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怎么算出来?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标准工时怎么算出来?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是什么?,第1张

标准时间=观测时间*评比系数*(1+宽放率)=正常时间*(1+宽放率)观测时间:是实际观测得到的时间值的平均,而观测时间由于受到作业者熟练度、工作意愿、情绪等的影响,并能代表真实的情况,故此应加以修正,乘上一定的评价系数,求得实际时间作为标准时间的主体,而实际时间应考虑一定的宽放,作为疲劳、等待、喝水、上厕所等必须要项的预备,这样才得到标准时间。

评比系数: 评比是一种判断或评价的技术,目的是将实际的 *** 作时间调整到平均工人的正常速度。

其中影响评比的因素包括:

a) *** 作者的熟练程度

b)设备工具的完善度

c) *** 作者的教育程度

d)工作的困难度

以100%作为正常速度的基准,如果评价系数为11(即110%),代表比正常速度快10%左右,如果评价系数为06(即60%),由代表作业速度相当于正常速度的60%。

宽放:宽放是指由于疲劳,生理需求,管理需求等不可避免的因素而给予标准工时制定调整的一个方法。

产能的定义

产能:是指单位工作时间内的良品的产出数

工作时间:员工的实际的作业时间,由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良品产出数:生产现场的产出必须一定要是良品才能作为产能计算的依据

产能的计算

产能的计算公式:

产能=单位工作时间/周期时间

拉的周期时间是指该拉产出单位产品的时间间隔,它等于该拉的瓶颈时间

单位工作时间是指出勤时间减去相关活动产生的等待时间

标准工时及产能计算软件

工时及效率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人员可以利用Web浏览器方式从任意地点详细地、逐项活动地查看生产和即时劳动力数据,包括标准工时及产能数据等,通过工时及效率管理系统,生产管理人员在任何地点就可以实时清晰地了解到整个生产车间的工时、工单、产能等内容,真正帮你打造一个透明化的生产车间:

工时及效率管理网络结

通过工时系统的实施,可实时掌握现场所有生产线人员或生产线的状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及调度生产线人员,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通过系统的工时统计等数据,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工时、产能及效率数据,用于核算员工工资及计算人力成本,无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统计、核算。该系统收益如下:

绩效管理:帮助客户轻松实现生产绩效管理,实时掌控个人、班组、车间的效率数据;

生产效率: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加班时间;

生产调度:随时掌握各生产线人员的工作状况,帮助实现灵活的人员调度;

消除浪费:减少生产闲置时间,减少人员及时间的浪费;

物料管理: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功能,及时通知仓库补充物料;

管理决策: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实时数据;

客户服务:使生产过程更加透明化,实时掌控订单进度,提高出货的准时性。

人工时计算方法如下: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

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

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

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

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

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

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常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

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

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

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

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

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注:计算的相关注意事项:

1、用人单位每周应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1日。

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一般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

3、特殊原因每天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

4、每月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

扩展资料:

反映工时的统计指标一般有:

1、日历工时,表示报告期全部可以利用的时间(包括公休和假日时间)。

2、制度公休工时,指国家(或企业)规定的公休,节假日中职工应休息的天数之和。

3、制度工作工时,指国家规定职工应工作的工时,即每天8小时或每周40小时。

4、停工工时,指职工在规定的工作小时内,由于某种原因(如动力不足、检修设备等,未能工作的工时,与职工停工后被调作其他非本职工作或非生产性工作的工时数。

5、缺勤工时,指职工按规定应参加工作,而由于本人原因是(如疾病、产假、事假等)没有参加工作的工时。

6、非生产工时,指执行国家、社会义务,或经企业确定从事其他社会活动,而未从事本企业工作的工时。

7、加班工时,指职工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包括加班工时、因公出差到企业外工作的工时,职工临时被调动从事其他工作的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工时制度

工时的计算问题,需要从工时制度来理解。
工时制度即工作时间制度,据现有情况,我国目前有三种工作时间制度,即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制、不定时工时制。标准工时是我国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工时制度。
在标准工时制下,根据《劳动法》第三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的规定,工人每天工作的最长工时为8小时,周最长工时为40小时。
综合计算工时制。这类是以标准工时制为基础,以一定的期限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五条至第七条的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一般以月、季、年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②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当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某一具体日(或周)的实际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或40小时),但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应当不能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
③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无论劳动者平时工作时间数为多少,只要在一个综合工时计算周期内的总工作时间数不超过以标准工时制计算的应当工作的总时间数,即不视为加班。若超过,则超过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规定支付报酬,且延长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不定时工时制度,这是指,每一工作日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限制的工作时间制度,是针对因生产特点、工作特殊需要或职责范围的关系,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或是需要机动作业的职工所采用的一种工时制度。
根据劳动部劳部发[1995]309号《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7条,《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的第八条以及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该类工时制度有以下的特点:
①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不受《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日延长工作时间标准和月延长工作时间标准的限制。
②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职工,用人单位应采取适当的休息方式,确保职工的休息休假权利和生产。工作任务的完成。
③实行不定时工作制,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外,其他时间工作不算加班。

问题一:如何计算工时 建议贴出具体的实例
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直接问如何计算?可能会让大多数网友不知从何回答
祝你好运

生产型的企业
工时就是工作时间
因为是生产型的企业,所以工时的计算那是有必要的
建议可以初步做一个考勤制度,规定一线工人的正常上班时间,并要求
各部门主管监督实施(工时的计算要求各部门主管客观提供),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个量具体的可以向各车间索要)
然后还需要一个粗放的考核制度,共同约束
哎呦说的有点乱
抽空做一个方案给你了解一下
你将就着看
现在有点忙
不好意思了

问题二:标准工时和实际 *** 作工时百分比怎样算 18/20或25/20

问题三:如何计算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弗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生产效率=(当天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当天出勤工时-除外时间-人力支援时间
备注:
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
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问题四:工时的计算方法 1、出勤工时:为实到人数与每日标准工作时间数(8小时)之乘积2、受援工时:为接受支援人数与实际支援时间之乘积3、加班工时:为加班人员与加班时间之乘积4、实勤工时:出勤工时+受援工时+加班工时5、除外工时:为当日非发生于生产之工时6、生产总工时:实勤工时―除外工时7、异常工时:为当日因各种因素造成生产部无法正常生产而耗费的人工工时。8、总标准工时:为当日生产之各产品入库总数与各产品之单一标准工时之乘积之和。9、异常工时:将影响当日生产所发生之状况分别填写实际时间10、除外工时:将当日发生于生产中无法抗拒之工时,分别填写实际发生之工时。11、生产工时:为当天生产此工令所发生的实际工时。12、差异工时:为产出标准工时与生产工时之差生产效率=总标准工时\生产总工时×100%总标准工时=产出数×单一产品标准工时

问题五:产品生产工时如何计算? 其实你上面说的,计算工时的办法,都可以采纳,会计法又没有明确规定,生产工时的核算时间。为了方便,我建议,没月一个样按照30天每天8小时,虽然说不准,但总数是对的,单位成本比较小,也核算方便;。

问题六:实际厂量定额工时怎么来的? 工时定额的制定办法:
工时定额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状态和生产组织模式下,按照产品工艺工序加工完成一个合格产品所需要的工作时间、准备时间、休息时间与生理时间的总和。时间定额是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它是劳动生产率指标。根据时间定额可以安排生产作业计划,进行成本核算,确定设备数量和人员编制,规划生产面积。因此时间定额是工艺规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时间定额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使大多数工人经过努力都能达到,部分先进工人可以超出,少数工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或接近平均先进水平。合理的时间定额能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促进工人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时间定额定期进行修订,以保持定额的平均先进水平。
时间定额通常由定额员和工艺人员和工人相结合,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并参考有关的技术资料直接估计确定。或者以同类产品的工件或工序的时间定额为依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推算出来,也可通过对实际 *** 作时间的测定和分析后确定。
组成:
时间定额由基本时间(Tj)、辅助时间(Tf)、布置工作地时间(Tw)、休息和生理需要时间(Tx)和准备与终结时间(Tz)组成。
(1) 基本时间Tj:直接改变生产对象的尺寸、形状、相对位置以及表面状态等工艺过程所消耗的时间,称为基本时间。 对机加工而言,基本时间就是切去金属所消耗的时间。
(2) 辅助时间Tf: 各种辅助动作所消耗的时间,称为辅助时间。 主要指:装卸工件、开停机床、改变切削用量、测量工件尺寸、进退刀等动作所消 耗的时间。 可查表确定。
(3) *** 作时间: *** 作时间=基本时间Tj+辅助时间Tf
(4) 服务时间Tw(布置工作地时间):为正常 *** 作服务所消耗的时间,称为服务时间。 主要指:换刀、修整刀具、润滑机床、清理切屑、收拾工具等所消耗的时间。计算方法:一般按 *** 作时间的2%~7%进行计算。
(5) 休息时间Tx:为恢复体力和满足生理卫生需要所消耗的时间,为休息时间。 计算方法:一般按 *** 作时间的2%进行计算。
(6) 准备与终结时间Tz:为生产一批零件,进行准备和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称为准备与终结时间。 主要指:熟悉工艺文件、领取毛坯、安装夹具、调整机床、拆卸夹具等所消耗的时间。计算方法:根据经验进行估算。
计算:
将上面所列的各项时间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各种时间定额:
作业时间:TB= Tb + Ta
单件时间:Tp=TB + Ts + Tr
单件计算时间:Tc= Tp + Te / n
准备时间随批量大小而不同,批量越大,每一零件的准备时间越少。在大量生产中,产品终年不变,可不计准备时间。

问题七:怎样实现工单实际工时计算 我们通常使用标准工时来计算人工/制造费,但现在user希望在计算实际成本时, 使用实际工时,从第一台投产到做后一台结工单。不知道谁有这方面的尝试 如果你们IE维护进工艺路线的工时是相对正确的,而又不考虑生产异常的状况,那么你最后报工 时的工时就是你的人工工时了,你可以在做确认时点[实际数据]便可以带出。如果仅是一个估算 值那就不怎么准确了。

问题八:标准工时和标准产能计算方法 5分 这个只能按标准PPH来算,第一个车间标准PPH是90,第二个车间标准PPH是30,这是不含宽放的。如果算两个车间综合的PPH是225
也就是一个人做完两个工序,一个小时可以生产225个,这样可以算标准工时了吗?

问题九: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
生产效率=标准总工时÷实际总投入工时×100%
标准总工时=标准工时×实际产出数
实际总投入工时=总投入工时-损失工时-补助工时

问题十:管理会计中怎么区分预算工时,标准工时,实际工时 10分 预算工时:根据日常员工劳动量,平均计算所给的指标即每日的工作时间,在这个时间内所完成工作量必须符合在这个时间应该完成的工作的标准就是预算工时。
标准工时:是指从事某项作业的参考工时或工时定额。标准工时一般应在同等条件下(同样的机器设备、工作场境、员工技能等)进行多次测量后制定。
根据理论计算确定标准工时。工时定额=标准工时定额×加工件数×等级系数+休息生理时间+准备结束时间(分钟)
实际工时是每个员工实际上的工作时间。它与预算工时是人工的差异。

生产效率的计算公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1、实际产量:生产部、财务计算生产效率/生产力时以实际入库量计算;

2、挡产工时:因外部门或受客观条件影响造成停线或返工工时;

3、加班工时:为增加产量而延长的工作时间;

4、生产效率=(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人力×800小时-挡产工时+加班工时)。

5、生产效率讲的是快慢,是速度,它是实际产出与标准产出的比率;生产力讲的是效益,它讲的是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可低于100%,效益低于100%时,你就等着关门破产吧。

6、生产效率=(当天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当天出勤工时-除外时间-人力支援时间。

扩展资料:

提高效率:

1、 提高生产,制度先行。首先,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生产制度,以确保生产有章可循。

2、 生产状况,定期反馈于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及时了解并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可以通过工作结果定期反馈机制进行保证落实。

3、 对人对事,奖罚分明。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生产效率高的员工理应获得应有的奖励。在一些公司存在这样的现象,业绩好的员工要承担更多的工作,而业绩差的员工反而承担较少工作或较容易的工作,这样肯定会打击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4、 工具与技术,双重优化。为员工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客观条件:工装夹具。即便是一流的员工,没有必要的工装夹具,也难以达到高效率。

5、 激发员工干劲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这个资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应充分挖掘它、利用它,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身为主管,如果你了解了员工的本性,也就知道如何有效激励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你更快走入他们的心灵,领导他们,开发他们。

6、 增强团队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对于团队行为、团队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有的团队关系融洽,凝聚力强,能顺利完成任务;有的团队成员相互摩擦,关系紧张,凝聚力弱,不利于群体任务的完成。

同时要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往和意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与友谊,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7、建立一支专业化的IE队伍,进行工作研究和方法研究,能提高效率4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产效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29623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9
下一篇 2023-05-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