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句话,在医生们看来,就是一般性术语,在旁人看来,也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对于躺在床上、肠子里插着管子的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有人在不断地肯定我的感受,这种肯定带来的效果是:我一边疼得冒汗,一边告诉医生:没事,我能忍。这就是“肯定”的力量。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背后的心理学知识不简单。
平常说到“肯定”,我们往往会和“成绩”联系起来,其实“肯定感受”比“肯定成绩”更重要,但却容易被忽视,因为“感受”看不到,只能用心去体会。这也是“肯定感受”难能可贵之处--凡是“用心”的东西,都不会很差。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肯定感受”很重要。
首先说自己。所有情绪管理的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要点,那就是:先关注自己的情绪,肯定自己此刻的感受,并小声说出来,比如:此刻我很生气、此刻我很紧张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当你的情绪被肯定、被照顾的同时,理性会取代感性,大脑下一步发出的指令会更科学,而不是凭着冲动率性而为。比如,当和别人发生矛盾,愤怒的情绪将要失控时,花三秒钟肯定自己的感受:此刻我很愤怒。然后再问自己:我是要和我愤怒的情绪对话,还是和眼前的这个人对话?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自己接下来的言行更理性,而不是更冲动。
其次,对于别人而言,“肯定感受”也很重要。有一本风靡全球的书叫《非暴力沟通》,很多国家还因此成立了“非暴力沟通协会”,有很多人把非暴力沟通的几个步骤写在手上,随时实践。这几个步骤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而其中的“感受”环节,就是肯定对方的感受。当你清晰地复述对方的感受时,他会觉得被关注、被尊重、被爱,然后有了想跟你进一步沟通的愿望。这一点,适用于所有的沟通场合,包括谈判桌、生意场。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幸福的婚姻》中,作者提出,保持和改善夫妻关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每天下班和配偶进行20分钟减压谈话。减压谈话的要点是:理解先于建议。也就是说,你要肯定配偶的感受。她骂自己的领导,你要跟着她一起骂,她抱怨自己的闺蜜,你要跟着她一起抱怨,你越是这样肯定她的感受,她就会越理性,骂着骂着,感觉自己的老板也不是那么坏,抱怨着抱怨着,反省出自己的闺蜜其实也很可爱。这就是肯定感受的力量。切记,千万不要动不动给配偶讲道理、做思想工作,当思政老师,这除了满足自己的嘴瘾,对改善对方的情绪和你们的夫妻关系,没有任何好处。
再有就是处理亲子关系中,“肯定感受”也是第一位的。孩子摔倒了,你是不是会说“不疼不疼,坚强点儿”;孩子从学校回来,向你诉说受到的委屈,你是不是会说“没事没事,老师也是为了你好”;孩子和朋友发生矛盾,你是不是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朋友要宽容一点”。父母们,这些话,都对,但效果可能不会太好,因为你没有去肯定孩子的感受。更好地沟通应该是这样开始:“宝贝儿,摔了一跤很疼吧,来,妈妈给你揉一揉”;“我知道你感到委屈,你觉得老师冤枉了你,这让你很难过”;“你的朋友没有理解你,这让你很生气吧,你感到自己没有被信任和尊重,是这样吗”。看好了,这就叫肯定孩子的感受。你一旦这样做了,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爸爸妈妈关注和理解,然后有了继续沟通的愿望,也许在接下来的倾诉中,他慢慢会自己认识到应该认识到的道理,或者你再创造机会讲你的道理。总之,肯定感受永远是第一步。这也是古人讲的“舍得”的道理吧:只有先“舍”--感受他想表达的,才能后“得”--表达你想表达的。
说到亲子关系,我想到了伟大的母爱。在这一次做肠镜前,向几位做过的朋友取经,他们共同的感受是:生个孩子的痛苦不过如此。我在做完后,也当场表达了同样的感受,但几位女医生异口同声地说:生孩子比这遭罪多了。那一刻,“母爱”在我的内心有了更感同身受、更刻骨铭心的升华。
同时,我也在想,母亲们,生育孩子这么大的难都受了,这么大的罪都遭了,还有什么苦不能吃、什么罪不能受?特别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泡会儿网,少逛会儿街,少打会儿麻将,少在手机上追会儿剧,多花点儿时间和精力,学一学正确管教孩子的知识。想一想最近以来接二连三发生的少年杀死母亲的案件,痛心么,十月怀胎,十年养育,最终换来这么一个结局。所以,盲目地爱,带来的是伤害。与“爱你”相比,孩子更需要的是“懂你”。记着高尔基那句话: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跑题了。搞教育的,三句话不离本行。好了,最后再回到主题:真心感谢昨天和我做肠镜的那位不知名的医生,谢谢您,希望您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安慰和健康!同时,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初中课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古文中部分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其中“之”字,比较常见,也很重要,由于受语言环境的影响,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灵活多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现对其中的规律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掌握虚词“之”的意义及用法。
一、 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沈复《幼时记趣》)译: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②于厅事之东北角。(林嗣环《口技》) 译:在客厅的东北角。
③水陆草木之花。(周敦颐《陋室金铭》)——各种草木的花。
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后的感情
⑤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忘记了路的远近。
⑥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魏学伊《核舟记》)译:直径一寸的木头。
⑦菊之爱,陱后鲜有闻。(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对于菊花的爱好。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爱莲说》)译:我唯独爱莲花的从淤泥中长出而不受到沾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译:这里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侵扰耳鼓。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刘禹锡《陋室铭》)译:我认为菊花是花是的隐士。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礼记)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 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
例如:
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鲁庄公将要击鼓进攻了。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龄《狼》)译:时间长了,
4、 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例如: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宋国有什么罪呢?
动词“有”,宾语“陋”、“何罪”,借“之”帮助,把宾语“陋”“何罪”从动词“有”后面提到动词前面。这个“之”只是提宾标志,无实在意义。按现代汉语的说法,“何陋之有?”即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即为“宋有何罪?”。
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例如:
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作代词用:
1、 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④又数刀毙之。(蒲松龄《狼》)译:杀死了狼。之:代指狼。
⑤箬篷覆之。(魏学伊《核舟记》)译:用箬篷叶做成的船篷覆盖在上面。之:代指船舱。
⑥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译:关上窗户。之:它,代指窗户。
2、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事”、“那”、“那样”等。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