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几岁才能和父母分床、分房睡?4个步骤就4个辅助帮孩子顺利分房睡!

孩子几岁才能和父母分床、分房睡?4个步骤就4个辅助帮孩子顺利分房睡!,第1张

我一朋友,女儿4岁。朋友最近正设法「训练」孩子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已经进行了一周多了,每晚都要上演一次「哭戏」,妈妈和孩子一整夜都不得眠。每次孩子夜里哭醒,她都不得不反复过去安抚、哄睡,每天都顶着黑眼圈、睡眼惺忪地去上班,崩溃极了!

后来我给她讲了另外一个妈妈和孩子分床睡的经历:

一位妈妈,在孩子4岁生日那天,开始尝试跟孩子分屋睡。第一天晚上,孩子意料之中地来敲门,一会儿说有蚂蚁爬进房间;一会儿又说,自己的玩具熊落在妈妈房间里。爸爸隔着房门对孩子说:「你那点小心思唬谁呢?赶紧回去睡觉,不然打你 *** 。」之后,一整夜都没有听到孩子的声音,夫妻俩放心地一夜安眠。

第二天一早,妈妈打开房门的那一刻,竟然发现孩子蜷缩在门口睡得正酣。原来他自己半夜从房间拖来了、小枕头、小被子,怀里还紧紧的抱着妈妈的一件衣服……

听完这个妈妈和孩子的分床经历,朋友竟然哭了。她说:原本我以为,只有早点让孩子学会自己睡觉,孩子才能更独立一些,没想到却伤了孩子的心。

是呀,有多少妈妈抱着同样的心态,按部就班的计划著跟孩子分房睡:想藉著分床睡、分房睡,让孩子更独立;不想孩子太粘人、太娇气,想早点和孩子分开睡;「3岁分床、5岁分房」过了这个年龄就更不好分了;听说很多妈妈,孩子一出生就要自己睡了……

这些都是真的吗?

■到底有没有最佳分床、分房睡的年龄? ■和孩子分开睡是不是越早越好? ■怎么才能让孩子适应分开睡?

那些一出生就和妈妈分开睡的孩子 后来都怎样了?

我生孩子那时候,很多妈妈都特别奉行「宝宝一出生,就该自己睡」的原则。而这个说法来源于几十年前,很多外国的孩子,一出生就和父母分房睡了,美其名「这样可以让孩子变得独立、听话、不黏人」。但是后来,很多妈妈发现,过早和宝宝分床睡,导致了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位追悔莫及的妈妈,分享了她的经历:

她是个极其热衷于国外各种育儿理念的妈妈,孩子一出生就和宝宝分开睡,即使孩子哭闹她也依然坚持。慢慢地,孩子渐渐长大,的确越来越习惯一个人睡,却也变得沉默寡言,不爱说话、更不爱笑。

一次旅行的时候,她原本打算跟孩子一起睡,却听到孩子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睡,妈妈从来也不喜欢和我在一起。」那一刻,她后悔极了……试想,曾经的一天中,孩子小小的背影,一次次被父母拒之门外、一次次陷入无尽的黑暗和害怕之中,是有多让人心疼呀!

妈妈真的忍心,就这样把还没有准备好的孩子,推出门外吗?!

过早分开睡的孩子, 将来可能和父母的关系会比较淡漠

西方国家有些家庭,从孩子刚出生就开始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听过的「哭声免疫法」也是从西方传进来的,孩子哭了不会立即得到安抚和拥抱,而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适应和修复,宝宝在襁褓里就实现了分房睡。

虽然孩子的确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独立性的培养,但同时却牺牲了孩子对妈妈的信任和依恋,安全感缺失,成长中可能和父母的关系会比较淡漠。

白天上班的妈妈 更需要晚上陪孩子一起睡

很多父母白天要上班,不能陪孩子,晚上回来已经很晚了,陪伴的时间非常短。但即便如此,你会发现,仍然有很多孩子最依恋的还是自己的妈妈,而不是白天带养他的爷爷奶奶/外祖父母。关键就在于夜间的照料和及时安抚,对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更为重要!说白了,孩子晚上跟谁睡,就跟谁更亲近。

孩子和妈妈一起睡 睡眠品质更高

人类学教授詹姆斯·麦肯纳用几十年的研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婴幼儿在生物学上就习惯性地靠近母亲,母亲的身体是婴儿真正适应的唯一环境。」 就是说宝宝与妈妈睡在一起,感受到彼此的体温、气味、声音、抚摸等身体信号,宝宝睡得更好,有助于提升婴幼儿的睡眠质量。

和妈妈一起睡 大大减少「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

詹姆斯·麦肯纳教授还说:母婴间基于母乳喂养的合睡情况,是人类最古老,最有效的睡眠方式。「合睡」在任何文化背景下都具有普适性,可以最大化保证婴儿的生存概率。

下图中可以看出,婴儿发生猝死综合症的好发年龄是在出生后的1〜4个月之间,这个月龄的宝宝抬头和翻身还都不太行;如果单独睡在距离妈妈较远的地方,夜间妈妈很难感知到孩子处于危险之中,导致意外的发生。

反倒是母婴睡在一起时,互相都能更好地感知到彼此,妈妈对孩子的反应也更加敏感和警觉,孩子稍有不对,妈妈就能迅速做出反应,避免意外的发生。妈妈和孩子一起睡并不是必须要睡在同一张床上。而是在床边放置一个睡篮或小床,而且父母能在可触及范围内感受到宝宝,反而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

二、但是!孩子和妈妈太晚分房睡也不好

之前某星二代,因涉恐言论而被逮捕。告知同学某日不要来学校,因为他要在那天进行q击。受到惊吓的同学随后选择了报警,警方介入后,在他房间内发现了近千枚子d和一些军用物品及q支。

面对警察时,孙安佐和母亲都异口同声表示「q击」只是一句玩笑话。但警方并不以为然,他们对星二代拥有如此数量庞大的武器表示怀疑!儿子在出事后还是妈妈第一时间飞过去给儿子「擦 *** 」,处理后续问题。

星二代11岁的时候还和妈妈睡同一张床,直到15岁才和妈妈分床睡。从生活上可联想到爸妈对这大孩子的迁就和宠爱是否过多?长期和父母同床睡的孩子是否会过分依赖父母,独立性差?

虽然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独立性差,未必是因为一直不分房睡造成的。但太晚和孩子分开睡确实会造成孩子的身心成长的阻碍,限制了探索与不同的发展可能!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 *** ,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

对于所有母亲来说,接受与孩子的分离,让孩子慢慢成长,学着勇敢和独立,才是所有母亲给孩子的最好的爱!

孩子一直和父母同睡,影响夫妻关系。网路上有个提问:「有孩子第一年要不要和老公分床睡?」之前,有位妈妈也给我们发来留言:因为爸爸忙,每天都是妈妈陪孩子睡,当有一天爸爸想跟妻子和孩子一起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早已成了孩子眼中的外人,成了妈妈和孩子间的「第三者」……

很多新手妈妈在有孩子后,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孩子,也体谅老公白天上班的辛苦,会选择跟老公分房自己带孩子睡。但数据告诉我们:自从有了孩子,夫妻的亲密关系和对彼此的满意度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本来有孩子后女人就不自觉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了,晚上再一分房,没有二人空间,渐渐聊不到一块儿,从夫妻变成「室友」。即便是夫妻没有分房睡,房间里有个孩子,妈妈也是会把关注力更多的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种以「孩子」为开端的,对彼此的忽视。久而久之,即便是同床共枕也是各做各的,缺少交流,亲密关系就越来越淡了。

推荐阅读:夫妻分床只是开始,如何面对育儿期与另一半关系?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该不该和孩子分床睡、几岁分呢? 有没有一个分床、分房睡的年龄界限? 网路流传的「3岁分床、5岁分房」对不对呢?

三、孩子分床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当他准备好的时候

最近有一位妈妈留言说,女儿已经六岁了,是不是应该要跟父母分房睡,可是孩子很抗拒这件事。曾经尝试过几次,可是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每次答应的好好的,可是一走到自己的房间,她都会临时变卦,然后要回到我身边睡觉。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将她哄睡着了,但她半夜起来又哭喊著说:怕黑,一个人睡觉太可怕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在告诉妈妈「我还没准备好」,孩子可能会怕黑、怕独处、怕各种他担心的事情发生……这时,与其强迫孩子接受,不如顺其自然。

正如一句曾说的:孩子迟早都会的事,为什么那么着急?

你的宝宝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也许有些地方成长快一些,有些地方比别人慢一些,但你要相信他是独一无二的,你是创造他最初世界的人,让他拥有自己人生的步伐,而你只是用心引导,有时候也耐心等待,让他自信快乐,也许他不是伟人,但他却是独一无二最美自信的自己。

可能某天,孩子要求自己睡,就在你猝不及防的那一天。

某位艺人就提及女儿在得知同学自己单独睡觉后,愉快地提出自己也要跟妈妈分房睡,并很快习惯了。孩子终有一天会长大,当他们做好准备的时候,就会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新的状况、新的成长。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地陪伴和等待,并时刻准备好放手,让孩子自己向前走。

有心理学家指出:10岁前,和孩子完成分房睡,就不晚!

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一个具体的分床、分房年龄界限能适合所有孩子,大家常说的「3岁分房、5岁分床」只不过是根据多数孩子的情况给出的一个建议年龄。不必追求那些量化得很精确的时间,与其把焦虑带给孩子,不如放松下来,想些适合的引导方法。

推荐阅读:【胖胖麻经验谈】孩子分床或同床睡?四模式利弊分析

四、4个步骤+4个辅助帮孩子顺利分房睡

第一步:小宝宝,分床,贴紧大床

首先,我们是提倡宝宝出生后就该分床睡的。只不过宝宝的小床要紧贴妈妈的大床,让宝宝在睡觉时能够感觉到妈妈的气味和温度,也方便妈妈在夜间照料宝宝,更有效降低了新生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

《英国医学杂志》报告:

「分析了近1500例婴儿猝死案例,该报告显示睡在父母床上的婴儿,猝死概率达22%。」

第二步:大宝宝,分床,和大床拉开距离

大一些的宝宝,婴儿床已经睡不下了,就可以换儿童床,放在距离大床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最好是妈妈和宝宝伸手能摸到彼此的距离。既有彼此的独立空间,又能随时感知到彼此,大人孩子都能睡得更安稳。

第三步:大孩子,分房、不关门

等孩子长大一些,和妈妈分床睡得也比较踏实了,就可以考虑给孩子分房睡。但是,最初分房阶段,妈妈可以陪孩子睡着后再离开,而且两间卧室都不要把门关死,让孩子知道,即使不和爸妈在一个房间睡,妈妈也随时听到他的声音,有需要叫妈妈,妈妈马上就能过来。

第四步:最终,分房、独立睡

到了这一步,就离彻底分房独睡的大功告成不远了,孩子表现出越来越适应睡在自己的房间。妈妈可以每天晚上给孩子讲完故事,或陪孩子聊聊天后就离开房间,熄灯关门。如果孩子不愿关门,可以巧妙点跟孩子说:「是不是关门睡更安静,即使关着门,你喊妈妈,妈妈也是能够听见的。」

辅助一:和孩子一起布置他自己的小房间

早在正式分房睡之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布置自己的房间。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床、灯、小书桌、小柜子等,一切都布置成孩子喜欢的样子,并让孩子参与到布置当中,给孩子一种即将可以住进来的小期待。

比如女孩子喜欢的公主风格,男孩子喜欢的英雄风格,告诉孩子:「这里就是属于你的小世界,你是这里的主人……」让孩子对自己的房间有归属感,将来再分床就容易多了。

辅助二:允许孩子选择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玩具「陪睡」

起初,孩子自己一个人睡的时候会感到孤独、害怕,妈妈可以允许孩子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做「睡觉小伙伴」。手中握著或抱着自己熟悉的、喜欢的玩具,会让孩子有安全感、有被陪伴的感觉,可以消除孩子的孤独感。

辅助三:为孩子举行一个分房仪式

选择一个有仪式感的时间点,比如孩子生日或者新年第一天,告诉孩子:「宝贝又长大1岁啦,从今天起,你就是大孩子了,可以自己一个人睡觉啦!」然后为孩子举办一个分房仪式,比如在房间挂上彩带,换上新床单、新被套,在房门上挂一块牌子,写上孩子的名字等。孩子也会从内心里觉得自己真的长大了,真的很了不起,都可以自己睡觉了。

辅助四:睡前陪伴非常重要,一定不能省

爸妈睡觉前,最好在孩子房间陪伴,给孩子讲讲故事、玩玩小游戏、说说悄悄话。让孩子感觉即使分床了,爸妈还是那个疼爱自己的爸妈,自己还是那个被爱着的孩子,更利于他们接受跟父母分开睡的事实。

14岁的孩子从幼稚园开始分床睡,但一直没有分床成功,“孩子早已是14岁的大小伙子,个子比我都高,其他都好,就是需要喝我睡。那么大人了。10岁前,感觉还行,毕竟还小。不过长大了还是要和我睡,睡主卧的双人床,他爸倒去睡儿童房间了。一说让他分房睡,就哭闹,一次闹得比一次凶。”

怎样跟孩子分房睡?

胡萍专家教授提出:“西方国家许多孩子出世后就自身在一个屋子睡,在中国这不太实际,提议孩子自小和父母一个屋子,但单独睡单人床,“2岁时就可以试着分房睡,最好是不超过4岁。孩子越大,这过程就越难。”

分房仪式

“人生道路是需要仪式感的”,从每日抱被中的宝宝到断奶到要和母亲分床睡,每一步都是孩子慢慢单独的过程,没有哪母亲会一辈子陪着孩子,孩子终归是要学会单独生活的。和母亲分床睡只是人生道路迈向自主的第一步。在孩子和父母分床的过程中为孩子举行一个“分房仪式”。父母也需要从正面给孩子许多鼓励。比如“妈妈认为你是一个小男子汉,小小男子汉都是一个人睡觉的”“我相信宝贝一个人可以睡的非常好”等正确的语句。

心态果断

许多孩子在分床的过程中发生又哭又闹的状况,父母有的狠不下心见到孩子又哭闹,购房的消耗战也迫不得已以挫败而结束。殊不知一次次的又哭又闹并没有分床取得成功,孩子会逐步产生又哭又闹就可以不分床的心理状态,父母的下一次分床方案便会更为不易开展。因而,在分床的环节中,父母一定要心态果断。最好是要试着用充分的办法来引导孩子。

打扮属于自个的小世界

当孩子的眼光还专注在要和父母分床睡的焦虑情绪中的情况下,父母能够来尝试下迁移孩子的眼光,比如跟孩子去公仔市场买一些她喜欢的卡通人偶,去家居市场买孩子最爱的公主床。依然在童话里发展的孩子也许把她的屋子当作童话里的古城堡,顺理成章对分床的抵触感便会降低,父母分床战的负担也会少许多。

临睡前陪孩子闲聊或念书

临睡前给宝宝念书、说故事,跟宝宝闲聊,提升宝宝的安全感,让小孩子在幸福的童话中入眠。妈妈讲故事要留意心思细腻,维持细心,对孩子的问题要有效的回应,让故事里边的每个角色都活跃起来。

灯光效果

一开始分床睡,宝宝屋子尽量维持一个台灯开了,那样宝宝醒来时,见到灯光效果会拥有安全感,不容易由于黑喑而担心。台灯和宝宝最好是远一点,降低光线对宝宝的伤害。此外宝宝屋子和母亲屋子尽量近,距离近能够降低孩子的恐惧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389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5
下一篇 2023-05-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