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情绪三步曲

驾驭情绪三步曲,第1张

情绪是移动的能量,如何更好的把情绪转化为支持自己、达成自己想要目标,我们需要三步来实现驾驭自己的情绪:第一步是觉察情绪,第二步是评估情绪,第三步就是驾驭情绪。

第一步是觉察情绪

觉察情绪,既然情绪是由于外界刺激而在身体里产生了一种化学反应,那么首先从自身身体的角度去体验情绪,通常也需要3步来完成:

第1步感受情绪,感受这个情绪在身体的哪一个部位,比如心口堵,双手紧握,觉察到身体的感受之后,可以深呼吸。

第2步识别情绪,识别出具体是什么情绪。

第3步表达情绪,说出自己所识别的情绪,比如去说我现在很生气,我觉得有点悲伤等等。但不是说都是你让我什么,增加“你让我”的前提就成了对对方的评判,容易激发两个人的这个防御式的反应、甚至战斗。

觉察情绪就是跟自己身体连接并体验的出情绪的过程。但情绪只是身体某处的一种反应,它比我们自身要小得多的多,如果情绪是天空的云朵,那我们自身就是天空,所以我的情绪并不等于我。

第二步是评估情绪

要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情绪,情绪的背后到底自己在想什么,这就需要一个理性接入的过程,需要把我们自身从中抽离出来,以观察者的身份来评估。通过把自己抽离出来并从观察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意识到自己不等于自己的情绪,同时注意到自己头脑里有很多的想法,里面包含很多不支持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而且很多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信念或者想法通常会创造出来与之对应的现实。自己就是自己人生的导演,限制性的想法,就支持自己导演出现实性的人生结果,发展的想法,就支持自己导演出达到成功的人生目标。

反过来,如果你不能像一个观察者要观察你头脑里的想法,你就会认同你当前情绪模式下头脑里想法,进而做出一些被当前情绪下想法绑架的一些行为

通过评估情绪这样一个过程,自己可以意识并且可以清理掉更多的限制性的想法,清理掉这些限制我成功的木马程序,然后升级自己,值入新的支持自己的想法和信念系统,要给自己输入积极的,支持自己能达到自己人生想要的目标的想法。

第三步驾驭情绪

当在觉察和评估之后,去重新问自己, 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新想法/答案再次去行动。

驾驭情绪是走脑又走心的过程,走心在于能够感受自己的情绪,走脑在于能够评估自己的思维;通过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让脑心交织在一起,这样就既能感受自己的想法,又能思考自己的感受,促使情绪更好的朝正向的流动。

在此步骤可以使用延迟满足,即在自己情绪化的生气之后,能控制自己暂停一下,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但延迟满足也不能经常用,因为太过于延迟满足自己,会让自己没那么开心的。

综上所述,驾驭情绪的三部曲其实就是自己在接受、探索、转换自己的情绪。

学生具有情绪行为障碍,是家长、教师和辅导人员们最感费心的事情。许多学生早期呈现的情绪困扰或行为问题,若未获得适时的辅导与协助,一旦进入学生阶段,这些问题将会变得更为严重。有的学生由於长期的情绪困扰,导致学业低落、缺乏学习动机,渐渐地逃避学习,自暴自弃;有的学生因为行为问题,人际关系差,不受同侪、教师欢迎,形成孤独个性,或造成暴力倾向或成为中辍生。他们可能到社会的角落游荡,加上本身情绪不稳定和行为偏差,很容易被社会不良份子所利用而走向犯罪,造成社会问题。在过去,学生情绪行为障碍,常被认为是单纯的家庭或学校管教失当所致,事实上,情绪行为障碍和其他身心障碍者的情况是相同的,他们的障碍需要特殊教育的特别辅助与个别化教育训练。目前,这些学生虽普遍地存在於一般学校内,实际上,却很少获得特殊教育真正的支援或协助。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许多人对情绪行为障碍的了解有限,加上学校在辅导这些学生时往往只注重矫正学生外在的行为而忽略了其内在心理的障碍。因此,教育人员需要釐清「不肯」与「不能」的区别。「不肯」的学生是没有障碍的,也是後天习惯养成的,可以在要求或条件下达成期望行为;而「不能」(disability)是指个体本身具有障碍,是天生的,即便是透过辅导,也难以达到预期的行为效果,而改善学生的障碍,就需要特殊教育专业提供的训练了。

贰 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定义

一、美国

美国94-142公法(PL94-142,又称身心障碍者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简称为IDEA)的定义:

严重的情绪困扰是指具有下列特徵一项以上且持续一段长的时间和显著程度,并影响其教育上的表现者:

1. 无法学习又不能以智力、知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说明者。

2. 无法与同侪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

3. 在正常的情况下,有不恰当的行为或情感。

4. 常表现不愉快的情绪或沮丧。

5. 常因个人或学校的问题而感觉身体不适、疼痛或害怕。

除了以上特徵外,再加上精神病学生(非自闭症),惟不包括社会不适应学生,除非该学生在情绪上具有严重的困扰。

二、 我国

根据民国九十五年我国教育部修订的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学生鉴定标准第九条「…所称严重情绪障碍,指长期情绪或行为反应显著异常,严重影响生活适应者其障碍并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结果。情绪障碍之症状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惧性疾患、焦虑性疾患、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或有其他持续性之情绪或行为问题者」 (教育部,2006)。在我国对情绪障碍的界定不但包括精神方面的障碍,也包含行为问题,惟不包括自闭症。

参、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的身心特质

学生具有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因障碍类别的差异性在学业和行为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然而,其普遍之特徵为注意力缺陷过动、社会技能贫乏、学业失败、侵略性、冲动、违规行为、焦虑、退缩和沮丧。

一、注意力缺陷过动

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常被教师们认为不专注、过动或冲动。许多专家学者们也相信这些学生有显著的注意力缺陷问题(Ray, 1985Shaywitz &Shaywitz, 1988)。注意力缺陷可能来自於冲动和过动现象,也可能由於教学方式不适当或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太长。当注意力不集中时,会衍生不注意听讲,不注意活动的细节,脑筋变成无组织,易患错误,不小心或常显出做白日梦的情形。因此,缺乏做功课的动机,亦无法完成作业。

二、社会技能贫乏

情绪行为障碍学生明显的特徵就是无法与同侪和成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学生具有外在不当的行为,如打人,嘲讽、取笑或诽谤他人,不顺从,发脾气,打架等。有的学生表现出内在退缩或不成熟的行为如孤独,没有朋友或缺乏社会技能寻找朋友或与人做朋友的能力。无论是内在或外在的问题行为,他们共同的情形是受到同侪的排斥、拒绝,常感受到孤单。当一个男孩很爱哭泣,或是常提一些幼稚的想法时,就很容易被同侪视为不成熟。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可能在团体裏无法意会同侪间的默契,无法了解同侪面部表情和声量代表的行为意义,无法体会出他人的观点。因此,常受到同侪的拒绝与排斥。

三、学业失败

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指出,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仅有少数是优秀的,大多数均是学业失败。其学业成就平均低於同年龄学生至少一年以上。当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的学业成就低下和行为表现不受欢迎,他们会渐渐的产生自我概念低落和自尊心缺乏的现象。

四、侵略攻击性

侵略和攻击性是多数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的特徵之一。男孩出现此种行为的比率比女孩高出三倍。男孩年幼时在家裏或学校出现的侵略和攻击的外显行为如顶嘴、欺凌弱小、打架、残酷、和违抗等问题,到长大成人後,问题将更为严重。有些兼带有内隐的反社会性行为如说谎、偷窃、诈欺、纵火的学生,大部分可能中途辍学,到处游荡成为犯罪的一群。

五、焦虑与退缩

情绪困扰与行为障碍学生有一部分在心理上呈现焦虑与退缩的现象。例如有的人常感受到莫名的恐惧和害怕,这些现象是其他一般同侪所没有的;有的人会经常抱怨疼痛、生病或需要他人注意;有的人会非常害羞退缩,避开与他人接触的机会;还有的人有特殊的恐惧症状像是学校恐惧症。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每当要上学时就会有焦虑和不适的生理现象。

六、情感性障碍

指患有忧郁或躁郁症的学生。学业成就低落的男生,大部分容易转变成反社会性行为;而学业成就低落的女生,往往容易变成内隐的沮丧情绪。沮丧的学生往往与自尊心低落、学业表现不佳、家庭变故、孤寂和不参与社会活动有关。长期的情绪沮丧会导致成人後的生活不适应甚至於自杀的情形。

肆、情绪障碍学生早期确认和预防的目的

一、预防障碍的发生。

二、减少障碍的严重及加深。

三、减少家庭的负担。

四、减少社会对情绪障碍学生付出的成本。

伍、情绪行为障碍之鉴定标准

我国对情绪行为障碍的鉴定标准如下:

1. 行为或情绪显著异於其同年龄或社会文化之常态者,得参考精神科医

师之诊断认定之。

2. 除学校外,至少在其他一个情境中显现适应困难者。

3. 在学业、社会、人际、生活等适应有显著困难,且经评估後确定一般

教育所提供之辅导无显著成效者。

陆、鉴定程序

情绪行为障碍学生的鉴定程序分四个阶段进行,如图1,实施过程说明如下:

一、转介:来源包括

1. 全校学生筛检,学校例行性的社交量表、人格测验、适应问题或困

扰等的评量。

2. 教师或家长因学生出现适应问题而提出转介。

二、转介前的介入

1. 辅导教师、心理师、医师针对学生的问题所设计的个别化辅导策略,

包括谘商、药物、心理治疗。

2. 当问题严重不易处理,需要更多教育服务而转介到特殊教育范围。

三、利用访问或资料审查方式收集有关资料加以排除

1. 问题是否显著异於同年龄、同性别、同文化的学生。

2. 问题是否跨情境。

3. 问题是否持续性。

4. 是否有学校适应困难,如学业、社会、人际、或工作方面的适

应问题。

5. 是否有智力、感官或生理疾病等异常问题。

6. 学校或家庭是否曾针对此问题尝试专业的协助(包括辅导谘商、精

神医疗)。

四、 医学的鉴定

1. 可能疾患所需之评量。

2. 学校适应功能与特殊需求之评量。

3. 医师诊断或治疗证明(可替代1、2项的评量) 。

五、综合研判与鉴定

(一) 智力和成就标准测验评量

1. 魏氏智力测验(WISC-III或IV)

2. 简易智力测验

3. 学业成就测验

(二) 评量行为或情绪异常之程度

1.评量表或检核表

(1)情绪障碍量表 (Scale for Assessing Emotional Disturbance, 2001)

(2)行为与情绪评量表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Rating Scale, 2001)

(3)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测验(ADHDT)

2. 直接观察

(1)问题行为发生的地点

(2)问题行为发生的次数、长短

(3)问题行为发生後可应用的优势和弱点

(4)不恰当的反应行为

(5)可教导那些行为

(6)学生行为与他人的相互关系

3. 访谈

(1)行为偏差问题

(2)行为连续性

(3)不适当环境

(4)自我意识及自我期望

(5)动机问题的探讨

4.同侪关系的评量

(1)社会关系评量

(2)直接观察

(3)个体对同伴的反应

5. 自我报告

(1).检核表

(2)面谈

图1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鉴定工作流程

学校依规定进行转衔工作

申覆(附公文)

符合情绪行为障碍特质

注意力缺陷过动障碍学生之评量与辅导策略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 郑丽月

壹、前言

注意力缺陷与过动症学生 ( Students with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根据研究估计的结果大约占全部学生的3% 至5% (Hynd, Hern, Voeller, &Marshall, 1991)。 ADHD 常被误诊,所以真正的出现率一直有所争论。通常这些注意力缺陷与过动学生在学校、社会和情绪的功能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困难。ADHD 的类型很多,所表现的行为特徵也各异。根据目前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的诊断标准,ADHD必须持续有注意力缺陷和/或过动与冲动的问题,这些问题并非由智能障碍、发展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等因素所引起。这些问题必须在七岁以前发生。美国精神医学会把ADHD的症状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第二种是过动症,第三种是注意力缺陷兼过动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518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6
下一篇 2023-05-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