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procedure sort(l,r:longint)
var i,j,x,y:longint
begin
i:=l
j:=r
x:=b[(i+j) div 2]
repeat
while x>b[i] do inc(i)
while b[j]>x do dec(j)
if not (i>j) then
begin
y:=b[i]
b[i]:=b[j]
b[j]:=y
inc(i)
dec(j)
end
until i>j
if i<r then sort(i,r)
if l<j then sort(l,j)
end
这是我刚编的,这个过程是对于数组b进行快排。在主程序中sort(1,n)就可以排序了。
具体的思想嘛,我在网上找了一下,这个说得是对的: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躺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不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次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假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1]……A[N],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第一个数据)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躺快速排序。一躺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1,J:=N;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X,即X:=A[1];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J-1),找到第一个小于X的值,两者交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I+1),找到第一个大于X的值,两者交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例如:待排序的数组A的值分别是:(初始关键数据X:=49)
A[1] A[2] A[3] A[4] A[5] A[6] A[7]:
49 38 65 97 76 13 27
进行第一次交换后: 27 38 65 97 76 13 49
( 按照算法的第三步从后面开始找
进行第二次交换后: 27 38 49 97 76 13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X的值,65>49,两者交换,此时I:=3 )
进行第三次交换后: 27 38 13 97 76 49 65
( 按照算法的第五步将又一次执行算法的第三步从后开始找
进行第四次交换后: 27 38 13 49 76 97 65
( 按照算法的第四步从前面开始找大于X的值,97>49,两者交换,此时J:=4 )
此时再执行第三不的时候就发现I=J,从而结束一躺快速排序,那么经过一躺快速排序之后的结果是:27 38 13 49 76 97 65,即所以大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后面,所以小于49的数全部在49的前面。
快速排序就是递归调用此过程——在以49为中点分割这个数据序列,分别对前面一部分和后面一部分进行类似的快速排序,从而完成全部数据序列的快速排序,最后把此数据序列变成一个有序的序列,根据这种思想对于上述数组A的快速排序的全过程如图6所示:
初始状态 {49 38 65 97 76 13 27}
进行一次快速排序之后划分为 {27 38 13} 49 {76 97 65}
分别对前后两部分进行快速排序 {13} 27 {38}
结束 结束 {49 65} 76 {97}
49 {65} 结束
结束
图6 快速排序全过程
1)、设有N(假设N=10)个数,存放在S数组中;
2)、在S[1。。N]中任取一个元素作为比较基准,例如取T=S[1],起目的就是在定出T应在排序结果中的位置K,这个K的位置在:S[1。。K-1]<=S[K]<=S[K+1..N],即在S[K]以前的数都小于S[K],在S[K]以后的数都大于S[K];
3)、利用分治思想(即大化小的策略)可进一步对S[1。。K-1]和S[K+1。。N]两组数据再进行快速排序直到分组对象只有一个数据为止。
如具体数据如下,那么第一躺快速排序的过程是:
数组下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45 36 18 53 72 30 48 93 15 36
I J
(1) 36 36 18 53 72 30 48 93 15 45
(2) 36 36 18 45 72 30 48 93 15 53
(3) 36 36 18 15 72 30 48 93 45 53
(4) 36 36 18 15 45 30 48 93 72 53
(5) 36 36 18 15 30 45 48 93 72 53
通过一躺排序将45放到应该放的位置K,这里K=6,那么再对S[1。。5]和S[6。。10]分别进行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又称划分交换排序。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宇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则可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继续进行排序,以达到整个序列有序。具体做法是在当前无宽罩序区R[1]到R[h]中任取一个记录作为比较的“基准”(不妨记为temp), 用此基准将当前无序区划分为左右两个较小的无序子区:R[1]到R[i-1]和R[i+1]到R[h],且左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小于或等于基准temp的关键字,右边的无序子区中记录的关键字均大于或等于基准temp的关键字,而基准temp则位于最终排序的位置上,即:R[1]到R[i-1]中关键字<=temp.key<=R[i+1]到R[h]的关键字(1<=i<=h)。当R[1]到R[i-1]和R[i+1]到R[h]均非空时,分别对它们进行上述的划分过程,直至所有无序子区中记录均已排好序为止。下面是快速排序的过程。方括号表示无序区,上下划线表示基准temp的关键字,它未参加真正的交换,只是在划分完成时才将它放入正确的位置上。初始关键字: [49 38 65 97 76 13 27 49’] 一趟排序之后: [27 38 13] 49 [76 97 65 49’] 二趟排序之后: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三趟排序之后: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最后的排序结果: 13 27 38 49 49’ 65 76 97 对当前无序区R[1]到R[h]的划分具体做法: 设置两个指针i和j,它们的初值分为i=1和j=h.不妨取基准为无序的第1个记录R[i](即R[1]),并将它保存在变量temp 中。令j自h起向左扫描,直到找到第1个关键字小于 temp.key的记录R[j],将R[j]移至i所指的位知蔽置上(这相当于交换了R[j]和基准R[i](即temp)的位置,使关键字小于基准关键字的记录移到了基准的左边);然后,令i自i+1起向右扫描,直至找到第1个关键字大于temp.key的记录R[i],将R[i]移至j指的位置上(这相当于交换了R[i]和基准R[j](即temp)的位置,使关键字大于基准关键字的记录移到了基准的右边);接着,令j自j-1起向左扫描,如此交替改变扫描方向,从两端各自往中间靠拢,直至i=j时,i便是基准temp的最终位置,将temp放在此位置上就完成了一次划分 。算法可描述如下:Procedure Parttion(Var R : FileTypeL, H : IntegerVar I : Integer)
{对无序区R[L,H]做划分,执行算法之后,求得I(L<=I<=H),I为本次划分后已被定位的基准元素的位置。若L<I,则R[L..I-1]中记录的关键字均不大于R[I]的关键字,若I<H,则R[I+1..H]中记录的关键字均不小于R[I]的关键字, }
Begin
I := LJ := Htemp:= R[I] {初始化,temp为基准元素}
Repeat
While (R[J] >=temp) And (I <J) Do
J := J - 1{从右向左扫描,查找第一个小搭巧州于 temp的元素}
If I <J Then {已找到R[J] 〈temp}
begin
R[I] := R[J]{相当于交换R[I]和R[J]}
I := I + 1
end
While (R[I] <= temp) And (I <J) Do
I := I + 1 {从左向右扫描,查找第一个大于 temp的元素}
If I <J Then {已找到R[I] >temp }
begin R[J] := R[I]{相当于交换R[I]和R[J]}
J := J - 1
end
Until I = J
R[I] := temp {基准temp已被最终定位}
End{Parttion }Procedure QuickSort(Var R :FileTypeS,T: Integer){对R[S..T]快速排序}
Begin
If S <T Then {当R[S..T]为空或只有一个元素是无需排序}
begin
Parttion(R, S, T, I){对R[S..T]做划分}
QuickSort(R, S, I-1){递归处理左区间R[S,I-1]}
QuickSort(R, I+1,T){递归处理右区间R[I+1..T] }
end
End{QuickSort} 这是我的资料,你看看有用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