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占卜流程是如何? 请详述之

易经的占卜流程是如何? 请详述之,第1张

易经为基础的占卜方法有多种,名称和起卦方式都有很大不同,有的是以卦命和卦象作为占卜依据,有的则以爻辞作为占卜依据。譬如六爻和梅花易数,他们的起卦和解卦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但一般的流程是:起卦----得到卦象-----解卦。以六爻为例,简单的说,就是按特定的规则投3枚硬币六次,按特定的规则排列,给每一次的结果进行特定的解释,从而得到最终的结果。梅花易数的起卦方式就相对多变的多了,可以使你报数起卦等等。易经占卜的方式不仅仅只有这两种,还有恩多

晋败楚鄢陵得复

成公十六年。晋楚遇于鄢陵。晋侯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及战。吕奇射其王。中目。楚师败。

复卦:

▅▅ ▅▅

▅▅ ▅▅

▅▅ ▅▅

▅▅ ▅▅

▅▅ ▅▅

▅▅▅▅▅

按:此亦不用彖辞。

杜注曰:复,阳长之卦,阳气起子,南行推阴,故曰南国蹙也【按:子正北方,一阳初生,必逐渐增长,阳长则阴消,故曰推,曰蹙】。南国蹙则受其咎,离为诸侯【《正义》曰:离为日,日君象,故为诸侯】,又为目,阳气激南,飞矢之象。

何氏《订诂》云:贞我悔彼,以震木入坤土,射之义也。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周易》最早的确是作为一本占筮之书存在的,更确切地说,《周易》是上古时期三本占筮之书中的一本。据《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但在上古时期,卜筮往往与政治、军事等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国家决策往往要依赖占筮的结果,故而间接影响人们行为和思想的则更多是占筮背后的哲学内涵。换言之,《周易》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是占筮之法的内在基础,即义理为体,占筮为用。

确切而不精确地说,《周易》可以看作我们华夏文明现存的最早的奠基性哲学著作,也是我们儒、道思想及很多传统文化、观念的滥觞,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易学并没有太明显的义理与象数之争,而秦火之后,《周易》以卜筮幸存。

至于汉代,置五经博士,《易》学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西汉的《易》学派别,大抵分为训故举大谊,阴阳候灾变,章句守师说和《十翼》解经意四派,东汉也分为四派,一为马融等人为《费氏易》作章句,二为郑玄、荀爽治《京氏易》和《费氏易》,三为虞翻治《孟氏易》,参以《周易参同契》之纳甲之书,四为陆绩专治《京氏易》,由此可见,以孟喜、京房为首的汉儒主要阐述象数之理。自魏王弼作《周易注》盛行后,汉《易》衰微,王氏尽黜象数,为《易》学史上的第一大转折。唐朝时孔颖达为王弼及韩康伯作疏,使王氏易学广为流传,惟李鼎祚撰《周易集解》,保存了汉朝术数的余绪。宋代陈抟、邵雍出,后有《天地自然之图》、《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等易图出现,兼有紫微斗数、梅花易数等占筮之法流传,术数又兴。朱熹取其易图,参以义理,遂《易》学又为之一变。程子、胡瑗等则专阐义理,李光、杨万里等参以政事,《易》学流派日益繁多。元朝多取程朱之学,明朝则以禅解易,明代高僧智旭所作《周易禅解》为其圭臬。清朝编纂四库全书时,主要将《易》学发展分为两派六宗:一为象数,汉儒言之,一变京、焦,二变陈、邵;二为义理,王弼兴之,一变胡、程,二变李、杨。到了近代,主要的《易》学大家则是旧学新释的杭辛斋先生和阐释象数的尚秉和先生。近年新出土的‚帛书周易也是研究的新的热点。

纵观《易》学的发展历程,其年代之远旁支之多无出其右者,所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因而要了解《周易》更不可偏信一家之言。

《周易》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的能预测未来,而是其中所包含的华夏民族先人们的思维方式。若能从中汲取些许的智慧并有所启迪,面对时间洪流不后悔、不害怕、不迷茫而达人知命,那么《周易》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谓‚善《易》者不卜,善莫大焉。

壹、蓍草演易程序说明:

「蓍草筮占法」,三变得一爻,重复步骤六次,共十八变,得六爻,即成一卦。

★第一变 :

(1) 手持五十根蓍草,拿出其中任何一根放在正前方远处不用。(一根代表太极)

(2) 随意把四十九根蓍草分两撮,分置於桌上左右手端。(象天地两仪)

(3) 将右手边那撮蓍草拿起一根,夹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之间。(象天地人三才)

(4) 将左手边那撮蓍草,用右手四根又四根地数出,拿在右手里,直至左手只剩下一

、二、三、四根为止。此时再将右手的蓍草放回左边,左手剩下来的蓍草,夹在左手

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四根象四时)

(5) 拿起右手边的蓍草,用左手四根又四根地数出,拿在左手里,直至右手只剩下一

、二、三、四根为止。此时再将左手的蓍草放回右边,右手剩下来的蓍草,夹在左手

的无名指和中指之间。

(6) 将左手指头夹夹著的蓍草拿下来,合成一撮,横放在面前远处。

★第二变 :

第一变结束时,把左右两边的蓍草拿起合在一起,重复以上第(2)至第(6)步骤。注意

到第(6)步右手合成的一撮蓍草,横放在较近的位置。

★第三变 :

第二变结束时,把左右两边的蓍草拿起合在一起,重复以上第(2)至第(6)步骤。注意

到第(6)步右手合成的一撮蓍草,横放在更近的位置。

把左右两边剩下来的蓍草合起来,用四来除它,得到的商数是九、八、七或六。这些

数字的象徵如下:九—老阳、八—少阴、七—少阳、六—老阴。

此为第一爻,重复以上步骤五次,共十八变,得六爻,合成一卦。

求得卦中的爻如是老阳和老阴,即是变爻,老阳爻变阴爻,老阴爻变阳爻。原求得的

卦名本卦,变爻后所得的卦名之卦。

★系辞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

以卜筮者尚其占。」

义理易以爻辞断卦,朱熹《周易启蒙》曾归纳出七条规则,可资参考:

(1) 一爻变者,以本卦变爻的爻辞占。

(2) 二爻变者,以本卦二变的爻辞占,以上爻的爻辞为主。

(3) 三爻变者,以本卦及之卦的卦辞占,以本卦的卦辞为主。

(4) 四爻变者,以之卦中二不变的爻辞占,以下爻的爻辞为主。

(5) 五爻变者,以之卦中不变的爻辞占。

(6) 六爻全变者,乾坤两卦以用九和用六的辞占,并参考之卦卦辞。余六十二卦占以

之卦卦辞。

(7) 六爻全不变者,以本卦卦辞占。

贰、蓍草演易法之机率分析 :

一个整数若是能被四整除,即以4n来代表;若被四除余一,即以4n+1来代表;若被四

除余二,即以4n+2来代表;若被四除余三,即以4n+3来代表。

★一、第一变结果分析 :

1.1 将四十九根蓍草,随意分成二撮,并由两手分别持握之。若左手的蓍草数只要能

被四整除(4n),则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一定是40。

1.2 其它情形时(4n+1、4n+2、4n+3),第一变结束,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一定是44

1.3 故知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只有40及44二种,故知发生机率是1

/4及3/4。

★二、第二变结果分析: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只有40及44二种。

2.1 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40,则第二变结束时,左手的蓍草数若

为4n或4n+3,蓍草数总合必为32,左手的蓍草数若为4n+1或4n+2,蓍草数总合必为36

,故知两者发生机率相同。

第一变 第二变

│ ↓

↓ ┌→32

40→┤

└→36

2.2 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44,则第二变结束时,左手的蓍草数若

为4n或4n+3,蓍草数总合必为36,左手的蓍草数若为4n+1或4n+2,蓍草数总合必为40

,故知两者发生机率相同。

第一变 第二变

│ ↓

↓ ┌→36

44→┤

└→40

★三、第三变结果分析:第二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有32、36及40四种。

3.1 第二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32,则第三变结束时,左手的蓍草数若

为4n或4n+3,蓍草数总合必为24,左手的蓍草数若为4n+1或4n+2,蓍草数总合必为28

,故知两者发生机率相同。

第二变 第三变

│ ↓

↓ ┌→24

32→┤

└→28

3.2 第二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36,则第三变结束时,左手的蓍草数若

为4n或4n+3,蓍草数总合必为28,左手的蓍草数若为4n+1或4n+2,蓍草数总合必为32

,故知两者发生机率相同。

第二变 第三变

│ ↓

↓ ┌→28

36→┤

└→32

3.3 第二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40,则第三变结束时,左手的蓍草数若

为4n或4n+3,蓍草数总合必为32,左手的蓍草数若为4n+1或4n+2,蓍草数总合必为36

,故知两者发生机率相同。

第二变 第三变

│ ↓

↓ ┌→32

40→┤

└→36

★四、全部变化结果的分析 :

4.1 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40时,第二变及第三变的机率分析图如

第一变 第二变 第三变 机率

│ │ ↓

│ ↓ ┌→24(六) 1/4 * 1/4 = 1/16

│ ┌→32→┤

↓ │ └→28(七) 1/4 * 1/4 = 1/16

40→┤

│ ┌→28(七) 1/4 * 1/4 = 1/16

└→36→┤

└→32(八) 1/4 * 1/4 = 1/16

4.2 第一变结束时,左右两手的蓍草数总合为44时,第二变及第三变的机率分析图如

下 :

第一变 第二变 第三变 机率

│ │ ↓

│ ↓ ┌→28(七) 1/4 * 3/4 = 3/16

│ ┌→36→┤

↓ │ └→32(八) 1/4 * 3/4 = 3/16

44→┤

│ ┌→32(八) 1/4 * 3/4 = 3/16

└→40→┤

└→36(九) 1/4 * 3/4 = 3/16

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就会出错!」

4.3 卦中阳爻与阴爻的发生机率是 (5/16+3/16):(1/16+7/16)=1:1,卦中出现阳爻

与阴爻的机率是相同的,此点结论与金钱卦筮占一样。 但阳爻动与阴爻动的机率比

是 3/16:1/16,也就是说阳爻比较容易动,是阴爻的三倍,金钱卦筮占时,阴暗爻

发生动的机率则相同。

老阴(六):1/16

少阳(七):5/16=1/16+1/16+3/16

少阴(八):7/16=1/16+3/16+3/16

老阳(九):3/16

可以自己参考《渊海子平》《三命通会》《珞琭子赋》《李虚中命书》《御定六壬直指》《河洛理数》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预测学原著,也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

易经的易字是由蜥蜴的象形字所演变而成(含有变化之意);而周易所代表的意义则有两种,一为说明“浩瀚宇宙中所产生的变化”,一为“周朝所流行的易占之书”。在易经这部书中,系将万事万物分为六十四种不同的形态,而后以预测者所在的位置为中心,来指示方位,进而促使人们努力开拓自己的命运。其中包括说明六十四卦的经,及解释内容的“十翼”(对易所做补充说明的十篇文章)。而十翼最重要的部分则是解释易经哲理的“系辞传”。

易的基本哲理乃为阴、阳。阴代表女性,柔顺而消极;阳则代表男性,刚强而积极。阴爻与阳爻三条线交错组合乃成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种,这就称为八卦。把这八卦两两相配,就会得到六十四卦。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其雏型被推定是在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公元前八世纪)完成的。殷代盛行用火灼龟甲或兽骨,再观其裂痕来占卦,谓之龟卜。到了周代,又盛行蓍草占吉凶,谓之占筮。占卜的结果,由朝廷细心保管。其后,再由累积下来的筮辞中,挑选出适当而符合各卦各爻的,加以编篡,就成为易经的雏型了。易经的雏型完成之后,占筮就不再为朝廷所独占有,而普及各地的诸候士大夫阶级。以后,占筮的仪式就盛行于各种场合中。占筮普及以后,极需要一本专门解释的书,由于易经中的用辞艰深难解,必须有统一的解释,意义才不致发生差异。因此,从战国末期到前汉初期,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渐被作成,而完成了易学。后来,儒学被尊为儒教之经典,而高居于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首位的易经,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根源。后由于宋代新儒学的兴起,易经更被视为形而上学的主流,极受重视。但是,根据传说,八卦是伏羲氏所作,六十四卦为神农氏所作,卦爻辞是文王与周公所作,十翼是孔子所作,迄今尚无定论。易的本质就是预测,《易经》就是一本卜书,这是无可否认的。而易学预测,是以“易经”这门最能体现中国系统思维的大学科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以六十四卦做为自己的逻辑构架,同时纳入“四时”、“五行”、“五方”、“五音”、“十天干”、“十二地支”、“卦气”、“易数”等极为复杂、科学的参考因素,密切注意到周围事物的动静变化信息,如时间、地理、天时、声音等诸元,作为预测未来结果的预兆信息,依循固有的逻辑结构,推衍出事物可出现的趋势和细节,正因为易学预测术融合了如此丰富的文化内容,且是完全建立在唯象理论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对易学预测的研究,无疑对现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广泛的启迪和影响。如如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

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亦称“六爻预测法”、“火珠林法”,系中国正宗预测大法。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系给周易各卦中的各种因素输入五行信息后,根据卦中的五行生克、冲合扶拱及其与时空的信息关系,分析出所需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细节。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的特点是预测事物细致、缜密、周严、具体、信息规划性强,其预测模式呈公式化,随意性小,故其法极易掌握。宋、明、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周易纳甲信息预测法源于西汉京房氏。京房(公元前77年 ̄前37年)是西汉的经学家,著有《京房易传》等多部研究易学的作品,后人称为“京房易”、“纳甲法”,及至清代,由王洪绪所著《卜筮正宗》一书对此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定型”,成为近代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易学预测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着重讲解《卜筮正宗》中的有关预测理论方法。如何学好周易预测 易经是我国古代占卦的原典。

“夫大人者,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期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乾卦.文言》)。德行高尚的人,功德与天地相契合,光明与日月相辉映,进退与春夏秋冬四时同步。“大人”的行为先于天时,但符合自然的法则,后于天时,而遵循自然的变化时机。《周易》认为,一个把握宇宙真理的人,其行为准则是与社会相契合的。推而广之,人类是与自然息息相关的。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说,人是宇宙的全息缩影。我们引为自豪的智慧老人老子、庄子,也是一再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完全和谐统一的。在古代圣哲那里,宇宙、人身本为一体,精神、天地自然溶融,宇宙中有的,人身中各各悉备。基于此,古人认为:人们既可能从自然界的某些物质运动规律中领悟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也可以从人体生命现象中推测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于是“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痛论》)。“善言人者必能推知天地”,所谓“指节可能观天,掌纹可以察地”(《类经图翼》引邵子)。所以,尽管古人论说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各说都无一例外地力图追索天人相通之处,从而形成了关于“天人相应”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本是相类相通、和谐一致的,它强调的是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横向联系,注重的是彼此间的协调和协作。这些富于全息色彩的古典理论。主要来源于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取人身”的唯象观察方法,而通过“无极”、“太极”(或一)、“二仪”(阴阳)、“三家”(三五、气象数、精气神)、“四象”、(春夏秋冬)、五行(金、木、水、火、土)、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辟卦、十二律等等的思维模式体现出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1640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7
下一篇 2023-05-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