失。但这是曾经给对虾养殖业带来毁灭性打击的病害,没有很好的特效药,主要在于预防,因为一旦发病整池的虾很快死光,病毒传播非常快。早发现可以用药物控制,晚了就只能把整塘虾消毒处理后排掉,经严格消毒后再放一批苗。因此提醒顺德的对虾养殖户一定要早预防,养殖用水要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入池。而暴发虾病的养殖场废水一定要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出,以免通过废水蔓延到其他养殖场。

预防方法

发病对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预防主要从预防着手,具体方法为:在饲料中添加0.2%稳定型VC和其他能增强体质的药物投喂;每5~7天,用0.5~0.6毫克/升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每15天,用1.5毫克/升季胺盐络合碘全池泼洒;适量施放微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总之,养殖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尤其是随着顺德及周边地区的高温天气和夏天多雨、闷热天气的到来,养殖户在管理上更不应该松懈,及早做好预防,早发现问题早预防。

(1)彻底清淤消毒,营造好的水环境。

(2)选购优质健壮的苗种。

(3)合理设置养殖时间—易发病阶段避免出现在温差过大、雨水过多等不利于养殖的季节。

(4)保持水质稳定

①避免水质突然持续变肥(水质偏瘦时不要一直下肥,发现水质转肥时,施放有益微生物制剂及时控制)。

②避免发生倒藻(每天不同时段观察水色的变化,测量pH变化和适时补充有益微生物制剂、藻类营养素)。

③保持底质清洁(定期施用芽孢杆菌制剂和合理使用调节剂)。

(5)提高对虾抗病力

①内服中草药、免疫调节剂(如“免疫蛋白”)、营养素(如“虾用多维”)等。

②泼洒葡萄糖和泼洒型维生素C(如“健虾宝”)。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病虫害诊断与防治》

红体病主要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大部分虾池在进水后即发现此病,可能是由于海水中有害细菌增多加速了桃拉病的暴发。因此,在预防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消毒进池海水,保证堤坝性能良好,并保持池塘较高水位,防止带病毒的海水向里渗漏,特别是在周边海域或池塘已发生病害时,更应实行封闭或半封闭式养殖。

二是有淡水资源的地方应多补充淡水,以抑制病菌数。

三是投喂优质配合饲料,提高对虾抗应激能力。

四是每10-15天(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应及时用溴氯海因百万分之0.5或二溴海因百万分之0.2全池泼洒,次日早上再用季铵盐络合碘百万分之0.4全池泼洒消毒。

五是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药汤。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所感染的人畜共患病。虽然在畜牧业地区人群中附红体的感染率相当高,但有临床症状及体征者并不多见。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贫血、腹泻及淋巴结肿大等。早在1928年,Schilling等就已从啮齿类动物中发现附红体,直至1986年Puntaric等才正式描述了人类附红体病。我国于1980年首次在家兔中发现附红体,相继在牛、羊、猪等家畜中查到此病原体,以后在人群中也证实了附红体病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3751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