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开会听不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人员不熟悉,所以无法把人和其代表的意图相关联;二是项目都有不少专有术语和缩写,如果缺乏背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
有不少人参加会议,本就是抱着当工具人的心态, 没有想努力听懂和参与。但是开会如果总一知半解,会对以后带来隐患。听不懂就很难提出有用的想法和建议。时间一长会被按上没想法,不积极的标签。所以第一步是要意识到除了平时打码,开会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努力去提高。
我自己一直坚持一个习惯,就是会议前会划出10到30分钟的时间做准备(例行公事,非常熟悉的会议除外)。遇到不熟悉的参会者,先查一下对方的资历职位,把脸和名字联系起来。如果有介绍会议背景的邮件或文档也游览一下。每个design review都尽力提前看一遍document。五分钟的准备,也能大大提高开会体验。
记录可以防止走神。记不下完整的一句话,就记几个单词;单词听不懂不会拼写,就先根据发音凑出来。等听力和反应能力跟肌肉一样,越练会越强。如果你本身不喜欢记笔记,可以考虑提升笔记仪式感,比如用好看的本子和笔。作为程序媛,我就觉得markdown仪式感爆棚啊。
把信息汇总,疏通,凝练最后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出来。脑子里懂了什么,就要准确的描述出来。我自己的 *** 作方法是:1)把会前准备,会议记录,各种文件链接都放在一个笔记页;2)从中归纳出会议目的,决定,后续事项,
开会什么的,不能总让印度小哥哥控场是吧。
你使用Timer类,这个类应该是在javax.swing中的一个工具类,而你自己有定义了一个Timer类,这样命名冲突了吧,默认的可能是使用你定义的Timer类,而你定义的Timer类是没有这些函数的,你把你定义的Timer改个名字,比如 MyTimer
直到前天的正式上线,微信小程序迅速火爆朋友圈~我也来凑个热闹,随便说说自己对小程序的小小见解~作为一个有着三年多iOS开发经验的程序媛和一个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在微信小程序之火刚刚燎原之际,我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关注着动向。不过直到上个周末我才安装小程序的开发工具,而对于它的用户体验,更是迟在公测之日使用到第一个小程序——微信自己开发的“小程序示例”,才真的体会到小程序到底是个啥(在此也深深地鄙视一下自己的执行力)。
到目前为止,我一共添加并使用过5个小程序(排除小程序示例),它们的体验好坏不同。总结一下就是——app为主,小程序为辅。小程序现在还无法撼动原生app的地位~
经常使用微信看公众号文章的童鞋应该有一个很不好的体验:在关注地看某篇文章时,经常错过朋友发的微信消息(因为iOS系统的局限性,app在前台时不会发出通知),或者因为要看朋友发的消息,而不得不退出目前正在看的文章,要么把链接转发到自己微信账号/文件助手里,要么收藏该文章留着之后再看。这样导致的结果是:①被迫暂停了阅读的快感,之后忘记继续阅读②没有及时回复重要的消息。我觉得这是目前微信最需要改善的一个缺点~
那么小程序的出现,还是会面临上述问题:因为如果我们沉浸在一个小程序里,还是会漏掉微信消息。说严重点,小程序和公众号文章类似,它们和微信最原始的功能“聊天”是冲突的!这也导致了小程序具有局限性,只能做的比较“浅”,设计者在设计小程序时应尽量避免让用户停留太久的时间。
嗯~相信对于好多童鞋来说,很多原生app的存在只是对于某些特定的场合:比如我只在不知道中午吃什么的时候用【大众点评】、只在晚上订饭的时候用【美团外卖】,所以这两个app我可以毫不犹豫地从手机里删掉,改为使用微信小程序,这样也完美地解决了①好多童鞋手机内存低的问题,②像我这样不定时会清理掉多余的app的奇葩【捂脸】(连自己手里里的文件夹也是按照图标颜色分类的 = =)不过对于大多数app,尤其是功能比较复杂、或用户信息安全性需要得到保障的,我想大多数用户不会舍原生app而去选择小程序。
说完用户体验,再说说它的开发吧~微信的开发文档写的比较全面,还有作为示例的小程序展现了各种控件的展现方式,相信对于做前端和后端的资深开发者来说,开发小程序的难度比较低,容易上手。因为我一直在做iOS开发,偏离html语言太久的时间,因此对于我来说有些学习成本。
总之,我很佩服微信的团队,他们总是在不断地创新,研发了很多NB的产品。对于小程序,昨天的公测只是一个开始,微信小程序团队还有很长的时间去发展,我也同样期待着,微信小程序会给大家带来更出色的体验~我也不担心自己的移动开发前程因为我已经开始学习win10开发了哇卡卡卡卡卡【嘿哈】(请大家脑补微信同款小表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