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泥做太空人怎么做

橡皮泥做太空人怎么做,第1张

橡皮泥做太空人做法如下:

1、用白色和蓝色黏土做团圆,组合在一起,做宇航员的头盔。

2、用红色黏土搓细长条。

3、绕着头盔白蓝中间缠一圈。

4、用白色团两个小圈儿,压扁,贴在头盔两侧。

5、用白色黏土做出身体、手和腿脚

6、将各部件组合在一起,做上纽扣和腰带。

7、再用红色黏土做披风。

新单词是汉语拼音"太空"("Taikong")和希腊词"naus"(航行者)组成。西方媒体越来越多地用这个新词来称呼中国航天员。这个诞生不久的英语单词已被收入主流英文辞典中。

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就有"Taikonaut",并解释为"专指中国航天员"。英文朗文辞典也收录了这一词汇。与此对应的是"Cosmonaut",专指前苏联和俄罗斯的航天员。

"'太空人'被西方接受,并收录到主流英文辞典,反映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益增强的科技影响力和国家整体实力。"

1998年,中国组建了中国航天员大队。2003年,神舟五号把第一名中国航天员送入地球轨道时,英文"太空人"也和杨利伟的名字一样,一举成名。

(一)地方菜可直接用拼音:
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就是把菜品的中文名字用拼音写出来,这种方法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比如豆腐,虽然可以译成“大豆乳酪”,但更多的是用“TOFU”一词即可,美国人点菜已经会正确地说“TOFU”,还知道它有益健康呢。还有像“担担面”(DAN DAN NOODLES)“云吞”(WONTON)等餐点,直接用拼音命名,含有一种“我有人无”的自豪。反正国外没有相对应的食品,那么就用我们的称呼好了。
这种方法,在其他国家的餐饮里也屡见不鲜:日本寿司(SUSHI),日本清酒(SAKE),朝鲜泡菜(KIMCHI)都是直接用音译,这已经在西方获得广泛的采用。而现在国内所说的法国的“香槟”,意大利的“比萨”都是原汁原味音译而来,如今还有谁不知道那些是什么东西呢。
(二)意译有三大讲究:
不用说,这是最要功夫的译法。意译法仔细讲来也分3种:
以用料为主的翻译——主要介绍菜肴的主料和配料,先写好其中的鸡肉、牛肉或海鲜的种类名称,再加上青菜、果仁等配料的名称,像香菇(BLACK MASHROOM)、鲜笋(BAMBOO SHOOT)都是中餐常用的材料,外国人多数不会大惊小怪,会照吃不误。
以味道为主的翻译——在用料之外,强调调味的作料,把椒盐、麻辣、甜酸等味道注明在菜单上,这对外国人点菜会有很大帮助。要知道外国人给予中国菜“用舌头来吃的饭菜”的美誉,很多时候他们来吃的就是味道。加了青葱、芝麻等,都是特色风味,不妨一一写出。不过,在北美有一道很受欢迎的菜“甜酸肉(鸡)”SWEETAND SOUR PORK(CHICKEN),与国内所说的“糖醋里脊”并不完全相同,它的色泽金黄,味道也偏甜,有果汁味,可能吃惯了这道菜的外国人到了国内会弄混。
以烹饪法为主的翻译——把常用的煎炒烹炸方式译入菜名,既符合中国菜的传统,又能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都可以充分在文字中显示出来。
在海外,红烧一般会明说是用酱油(SOY BEAN SAUCE)做的,而不是笼统地说是BROWN SAUCE,这样不喜欢酱油的外国人就可以不点这道菜了。
(三)巧用人名地名:
这个译法似乎又回到了音译法,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底蕴。细看外国菜谱会发现,法国的奶酪、德国的香肠有很多都注明了产地和风味,而且他们的这些地名即使出现在英文菜单上,也全都使用原文拼写。所以我们的“西湖牛肉羹”、“蒙古烤肉”、“上海酱鸭”,也可以写上这些特色地名的汉语拼音,或者加注“SHANGHAI STYLE”(上海风味),顺便也给外国朋友们来点地理知识。
同样,借类似“东坡肉”、“左公鸡”、“麻婆豆腐”等菜式中的人名,就可以向外国人介绍一下这是中国诗人苏东坡,著名将军左宗棠等人所喜爱的食品以及四川妙手阿婆的拿手菜等,增加进餐时的趣味话题和交流。
两点注意:
1使用所在地通用名称和烹调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叉烧肉”,只要写成“BBQ烤肉”(涂了浓调味汁的烤肉),北美人就心领神会了。而我们常说的“荷兰豆”,在美国和加拿大被称为“雪豆”,翻译时需要注意。
2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要尽量避免暴力、性等字眼。比如“童子鸡”,只要写成“很嫩的鸡肉”就可以了,有的餐馆翻译成“未过性生活的鸡”就会被笑话了。想来咱们老祖宗发明这道菜的本意,也只是要标榜材料的鲜嫩爽滑而已,没有谁要打听鸡宝宝的私生活。
举例:
“宫保鸡丁”翻译三选一。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表达方法。例如“宫保鸡丁”这道菜就有以下3种译法:
■音译:GONGBAO CHICKEN (宫保鸡丁)
■以用料为主的翻译: SAUTEED CHICHEN CUBE WITH PEANUTS (炒鸡块,添加花生)
■以味道为主的翻译: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 (鸡肉花生在辣椒酱中)
但愿能帮到你,希望采纳

“折腾”怎么讲?翻译成英语是什么?建国以来,因内外因素而走的冤枉路并不少。历次政治运动、反右、大跃进都给国家政治、经济发展造成不少损伤,文化大革命是损伤最大的一次。即使是改革开放的决议,也曾在1989年后受挫,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才再次开启。如今,将过去的曲折、错误一律以“折腾”称之,表明中国不再做与经济发展无关的、内耗的路线辩论或政治斗争,“不折腾”的确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微妙贴切。 但是好了,对于希望了解中国想法的国际媒体来说,“不折腾”三个字如何翻译呢? 网络上,读者主动搜集了五花八门的各种译法,像“翻来倒去”(don't flip flop),“别走岔路”(don't get sidetracked),“别反复”(don't sway back and forth)、不踌躇(no dithering),还有翻译成“没有重大变化”(no major changes)的。 闲聊时与英语媒体的同行说到上述译法,觉得都不够精彩,没有把“折腾”里头还带着的“混乱”、“自我消耗”涵义体现出来。 有趣的是,在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当有记者问到与“不折腾”有关的问题时,现场翻译干脆根据汉语拼音念出“bu zheteng”,让这三字用语再引来一轮现场笑声。事后,中国媒体在报道中赞扬一番,说“bu zheteng”或许将成为英语当中的专属名词。 三个字的法译折腾了半天,折腾出了一个“bu zheteng”。现代中国人为英语增加词汇,之前有先例。像宇航员,美国的叫“astronaut”,苏联的叫“cosmonaut”,2003年以后航天词库中又新增了“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ong),指中国的宇航员。一个国家国力增长,或受关注的程度增加,就有机会为外语词库做贡献。 …… >神舟,中国飞船的名字。独一无二,举世瞩目。
一次次,这凝结着民族智慧与光荣的宇宙飞船,在浩瀚太空中铭刻下了中国人的印记。又一个金秋来临。在我国第7艘神舟飞船即将遨游太空之际,让我们回首此前6艘飞船飞天的历程――
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首访太空到2005年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携手问天,6年间的6次飞行如同6个台阶、6枚刻度,它们所记录的,不仅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突破,更是中国航天人的光荣与梦想。
一位外国作家在评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时说:“这是非常典型的中国式太空计划。他们每次向前迈进一大步,很少重复飞行。”
每发射一次,就前进一步。在飞向太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正是神舟的轨迹。
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仅仅用了7年时间,航天科技人员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三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载人飞船的安全返回技术,构建了太空飞行的生命保障系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实现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在美、苏发射载人航天器近半个世纪后起航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此后3年里,神舟二号至四号3艘无人飞船试验飞行连续获得成功。发射、返回、测控、环境控制……一项项关键技术陆续突破,飞船技术状态逐渐接近载人,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也在神舟四号飞船上得到了彻底解决。
“成功并不意味着成熟。我们认真总结每一次飞行的经验,使下一次飞行有所改进和完善。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就是这样逐渐实现性能优化的。”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我们起步晚,但不能照抄,要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从而迎头赶上。”
2003年10月15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完美升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伴随着杨利伟历史性的太空之旅,“taikonaut”,一个由英文中的“宇航员”和汉语拼音中的“太空”合成的英文单词,成为了世界媒体对中国航天员的专用称呼。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升空。从神五的一人一天到神六的两人多天,费俊龙、聂海胜115个小时的航程不仅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技术的突破,而且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一次次进步与突破,圆满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任务。而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就是第二步规划中的首次飞行。
位于西北大漠的载人航天发射场,见证了神舟的6次成功飞行,也见证了每一次成功背后的汗水与泪水。
上天的神舟一号,原本是一艘地面试验用的电性能测试船。把初样产品直接当成正样产品使用,史无前例,风险巨大。
在这艘飞船“冒险”发射成功后,神舟二号作为一艘真正的正样飞船,却在发射前夕遭遇火箭“撞伤”。
更换部件,修复箭体。火箭最终送飞船入轨的那一刻,科研人员们泪流满面。
神舟三号飞船进入发射场的第4天,穿舱插座中的一个接点信号不通。决策者们毅然决定:进度服从质量,推迟发射!
当飞船船舱内3000多个接点全部导通之后,2002年3月25日,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和形体假人的神舟三号发射升空。
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面临前所未有的持续低温,人们不得不用200条棉被为火箭保温。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着陆,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不过,就在这艘飞船进入发射场前最后一轮地面试验中,返回舱坐椅缓冲机构被发现无法完全满足缓冲发动机的备份要求。科技人员用了70天,攻克了这一按正常速度需要半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2005年10月12日凌晨,令人揪心的风雪突袭发射场。航天人用他们精妙的计算,为神舟六号找到了一个风停雪歇的窗口……
事非经过不知难。中国航天人的付出所换来的,不仅仅是6次世界瞩目的飞行。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带动下,一大批原材料、制造工艺、元器件生产等基础工业的水平得到了提升,而载人航天工程所采用的技术也逐渐扩展到了通信、食品等行业的应用中,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飞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的年轻的航天人才队伍,更是为中国航天储备着更远的未来……
神舟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也是助推神舟七号升空的最强大力量。

目前国际通用的有88星座>cosmic 这个词的词源与德语或拉丁文有关 反正不是英语有的 cos 是巨大之意 cosmic 就是宇宙啦
astro- 来自拉丁文的词根 意为“宇航的,航天的” astronaut 就是宇航员 另外 (n)aunt 被用作“人” 也创造出来个新词 taikonaut 猜猜啥意思
metagalaxy(注意你写错了,你应该看看我这里是怎么写的) meta 巨大的,超多的 galaxy 星系 metagalaxy 这个学术名词的学术译法是 “总星系”
universe 宇宙,时间和空间的总称 包罗万物 充满(未知的和已知的)知识 看看是不是和 university 很像 你该知道大学为何要叫 university 了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132235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2
下一篇 2023-06-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