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从直觉上觉得老外的写的代买质量比我们的要高,我们国内的程序员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赶进度,准确的来笑山老讲忙着增加功能和修改bug,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国内出不了android以及Linux等影响深远的 科技 创新,从全球开源代码的占比就可以看出,差距还是很巨大的。
为什么觉得老外写的代码比我们的强?
1.国内软件发展主要阶段还在解决有没有,还远谈不上强大
中国的软件经过近几十年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有几个巨头跻身世界前列了,最近炒的很热的脸书的用户数据泄密事件,作为当事人扎克伯格,也在论述中提到中国有几个很厉害的互联网公司,这说明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核心的领域,或者门槛很高的领域差别还是非常巨大。
任何事情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首要考虑的是不是有没有,所以如同创业初期的公司会选择短时间内搞出来个产品,哪怕是不成熟的产品,然后快速的投入市场,根据市场用户的反应同步追踪问题,等到产品差不多稳定,并且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之后,后续的事情就要考虑优化功能,对里面的代码或者产品的性能进行全方面的提升,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一般比较年轻,还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内软件的发展,也会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开源框架代码出来,但这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国内的程序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赶进度和根据需求完成功能代码。
2.软件产业的底子还很薄弱, 历史 积淀还不够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现在很多国内的程序员到了30多岁就开始考虑后续的转型了,因为后面的轻轻人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大部分的30多岁的程序员都在考虑自己后路,都要考虑转型的问题。老的有经验的程序员反而转型去做管理或者合伙创业了,哪有几个还在安心搞技术,年龄大了还在搞技术的还被人鄙视,觉得自己没有出息。
但是在国外写代码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和别的唯弯工种没有多大的差异,40,50岁了写代码也是比比皆是,做软件是一种技术工种,经验的占比是很高的,所以老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更碰升加有深度,稳定性更高,一切的根源还是产业的发展不够成熟,需要时间和 历史 的积淀,从这方面讲国内的软件整体产业还是比较薄弱,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氛围还有待慢慢的成熟,周围都是有经验的程序员在带领着如何去重构代码,如何提升代码的质量,而国内大部分的程序要还是被产品经理鞭策着增加需求和修改代码。
3.公司的文化差异
目前很多的中国技术公司更多的追求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基础软件的投入远远不够,毕竟基础的投入很难短期见成效,在一个具体的场景,有一个产品主体的功能已经实现了,也能在用户那边投入使用了,一般的公司很难拿出时间来,让你做代码的重构,毕竟这种事情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与公司本身的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重视的技术或者懂得技术的公司对于这方面相对比较重视,反之就差很多。
小时候课本上就说着我们落后100年,所以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在追赶的道路很漫长,所以承认存在差距,然后努力加倍的去追赶。
Time is money. 以目前国内互联网的情况,需求应接不暇,程序员基本上都是被需求与业务赶着走,时间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员很多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赶紧实现需求的功能。所以,一个项目下来,代码基本上都变得非常非常的“垃圾”。
也有很多程序员想过在项目结尾的时候进行代码的重构,基本上每个程序员也都知道重构代码的好处,但是并不代表着真正能做起来。还是那个原因,国内互联网的速度太快,需求应接不暇,做为程序员,基本上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跟团队负责人有关。若团队负责人能够意识到重构的好处,那么他可以为此单独划分一段开发时间出来,让大家分别负责一个模块进行重构,这都是可以安排做起来的。这也需要团队负责人如何在需求人员的需求与代码质量的进度上做一个平衡,进行统筹安排。
最后我想说一个可能很少意识到的原因,那就是人员流动问题。国内互联网目前人员流动非常的大,尤其是北上深这样的互联网发达的城市,基本上是平均两年就会走一大波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考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即我到底要把代码写的多好,要把代码的可维护性做到多好,其实这都是从业人员自身需要考验的问题,因为完成一个功能很容易,但是要考虑的全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人员流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代码是很难看懂的,即有些代码在人员离开后成为了“ 历史 ”,无人敢动。这也会阻碍着软件的重构工作的进行。
从我所讲的这几种情况来看,重构其实是大家都能知道的好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有现实的约束,需要负责人来做这样的统筹安排与推动。
成本太大
大多数软件产品的开发都是经过了很多开发人员的付出,如果进行代码重构需要了解产品、了解框架、了解代码逻辑,这个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效益是第一位的,与其花费精力进行效益不大的产品重构,不如去承接更多的项目来的实在。
领导决策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老板都是非技术人员出身,他们更关注效益和客户,为了符合企业的发展,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会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吸引客户,花费精力重构代码不如开发一套新产品或者开发更酷炫的效果更具有实在意义。
代码规范不足
由于国内互联网较之国外起步较晚,很多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之人员流动比较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形成标准、严谨、行之有效的代码规范,所以很多技术人员在开发时都是根据个人风格习惯在开发,等其他人接手代码时,缺少相关标准和文档,很难理解代码逻辑,花时间去了解代码、重构代码不如直接推翻重做来的方便。
客户定制化需求
部分企业创业初期对企业信息化是不够重视的,只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考虑信息化建设,而由于业务的限制,大多数标准化的互联网产品都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要进行大量定制化的开发,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即使产品开发足够完善,在实际项目中也需要进行扩展,倒不如直接在项目中进行调整。
程序员的发展限定
在国内很少有终身的程序员,大部分都会逐渐转向销售、售前、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岗位,而这些岗位则需要了解业务、了解客户,对技术的需求反而不会太高,所以与其花时间去专研技术不如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业务和项目层面。
代码能够重构对底层框架要求深度掌握、且代码框架本身要足够灵活,而国内绝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停留在对框架的使用层面、少数可以完善、结合使用,极个别的在做同语言山寨或者换一种语言重写,能够对产品体系进行把握、与时俱进扩展实在是凤毛麟角。随着国家的经济提升、IT行业逐渐成熟,在我国这么多IT公司基数下,即便是凤毛麟角的概率,重视基础框架、积累萃取、不断迭代完善的一些技术公司也会慢慢崭露头角、涌现出来的。
【国内程序员很少进行代码重构】,这个现象虽然没有什么调查统计,不过我写了十多年代码,也发现身边的程序员大多数是这样的,【宁可写新的代码,也不愿意重构老代码】。下面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系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功劳
我见过的大部分的传统行业的软件公司或IT部门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不太了解),“只要系统稳定,那么就是最大的功劳”,而保持系统稳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动系统!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很多公司确实是这样,甚至公司对项目的考核标准中,项目有什么突破的权重很低,是否有生产事故的权重很高。所以很多“机智”的项目组成员,千方百计的不接需求,或者把需求推给别的项目组。在这种单位里面,别说重构了,新代码都写的不多。
测试覆盖度太低,重构代码没办法保证质量
代码重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重构后的代码谁来保证?如果影响到原有的功能怎么办?”
这时候很有效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各种自动化的测试来保证重构代码的质量。
但是,大部分公司,不管是单元测试还是其他的自动化测试,都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没有的。所以只要不是被逼不得已,程序员宁可重新写一个方法,也不愿意重构之前的代码。
其他
进行代码重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务必需要对需求熟悉;对代码 历史 变更熟悉;对代码框架,模块熟悉;对产品更新迭代做好风险把控,时间成本把控……
进行代码重构需要能力非常高,责任心非常强的人进行,甚至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完成。
为什么要代码重构?理由一大堆,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原代码已不适合扩展新需求,二是原代码已拥肿不堪,乱七八糟。
为什么很少重构?除了上述分析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人员流动快,原团队原作者早已不知何去何从了。又如需求和业务繁多,完成工作开发都累得半死不活,日理万机似的,哪有时间和心情重构?
谢谢大家。
1.国内程序员技术能力不足以进行代码重构
大量的软件从业人员连编程规范都不熟悉,怎么可能做代码重构?更多的人只会写写hello world,只会拷贝粘贴小段代码,连if else这种语句都写不清楚甚至漏掉逻辑,连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都没有,谈何重构?
2.国内程序员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一般。
进行软件重构,必须说服经理,让经理相信重构会带来软件质量的提高和故障率的逐步降低,这样经理才会安排人力进行重构。
3.国内软件开发更注重bug的及时解决
国内软件开发大量的人力被分配到解决短期的某个bug,没人抽时间思考如何长久的彻底的解决软件缺陷,其实解决bug不重要,找到软件的缺陷或者性能低下的地方才重要,这些才是重构的点。国内加班加点疲于奔命式的开发,没人考虑bug率是否长期内能够收敛,总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处于一个永远解决bug的死循环里。
这种工作模式是愚蠢的,不是smart的。
软件开发,一定要动脑子,不要蛮干,这不是耕地,力气大就耕的多。
重构代码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软件开发人员更自由。
谢谢楼主的问题,这是一个我特别想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第一,我是一个对代码有洁癖的人,受不了一坨,一坨那样的代码。第二,我是一个践行Clean Code 的人,给大家我主要负责的一个项目的一组数据(JAVA),总代码量20万行,UT coverage(单元测试代码覆盖率)82%,代码重复率0.5%,代码规则(sonar)违反(Code issue)0,甚至连最低的违反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我的项目在实践Clean Code上的数据,我经常去给不同的团队做分享,也对团队对这个重构不太上心有一些理解。
大致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也是最多的,交付压力,大部分人都会抱怨,你看我们有这么多新功能,还有那么多bug,根本忙不过来,哪有时间重构?
第二,重构意识不足,老板,管理人员总是希望这个我们要有,那个我们也要实现?为什么?因为别人有,别人有我们没有可能会造成用户流逝。即使有一些有见识的程序员和老板反应这个重构问题,但是重构从来不是高优先级的。毕竟,现在的软件的生命周期可能很短。
第三,人员流动性大,这个是我听过最奇葩的一个理由,我问一个来听培训的哥们,说你代码写成这样,以后怎么维护?这个哥们说,我也知道难维护,但我明年就跳槽了。
第四,设计上就不需要重构,曾经给一个保险公司做分享,我本人也是做金融相关产品后台的,我就问你们这样写代码,可能三四年以后就非常难维护了,还是要尽快重构。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不重构,我们只重写。什么意思那?就是一个系统,三四年以后在写一遍。
第五,程序员本身的问题,可能第一写单元测试,修改命名,修改代码结构,是一件很没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一个没有多少附加值的事情。毕竟现在你去找工作,这个代码质量方面的问题会问得很少。
第六,我见过的我不能反驳的一个回答,我的英文太差,不能很好的命名,而我也不想学英文。
第七,反正我已经实现了功能。
最后,用一句话来提醒程序员们,重构是多么重要。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挖了坑迟早要填的。
在国内,【重构】这件事是程序员最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公司喜欢做的事。
但程序员喜欢并不能影响公司的决策,所以,国内的现象就是软件系统很少有重构。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公司所推出的系统大多没有重构的价值。
1、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存在这样一种快节奏,那就是发现一个有价值的创意,就马上进入开发,开发完成立即上线,并立马推广使用。这是一种快速试错的模式,一旦发现系统在 社会 中没有引起反响,那就马上把系统再下线。这种情况下的系统哪来的重构价值呢?
2、即使一个系统上线成功了,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貌似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可以有重构的机会。但事实上不是,国内公司仍旧不会选择重构,因为重构带不来新的价值。所以,公司多数都会在系统上添加新的功能来吸引新的客户,而不会考虑重构现有系统。
总得来说,引起重构的原因在于能够有持续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企业当然不会做,仅是程序员的一厢情愿而已。
你只是见到了你所在的公司现象,不代表所有,也不能代表大部分的。
代码重构还是存在的现象
代码设计烂,经常出问题、扩展麻烦、维护心累、数据混乱、结果不清醒、模块划分混乱
就可能要考虑到重构了
呵呵,
老大说:
你赶紧去修复一下这个bug,
还有几个功能没有实现,加班搞一下,
pm 说:
这个功能改一下,
还有这个,界面重新调整一下,
这个业务流,现在不一样了,
客户需求需要多几个功能,
老板说:
这东西下周能出来吗?
高级程序员是不能只靠读若干本书和写几万行代码练就的,笔者更注重的是低层的环境,即程序员现实的工作环境。因为程序员的高低还得从实际的工作来衡量,而非其它。所以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软件公司的性质直册段接影响程序员的水平的高低。而我所说的软件公司,不是指某个或者某几个,而是指主流的软件公司,大众型的软件公司。所雀谈以我希望那些已经步入一个理想的公司的程序员理解我这篇文章的定位。 软件公司的无偿加班对程序员的影响 国内的软件公司中程序员是常常加班的,每日加,周未也常加。基于这种性质,出现了一种很莫名其妙的现象:每天程序员的实际下班时间总是要晚于规定下班时间,至于晚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还是更多这就另说,总之,程序员这份工作,如果按时下班反而自己感觉自己像是做贼似的。表面上公司并没有强迫谁加班,但实 际上在潜移默化中有一种威慑力,要求你要多为公司工作几个小时,而且表面上你所工作的这几个小时还是你自己愿意的。正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公司更有理由认为是无偿的。 还有就是周未加班,一般周未加班是因为“忙”(关于这个带引号的“忙”,见“软件公司的‘忙’对程序员的影响”)。但周未加班一般是无偿的,至于法律所规定的那种“偿”就更尝不上了。不过一般公司是这样规定的:周未加班可以倒休。关于倒休,一般是周未的班真的加了,倒休却遥遥无期,原因很简单,公司 “忙” 嘛!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消极、软弱无主见、虚伪、对前途渺茫。 软件公司的“忙”对程序员的影响 软件公司的“忙”其实有时也是真忙,从原因来说,软件公司认为是程序员(其实也有其他员工,但本文不涉及讨论)造成的,程序员认为公司造成的。而根据“一 个巴掌拍不响”原则来看,应该是公司与程序员合作不协调出现的恶性循环造成的。深层原因大家自己研究去吧。不过从我这里的表象来看,这种“忙”有这么几 点,这几点如果不代表大家的意见,大家可以补充: 1、项目开发与计划脱节,表现为项目开发慢于计划。 2、突如其来的事件。 3、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像是作秀。 4、假忙。 5、真忙。 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最常见,这涉及到软件工程的话题,其实也是软件公司做不大,程序员水平提不高的核心。 上面说的第二种情况也常有,比如偶尔赶个标书,比如客户那里突然出现了BUG,急着去改等等。 第三种情况就很让人晕菜了,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比如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会议,开到个七八点第四种情况很特别,也比较常见,大家同室坐、彼此各自心。一片共同耕作的美好景象,但果实见不到两颗豆呢。这可是大家齐心虚度时光。程序员可以拿出这个时间提高自己吗?当然不可以了,你表面上还是得干活呢。 第五种情况就不说了,因为这是正根。 总之软件公司是“忙”的,一般是以上三种“忙”,偶尔这三种都没有了,第四种就马上出来的。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混乱无序、怨由心生、虚伪做作、学习时间少。 软件公司的流程不规范对程序员州岁誉的影响 无像样的需求、无像样的设计、没有测试、没有文档、没有维护(所谓维护也大都是客户测试出BUG来改一改)。 其实说到需求这一块也并非完全是软件公司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客户也是根据程序员直接上来编码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渐渐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的。 “什么都没有”的问题在于,什么也不清楚,如果写一堆以不变应万变的代码,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难度太大。要是稀里糊涂去实现,扩展与维护性又差,整个一堆豆腐渣工程,总之是没法下手。长了一堆“打铁”技巧,神不像神,程序员不像程序员的。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无规划性、代码质量低、手忙脚乱、技术永远停留在“打铁”水平。 软件公司对程序员员工的“全能型”要求对程序的影响 装系统、修打印机、写文档、编代码、见客户、扫地搬桌子、接网线,在国内软件公司中程序员做什么事都有可能。单单说技术方面,也是要求事事能做,看一下招聘要求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影响:术业无专攻。 软件公司的工资拖欠对程序员的影响 很悲哀,这是存在的。我向来认为一个员工与公司合作的最底线应该是按时按量发工资。但很多公司打破了这个底线。一个朋友开玩笑地说过:“家庭有钱,谁干程 序员呀!”这话虽只可信一半,但是从国内情况来看,程序员的生活质量还是不高的,工资的拖欠直接影响到程序员的心态,甚至影响到程序员的生活。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影响:低调、迷茫、心态不稳、思想徘徊、生活困难。 软件公司对软件开发的要求对程序员的影响 软件公司对软件开发的要求一般是实现即可。如果说写一个和记事本一样的程序,公司感觉程序员应该在一天内搞定如果写一个WPS,公司也就感觉程序员应该 在两到三个月搞定。这不是浮夸,事实就是这样的。公司所着眼的点在于“就这么一点功能”,而非在于“怎么实现这‘一点’功能。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开发难度大、维护难度大、压力大、难沟通。 软件公司的承诺对程序员的影响 国内软件公司一般实际行动能力差,但没理难说话,他们也知道自己没理,所以比较爱承诺,把实际问题抛向以后解决。然而承诺也只是口头的,有一点“我以人格 担保”的意思。不过一般情况下,国内的程序员还是比较有忍耐能力的(从上文来看不忍耐还能混吗),但公司层面的“人格”却是不可信,多承诺少兑现,员工面 试时听到的说话到干了两年走了都没做到的事根本不少见。然而路遥马乏力,日久人变心,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使公司与员工走入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不满、被动、拿不起放不下、进退两难。 总结 消极、软弱无主见、虚伪、对前途渺茫、混乱无序、怨由心生、虚伪做作、学习时间少、无规划性、代码质量低、手忙脚乱、技术永远停留在“打铁”水平、术业无专攻、低调、迷茫、心态不稳、思想徘徊、生活困难、开发难度大、维护难度大、压力大、难沟通、不满、被动、拿不起放不下、进退两难。 上面这些短语概括了程序员的性格、心态、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它们就像毒素一样,日久能把一个健康的程序员毁掉。在这样的环境下,还问为什么你的技术这么低?太搞笑了。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