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常保持电动机的清洁
电动机在运行中,进风口周围至少3m内不允许有尘土、水渍和其他杂物,以防止吸入电机内部,形成短路介质,或损坏导线绝缘层,造成短路,电流增大,温度升高面烧毁电动机。所以,要保证电动机有足够的绝缘电阻,以及良好的通风冷却环境,才能使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中保持安全稳定的工作状态。
2、保持电动机经常在额定电流下工作
电动机过载运行,主要原因是由于拖动的负荷过大,电压过低,或被带动的机械卡滞等造成的。若过载时间过长,电动机将从电网中吸收大量的有功功率,电流便急剧增大,温度也随之上升,在高温下电动机的绝缘便老化失效面烧毁。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要注意经常检查传动装置运转是否灵活、可靠;连轴器的同心度是否标准;齿轮传动的灵活性等。若发现有滞卡现象,应立即停机查明原因排除故障后再运行。
3、经常检查电动机三相电流是否平衡
三相异步电动机,其三相电流任何一相电流与其他两电流平均值之差不允许超过10%,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安全运行。如果超过则表明电动机有故障,必须查明。
4、检查电动机的温度要经常检查电动机的轴承、定子、外壳等部位的温度有无异常变化
尤其对无电压、电流和频率监视及没有过载保护的电动机,对温升的监视更为重要。电动机轴承是否过热,缺油,若发现轴承附近的温升过高,就应立即停机检查。轴承的滚动体、滚道表面有无裂纹、划伤或损缺,轴承间隙是否过大晃动,内环在轴上有无转动等。出现上述任何一种现象。都必须更新轴承后方可再行作业。
5、观察电动机有无振动、噪声和异常气味
电动机若出现振动,会引起与之相连的负载部分不同心度增高,形成电动机负载增大,出现超负荷运行,就会烧毁电动机。因此,电动机在运行中,尤其是大功率电动机更要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电动机端盖、轴承压盖等是否松动,接地装置是否可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噪场声和异味是电动机运转异常、随即出现严重故障的前兆,必须随时发现并查明原因面排除。
6、保证启动设备正常工作
电动机启动设备技术状态的好坏,对电动机的正常启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证明,绝大多数烧毁的电动机,其原因大都是启动设备工作不正常造成的。如启动设备出现缺相启动,接触器触头拉弧、打火等。而启动设备的维护主要是清洁、紧固,如接触器触点不清洁会使接触电阻增大,引起发热烧毁触点,造成缺相而烧毁电动机;接触器吸合线圈的铁芯锈蚀和尘积,会使线圈吸合不严,并发生强烈噪声,增大线圈电流,烧毁线圈而引发故障。
因此,电气控制柜应设在干燥、通风和便于 *** 作的位置,并定期除尘。经常检查接触器触点、线圈铁芯、各接线螺丝等是否可靠,机械部位动作是否灵活,使其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从而保证启动工作顺利而不烧毁电动机。
(1)交流接触器线圈过热或烧损可能原因①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
②线圈技术参数(如额定电压、频率、负载因数及适用工作制等)与实际使用条件不符。
③ *** 作频率过高。
④线圈制造不良或机械损伤、绝缘损坏等。
⑤使用环境条件特殊,如空气潮湿,含有腐蚀性气体或环境温度过高。
⑥运动部分卡住。
⑦交流铁芯表面不平或去磁气隙过大。
⑧交流接触器派生直流 *** 作的双线圈,因常闭联锁触头熔焊不释放而使线圈过热。
(2)处理办法
①调整电源电压。
②更换线圈或接触器。
③选择其他合适的接触器。
④更换线圈,排除引起线圈机械损伤的故障。
⑤采用特殊设计的线圈。
⑥排除卡住现象。
⑦清除表面或调换铁芯。
⑧调整联锁触头参数及更换烧坏线圈。电压过高或者电压过低都有可能使线圈烧坏。
电压过高根据欧姆定律,线圈的绕组阻值是一定的,那么通过的电流就很大导致烧坏。
电压过低使接触器的触点不能正常吸合,处于半开半闭的情况,这样会使触点处的电阻因为接触不良而增大,不断打火,发热而烧坏接触器。你的理解有误:
任何电器都有功率范围,当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都有烧毁的可能,当超出太多,有瞬间烧毁的可能。
按公式:P(功率)=U(电压)I(电流)可知,当P确认后,若电器承受的电压和电流乘积超过功率,电器就有烧毁的可能。
另外,若单纯超过电器的额定电压、即使0电流,也会击穿绝缘烧毁电器;若单纯超过电器的额定电流(如内部有短路),即使电源电压再低,也会使故障扩大,甚至彻底烧毁电器。
所以电器在长期使用中,不要超过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另外你查看一下接触器的详细参数,就会看到线圈的吸合功率和保持功率,保持功率就是长期额定功率;吸合功率是瞬间功率且远大于额定功率,由于动作时间极短(20ms左右)所以不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参数主要用于选取控制回路电源容量、导线线径、熔断器等参数,防止接触器吸合瞬间产生控制回路电源供电故障。故障原因:a、因空气潮湿或腐蚀以致绝缘损坏 b、线圈额定电压比控制回路电压低 c、线圈的通电持续率与实际情况不符 d、欠电压运行,衔铁不能被吸合 e、线圈匝间短路 f、线圈电流过大 g、接头焊接不良,以致因接触器过大而烧断线圈接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