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差的期望等于什么

方差的期望等于什么,第1张

设总体为X,抽取n个iid的样本X1,X2,,Xn,其样本均值为Y
=
(X1+X2++Xn)/n
其样本方差为S
=(
(Y-X1)^2
+
(Y-X2)^2
+

+
(Y-Xn)^2
)
/
(n-1)
为了记号方便,我们只看S的分子部分,设为A

E
A
=E(
n

Y^2
-
2

Y

(X1+X2++Xn)
+
(X1^2
+
X2^2
++
Xn^2))
=E(
(X1^2
+
X2^2
++
Xn^2)
-
n

Y^2
)
注意
EX1
=
EX2
=

=
EXn
=
EY
=
EX;
VarX1
=
VarX2
=

=
VarXn
=
VarX
=
E(X^2)
-
(EX)^2
VarY
=
VarX
/
n
(这条不是明显的,但是可以展开后很容易地证出来,而且也算是一个常识性的结论)
所以E
A
=
n(VarX
+
(EX)^2)
-
n

(VarY
+
(EY)^2)
=
n(VarX
+
(EX)^2)
-
n

(VarX/n
+
(EX)^2)
=
(n-1)
VarX
所以
E
S
=
VarX;得证。

扩展资料:


在概率分布中,设X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Var(X)或DX,其中E(X)是X的期望值,X是变量值,公式中的E是期望值expected
value的缩写,意为“变量值与其期望值之差的平方和”的期望值。
平方根是一个凹函数,因此引入负偏差(由Jensen不等式),这取决于分布,因此校正样本标准偏差(使用贝塞尔校正)有偏差。
标准偏差的无偏估计是一个技术上涉及的问题,尽管对于使用术语n-15的正态分布,形成无偏估计。
研究随机变量与其均值的偏离程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用怎样的量去度量这个偏离程度呢容易看到E[|X-E[X]|]能度量随机变量与其均值E(X)的偏离程度。但由于上式带有绝对值,运算不方便,通常用量E[(X-E[X])2]

θ=0或1,无甚意义;
当0<θ<1时
EX=Σxf(x;θ)(x=2,到 ∞)
=θ^2 Σx (x-1)(1-θ)^(x-2)(x=2,到 ∞);
注意:(x-1)(1-θ)^(x-2)(x=2,到 ∞)
=-[(1-θ)^(x-1)]' (对 θ求导)(x=2,到 ∞)
所以
x (x-1)(1-θ)^(x-2)(x=2,到 ∞)
=-[x (1-θ)^(x-1)]' (对 θ求导)(x=2,到 ∞)
=[(1-θ)^x] '' (对 θ求2阶导)(x=2,到 ∞)
所以
Σx (x-1)(1-θ)^(x-2)(x=2,到 ∞)
=Σ[(1-θ)^x] '' (x=2,到 ∞)
=[Σ(1-θ)^x] '' (x=1,到 ∞, 和的导数=导数的和,x=1时,(1-θ)^x=1,1对θ求导得0,所以在[]内可让x=1开始)
={1/[1-(1-θ)]}''
=2/(θ^3); 所以 EX=θ^2 (2/(θ^3))=2/θ;即期望为 2/θ; (符号不好输入,望仔细看)

Content

这个学期上了Prof Sheldon Ross的<Elements of Stochastic Processes>,总算是把本科阶段时曾经粗浅地接触过、但是现在早已忘掉绝大部分的概率论知识给重新捡起来了。自我感觉概率论的水平有不小的提高,于是决定趁热打铁整理一下笔记,写下这篇小文章。

随机变量是一座桥梁,它的一端是这个世界上的各种或复杂或简单的随机现象( 不确定性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之一 ),另一端是包括代数计算在内的各种数学工具。对于随机现象,我们可以定义一个随机变量 ,针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结果,我们都可以给这个随机变量赋予一个取值,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运用数学的力量来对这个世界的随机性进行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关心的是平均值,我们有下面四种方法来计算随机变量 的期望值(均值):

(1)式是随机变量期望值的定义式。由于使用这一公式需要知道该随机变量的概率质量函数——当你已知其概率质量函数时,你可以求出包括期望、方差等在内的所有统计值——而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我们很难得到一个变量的分布表达式(甚至很多时候连求出均值都显得困难),因此该式使用相对较少。

(2)式表明,当一个随机变量可以表示成若干个随机变量之和的形式时,它的期望即为这些变量的期望之和。当一个随机事件可以拆解成具有先后顺序的子事件时,这一表达式很有效。

(3)式是计算期望值最常用的式子,实际上, 「条件于(conditioning on )」 是概率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在分析现实世界的随机现象时,如果你能够获取额外的信息,这便意味着一些本是未知且随机的元素不再随机,而是成为了确定性因素,这将影响你原本的分析计算结果。

(4)式又叫条件恒等式(Conditioning Identity),是同时应用了(1)(3)两式得到的,根据求随机变量函数值的期望值的公式,我们有

注意到 是随机变量 的函数值(仍旧是一个随机变量),它表示,当变量 取不同的值(这是随机事件)时,变量 的期望值(这是一个数值)也随之变化,这正是随机变量的定义(由某一随机现象得到某一对应的数值),因此, 是一个随机变量。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子来展示这四个式子的运用。

一系列相互独立的试验,每次试验成功的概率都是 ,用随机变量 表示出现第一次成功试验时所需要的试验次数,其概率质量函数为 。这样的一个随机变量服从几何分布。

使用(1)式来计算其期望值如下(在第二行运用了求导与求和运算次序的可交换性)

使用(2)式,设随机变量 为第一次实验过后仍需要几次实验才能出现第一次成功,即 。因此, ,该式表示第一次试验就成功了,所以不再需要额外的试验; ,该式表示前n次试验都失败了,在第 次试验时才终于成功。于是有:

使用(3)式,定义随机变量 ,当首次试验成功时取值1,失败时则取值0。条件于 来计算 的期望值如下:

如果我们定义随机变量 如下, ,那么按照(4)式对变量 求期望便能求出 。对比(3)式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看到(4)式本质上是在运用(3)式。

现在我们同时运用(2)(3)来计算方差。

注意到,仅考虑 时,变量 是不服从几何分布的,但是在引入「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这个条件后,在得知这个原本未知的信息之后,随机变量 成为了一个服从几何分布的随机变量,其参数和 完全相同,所以有 和 。

下面我们考虑一个以几何分布为基础的问题。现在变量 不再表示出现第一次成功试验时所需要的试验次数,而表示 连续出现k次成功 试验时所需要的试验次数。试求变量 的期望。

要想最大化条件期望这一工具的威力,我们要找到合适的变量来作为条件。现定义变量 为出现 第一次失败 时所需要的试验次数,这个变量将帮助我们轻松求出 的期望值。

以 为例,独立随机试验的设定在于,哪怕你已经连续9次成功,你也不能确定下一次就会成功。不管在连续9次成功之后失败了,还是在连续3次成功之后失败了,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同样是回到了游戏的起点,同样是需要从头再来。所以我们有:

利用(3)式来求其期望值:

接着我们进一步拓展。几何分布的试验只有两种结果,即成功与失败。现在我们对其推广,假设每次独立随机试验都会有m种可能结果,每种结果出现的概率都是 ,用随机变量 表示任意一种结果连续出现k次所需要的试验次数。试求 的期望值。

这又是一道初看很棘手,但使用条件期望就能轻松解决的问题。用 表示任意一种结果连续出现 次所需要的的试验次数,那么有

对(8)式两边求期望:

在(7)式中,令 则有 ;在(8)式中,令 ,则有 。这两个结果是一致的,之所以差了个倍数2,是因为在后一题里,任意一种结果出现k次就行,而在前一题里,需要特定某个结果出现k次才行。

快速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随机从数列中选出一个数字,数列中剩余的所有数字和它进行比较,比它小的落入到左侧的子数列中,比它大的落入到右侧的子数列中,然后对这两个子数列分别进行同样的 *** 作,重复下去,直到每个子数列只有1个或2个数字为止。最后我们将得到一个从左到右依照从小到大排列好的数列。这是典型的分治法应用,将一个复杂的大问题不断地拆解成容易解决的小问题。

为了分析这一算法,我们先定义一些必要的变量。用 表示完成对一个数列的排序所需要进行的大小比较的次数;用 表示对一个长度为n的数列进行排序平均需要进行多少次大小比较;用 表示第一个随机选取的数字在全体n个数字中的排名,如果 ,那么有 个数字比这个数小,落入它的左侧,有 个数字比它大,落入它的右侧。根据条件期望我们得到:

用 替换 之后两式相减:

两边同时乘以 后我们便能得到 的一般表示式:

由此可知,快速排序算法是平均复杂度为 的排序算法。

有n个人在一个房间里聚会,每个人头戴一顶帽子,现在大家都把帽子放到房间中心的一个箱子里,每个人依次上前去随机抽取帽子,如果他刚好抽到了他自己的那顶帽子,我们说此时产生了一个匹配(match)。用随机变量 表示产生了多少个匹配。试求(a) 的期望值;(b) 的概率质量函数。

对于 (a)问,利用(2)式可以轻松求出,令 ,其中 表示第i个人是否成功地拿到了自己的那顶帽子。

,该式表示第一个人没有拿走属于第二个人的帽子,然后第二个人顺利地拿到了他的那顶帽子。于是有:

这一结果意味着,不管房间里有多少个人,平均而言只有一个人可以拿到属于他的那顶帽子。

对于(b)问,为了求出 ,我们需要先求出 ,虽然这一项指的是所有人都没有拿到自己的那一顶帽子,但是不能简单地用链式法则来求解:

上式是错误的计算方法,对于「第一个人没有拿到他的帽子」这个事件,需要分类成「第一个人拿到了第二个人的帽子」和「第一个人拿到了既不属于他也不属于第二个人的帽子」这两个子事件,然后你才能去研究第二个人的匹配情况。

我们需要借助条件概率来求解,用 表示事件「产生匹配的数量为零」,用 表示事件「第一个人拿到了他的那顶帽子」,用 表示事件「第一个人没有拿到他的那顶帽子」,用变量 表示「n个人中没有产生匹配」的概率。则有:

若第一个人没有选走他帽子,则他的帽子留在了剩余的n-1顶帽子中,成为了「多余的帽子」(因为这顶帽子没有被他的主人取走),而他所拿走的那顶帽子的主人则成了「多余的人」(因为他没有机会取走他自己的帽子了)。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事件 。这一事件分为两个子事件:

,把多余的帽子看做归属于多余的人,这样一来,第一个人走后,剩下的n-1个人都还有机会拿到自己的那顶帽子。

现在我们可以求出 了,将所有人分成两队(一共有 种分法),一队有k个人,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帽子;另一队有n-k个人,每个人都没有拿到自己的帽子。

有了概率质量函数之后,我们可以用期望的定义式即(1)式来验证(a)问的结果:

利用 可以化简这一结果:

结果与(a)问的答案一致。下面我们拓展原问题,现在规定,在第一轮里拿到了自己帽子的人离开房间,剩下的人把拿错的帽子放回箱子里,继续随机抽取,重复进行下去直到所有的人都拿回自己的帽子为止。用变量 表示需要经过多少轮才能让所有人都拿回帽子。试求 的期望。

从(a)题的结果我们知道,不管房间里有多少人,平均而言,一轮中只有一个人能够拿回自己的帽子,于是我们直观猜测 。现在我们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结论。

用 表示当房间里有n个人时需要经过多少轮才能使所有人拿到自己的帽子,有 ;用变量 表示第一轮里有多少人拿到了自己的帽子(即匹配的数量)。显然, 成立,现在我们假设有 ,可以得到:

证明完成。

在一个教室里坐着n个学生,假设每个人在任意一天出生的概率相同,都为 ,那么这n个学生中,有两个人在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

用 表示事件「至少有两个人在同一天出生」,用 表示事件「没有人的生日相同」,由于这两个事件互补,所以有 。我们从 着手,因为它比 的计算要简单得多。事件 意味着,第一人在某一天出生了,第二个人的生日与他不同;第三个人的生日既和第一个人不同,也和第二个人不同;第四个人的生日和前面三个人的生日都不相同,以此类推,第n个人的生日和前n-1个人的生日都不相同。所以有:

当n=23时, ;当n=57时, 。这意味着,只需要有23个人,就有超过一半的几率出现两个人同一天过生日(对于概率论不熟悉的人可能会猜测至少需要157人);只需要57个人,就能使这一概率值高达99%。以人数为横轴,概率值为纵轴,绘图如下:

这个问题有各种版本的场景描述(最初的场景是要从众多的候选者中选出综合能力最好的那个秘书),而我个人倾向于这样来描述:在你生日这天,你的n个好朋友排成一队给你送红包,但在这n份红包中你只能接受一份。每次拿到红包后,你可以拆开红包来查看面额大小,如果满意,你选择接受这一红包,游戏结束;如果不满意,你拒绝这份红包(事后不能反悔),然后去拆下一份红包。这个问题的目标是拿到面额最大的那个红包,它的难点在于,每一份红包的面额大小都是纯粹随机的,不管你已经见过多少份红包,下一份红包对于你而言仍旧是完全未知的(虽然见过的红包越多,对于面额的相对大小的判断越准确)。

直观上来看,n越大,红包数量越多,拿到最大的那一份红包就越困难。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 表示事件「拿到最大的红包」,有 。但是,下面我们将看到,在采用适当的策略之后, 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数,与n的大小无关。

这样的策略称为k-policy,它的做法是,不管最开始的k个红包面额如何,都不要接受,在这之后,如果遇到一个比前k个面额都大的红包,就接受它,如果一直没有遇到比前k个面额大的红包,那么就接受最后一个红包(即第n个)。下面我们来求这种策略下的 用随机变量 表示最大红包所在的位置, 则有:

好好品味一下 时的这个表达式,如果前 个红包中最大的那个在前k个位置里,就能确保在此之后、在最大的红包之前,不会有红包被选走。

考虑关于x的函数 ,对其进行求导。

这一结论是 反直觉 的(大概这就是概率论的魅力所在),它表明,不管有多少份红包,我们拿到最大的那个红包的概率都是个常数,并且这个概率还不小(接近四成了)。

由已知,f(x)=1,(0<=x<=1),f(y)=e^(-y),(y>=0),Z大于0

那么F(z)=P(X+Y<z)

在坐标轴上画出积分区间

即0<=z<1时,x积分区间为(0,z),y积分区间为(0,z-x)

z>=1时,x积分区间为(0,1),y积分区间为(0,z-x)

在以上区间对f(x)f(y)=e^(-y)积分,有

0<=z<1时,F(z)=e^(-z)+z-1

z>=1时,F(z)=e^(-z)-e^(1-z)+1

求导,有

0<=z<1时,f(z)=1-e^(-z)

z>=1时,f(z)=e^(1-z)-e^(-z)

因此,Z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f(z)=0,z<0

f(z)=1-e^(-z),0<=z<1

f(z)=e^(1-z)-e^(-z),z>=1时

(2)F(z))=P(-2lnX<z)=P(X>e^(-z/2))

当z<0时,F(z)=0

当z>=0时,对f(x)从e^(-z/2)到1积分,得F(z)=1-e^(-z/2)

求导,有

f(z)=e^(-z/2)/2

因此,Z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f(z)=0,z<0

f(z)=e^(-z/2)/2,z>=0

扩展资料

如果X是离散随机变量,具有概率质量函数p(x),那么X的期望值定义为

换句话说,X的期望是X可能取的值的加权平均,每个值被X取此值的概率所加权。

我们也可以定义连续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如果X是具有概率密度函数f(x)的连续随机变量,那么X的期望就定义为

1求期望与方差
E(x)=∫xf(x)dx=∫xe^(-x)dx x∈(0 +∞)
=-xe^(-x)-e^(-x)
代入得:
=1
E(x^2)=∫x^2f(x)dx=∫x^2e^(-x)dx x∈(0 +∞)
=-x^2e^(-x)+∫2xe^(-x)dx
=-x^2e^(-x)-2xe^(-x)-2e^(-x)
代入得:
=2
D(x)=E(x^2)-[E(x)]^2=2-1=1
2
E(e^(tx))=∫e^(tx)f(x)dx=∫e^[(t-1)x]dx x∈(0 +∞)
=e^[(t-1)x]/(t-1)
代入x得
因为t<1 ,所以t-1<0
则为:0-1/(t-1)=1/(1-t)
3
E(x^n)=∫x^nf(x)dx=∫x^ne^(-x)dx dx x∈(0 +∞)
=-x^ne^(-x)+n∫x^(n-1)e^(-x)dx
一直使用分部积分,
=-x^ne^(-x)-nx^(n-1)e^(-x)+n(n-1)∫x^(n-2)e^(-x)dx
=
=-x^ne^(-x)-nx^(n-1)e^(-x)+n(n-1)x^(n-2)e^(-x)+-n!e^(-x)
代入x得
显然,当x趋向+∞时,
limn(n-1)(n-i)x^(n-i-1)e^(-x) (使用罗必塔法则)
=n(n-1)(n-i)x^(n-i-1)/e^x
(使用罗必塔法则,上下求导知道分子不含x)
则最后为0
所以积分等于n!
即:E(x^n)=n!

这里是X>2,Y>0
∫(2,+∞)dx∫(0,+∞)8e^(-2x-4y)dy
=8∫(2,+∞)e^(-2x)dx∫(0,+∞)e^(-4y)dy
=∫(2,+∞)e^(-2x)d2x∫(0,+∞)e^(-4y)d4y
=[-e^(-2x)|(2,+∞)][-e^(-4y)|(0,+∞)]
=e^(-4)1
=e^(-4)
P(X>Y)=∫(0,+∞)dx∫(0,x)8e^(-2x-4y)dy
=8∫(0,+∞)e^(-2x)dx∫(0,x)e^(-4y)dy
=∫(0,+∞)e^(-2x)d2x∫(0,x)e^(-4y)d4y
=∫(0,+∞)2e^(-2x)[1-e^(-4x)]dx
=∫(0,+∞)2[e^(-2x)-e^(-6x)]dx
=∫(0,+∞)2e^(-2x)dx-∫(0,+∞)2e^(-6x)dx
=∫(0,+∞)e^(-2x)d2x-(1/3)∫(0,+∞)e^(-6x)d6x
=1-1/3=2/3

题目1:求函数$f(x) = x^3-3x$的导数并求出其在$x=2$处的导数值。
解题过程:
首先算出函数的导数$f'(x)$,根据导数的定义:
$f'(x) = \lim_{\Delta x \to 0} \frac{f(x+\Delta x)-f(x)}{\Delta x}$
将函数$f(x) = x^3-3x$带入上式,有:
$f'(x) = \lim_{\Delta x \to 0} \frac{(x+\Delta x)^3-3(x+\Delta x)-(x^3-3x)}{\Delta x}$
化简上式,可以得到:
$f'(x) = \lim_{\Delta x \to 0} \frac{3x^2\Delta x + 3x(\Delta x)^2 + (\Delta x)^3 - 3\Delta x}{\Delta x}$
$f'(x) = \lim_{\Delta x \to 0} (3x^2+3x\Delta x+(\Delta x)^2-3)$
将$\Delta x$约去,得到导数:
$f'(x) = 3x^2-3$
求出$f'(2)$的值,带入导数公式中,有:
$f'(2) = 3\cdot 2^2 - 3 = 9$
因此,函数$f(x) = x^3-3x$在$x=2$处的导数值为$9$。
题目2:计算$\int_1^2 \frac{2x+1}{x^2+2x+1}dx$。
解题过程:
首先将被积函数化简,可以发现$x^2+2x+1=(x+1)^2$,因此:
$\frac{2x+1}{x^2+2x+1}=\frac{2x+1}{(x+1)^2}$
再将分母中的$(x+1)^2$分解为$(x+1)(x+1)$,可得到:
$\frac{2x+1}{(x+1)^2}=\frac{A}{x+1}+\frac{B}{(x+1)^2}$
其中$A$和$B$为待定系数。
通分并整理可以得到:
$2x+1 = A(x+1) + B$
当$x=-1$时,上式变为$-1 = B$,所以$B=-1$。
将$B=-1$代入上式,再令$x=0$,则可以解出$A=3$。
回代到原式中,得到:
$\int_1^2 \frac{2x+1}{x^2+2x+1}dx = \int_1^2 \frac{3}{x+1}dx - \int_1^2 \frac{1}{(x+1)^2}dx$
对第一个积分进行变量代换,令$u=x+1$,则有:
$\int_1^2 \frac{3}{x+1}dx = \int_2^3 \frac{3}{u}du = 3\ln u \Big|_2^3 = 3\ln3 - 3\ln2$
对第二个积分进行求解,利用反函数求导法,得到:
$\int_1^2 \frac{1}{(x+1)^2}dx = -\frac{1}{x+1} \Big|_1^2 = \frac{1}{2}-1=-\frac{1}{2}$
将第6、7步得到的结果相减,得到最终结果:
$\int_1^2 \frac{2x+1}{x^2+2x+1}dx = 3\ln3 - 3\ln2 + \frac{1}{2}$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 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八、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3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九、(B)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十、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十一、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事件的概率;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十二、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3抽样方法;
4总体分布的估计; 5正态分布; 6线性回归
十三、极限(12课时,6个)
1数学归纳法; 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3数列的极限;
4函数的极限; 5极限的四则运算; 6函数的连续性
十四、导数(18课时,8个)
1导数的概念; 2导数的几何意义; 3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4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 5复合函数的导数; 6基本导数公式;
7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8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十五、复数(4课时,4个)
1复数的概念; 2复数的加法和减法; 3复数的乘法和除法;
4数系的扩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1575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3
下一篇 2023-06-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