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crontab 命令解释-实例

Linux crontab 命令解释-实例,第1张

当安装完成 *** 作系统之后,默认便会启动此任务调度命令。

crond 命令每分锺会定期检查是否有要执行的工作,如果有要执行的工作便会自动执行该工作。

注意: 新创建的 cron 任务,不会马上执行,至少要过 2 分钟后才可以,当然你可以重启 cron 来马上执行。

而 linux 任务调度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1、系统执行的工作:系统周期性所要执行的工作,如备份系统数据、清理缓存

2、个人执行的工作:某个用户定期要做的工作,例如每隔10分钟检查邮件服务器是否有新信,这些工作可由每个用户自行设置

每一分钟执行一次 /bin/ls:

或者

在 12 月内, 每天的早上 6 点到 12 点,每隔 3 个小时 0 分钟执行一次 /usr/bin/backup:

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 5:00 寄一封信给 alex@domain.name:

每月每天的午夜 0 点 20 分, 2 点 20 分, 4 点 20 分....执行 echo "haha":

或者

每天 20点10分 执行 接口 并将接口输入信息写入video3_semiao.log 日志中

注意: 当程序在你所指定的时间执行后,系统会发一封邮件给当前的用户,显示该程序执行的内容,若是你不希望收到这样的邮件,请在每一行空一格之后加上 >/dev/null 2>&1 即可,如:

每10秒执行一下脚本 通过sleep 休眠达到一分钟分割的目的

如果我们使用 crontab 来定时执行脚本,无法执行,但是如果直接通过命令(如:./test.sh)又可以正常执行,这主要是因为无法读取环境变量的原因。

解决方法:

1、所有命令需要写成绝对路径形式,如: /usr/local/bin/docker。

2、在 shell 脚本开头使用以下代码:

3、在 /etc/crontab 中添加环境变量,在可执行命令之前添加命令 . /etc/profile/bin/sh,使得环境变量生效,例如:

参考内容:https://www.runoob.com/linux/linux-comm-crontab.html

这篇文章介绍几种常用的磁盘阵列技术(Raid0、Raid1、Raid4、Raid5、Raid10、Raid01),演示如何在CentOS7环境下使用mdadm命令去创建和维护磁盘阵列;RAID又称“廉价磁盘冗余阵列”,可以使用硬件和软件两种方式来实现,硬件RAID可以参考购买硬件时附带的参考手册,设置方法与软件RAID有差异;现如今软件RAID大多用作研究和熟悉RAID的工作方式。

Raid有"廉价磁盘冗余阵列"的意思,就是利用多块廉价的硬盘组成磁盘组,让数据分部储存在这些硬盘里面,从而达到读取和写入加速的目的;也可以用作数据的冗余,当某块硬盘损毁后,其他硬盘可以通过冗余数据计算出损坏磁盘的数据,这样就提高了数据储存的安全性。

Raid0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两块硬盘D1、D2):

特点:数据被并行写入每个磁盘,每个磁盘都保存了完整数据的一部分,读取也采用并行方式,磁盘数量越多,读取和写入速度越快。因为没有冗余,一个硬盘坏掉全部数据丢失。至少两块硬盘才能组成Raid0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之和。

Raid1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两块硬盘D1、D2):

特点:有数据冗余,可靠性强,D1、D2被写入相同的数据,其中D2可以作为D1的完整备份。读取时,从两块硬盘上并行读取,写入慢,读取快。任何一块硬盘坏掉不会丢失数据,至少两块硬盘并且两块硬盘大小相等才能组成Raid1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写数据,一半用来做备份)。

Raid4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三块硬盘D1、D2、D3):

特点:有数据冗余校验,可靠性强。其中任何一块硬盘坏掉都不会引起数据丢失,D1丢失时,D3根据校验和以及D2的数据进行逆运算,计算出D1的数据。但当写入大量数据时校验盘D3会是一个数据瓶颈,导致写入慢。只有当两块磁盘同时丢失时,数据才无法恢复。至少三块硬盘并且磁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4阵列(不常用)。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减去其中一块硬盘的容量。

Raid5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三块硬盘D1、D2、D3):

特点:采用奇偶校验,可靠性强,磁盘校验和被散列到不同的磁盘里面,增加了读写速率。只有当两块磁盘同时丢失时,数据才无法恢复,至少三块硬盘并且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5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减去其中一块硬盘的容量,被减去的容量被分配到三块硬盘的不同区域用来存放数据校验信息。

Raid10(Raid1+Raid0)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磁盘阵列级别,它的容错好,读写数据效率较高,但经费相对也较高。

Raid10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四块硬盘D1、D2、D3、D4):

特点:备份和并发式存取数据,可靠性强。D1、D2组成一个阵列Raid1,其中D1是数据盘,D2是备份盘;D3、D4也组成一个Raid1,其中D3是数据盘,D4是备份盘;在这个基础上将D1、D2作为一个整体,将D3、D4也作为一个整体,这两个整体之间再组成一个Raid0阵列。这样不仅仅读取数据会非常快,并发写入的速度也会随着磁盘的增多而变快。至少四块硬盘并且每块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10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一半写数据,一半用来备份数据)。

Raid01数据储存方法如下(假设有四块硬盘D1、D2、D3、D4):

特点:D1、D2组成一个阵列Raid0,D3、D4也组成一个阵列Raid0,D1、D2和D3、D4再组成一个Raid1。D1和D2作为数据盘阵列,D3和D4作为数据备份阵列,这种方式并不常用,至少四块硬盘并且每块硬盘大小应该相等才能组成Raid01阵列。

容量:所有硬盘容量之和的一半。

这一部分通过Linux上的mdadm命令来实现Raid10磁盘阵列。

实验环境为一台安装了5块硬盘的计算机, *** 作系统是CentOS7,除系统所在硬盘(/dev/sda)外,其余四块20G的硬盘盘符分别为(/dev/sdb、/dev/sdc、/dev/sdd、/dev/sde);

主要用到的命令:mdadm;

CentOS7中mdadm默认已安装,如果没有安装,可以使用yum在线安装,如下:

到这里,实验的准备工作完成。

新创建的磁盘阵列默认是不能开机自启动的,需要手动创建一个配置文件,让系统在启动的时候自动启动Raid(经过测试,CentOS7并不需要创建这个配置文件,如果重启后磁盘阵列没有随机启动,请使用下面的方法配置一次):

可以在创建RAID的时候指定有几块冗余磁盘,当工作磁盘出现故障的时候,冗余磁盘自动启动,顶替出现故障的磁盘继续工作,请看下面的实例:

下面手动将一块磁盘标记为故障,看看冗余盘是否起作用:

假如/dev/sdc经过测试后发现没有问题,想要重新加入md0使用,可以在系统重启后,使用"mdadm /dev/md0 -a /dev/sdc"命令将它重新(添加)启用。

如果以后,想要加入一块新硬盘到这个raid10里作为备份盘,这块新硬盘需要和其他硬盘(或分区)保持相同的大小,然后使用下面的命令添加:

要想彻底清除RAID以及数据,请使用下面的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61476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6
下一篇 2023-03-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