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的主要成就

杨振宁的主要成就,第1张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扩展资料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

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参考资料:杨振宁-百度百科

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科学家想在世界科学家中排上名次是一点都不容易的。因为从世界科学史来讲,中国出类拔萃的科学家的确不多。而杨振宁就是这为数不多多其中之一。但杨振宁在苏联科学家的排名中,却被排到了100名开外。这个合理么?

首先,先看一下那朗道这个排名的规则是什么。朗道排名将物理学界的科学家进行了论资排辈,这个排名分为0到5级,0级对应物理学教父,只有牛顿一人;0.5级的就是超一流物理学家,排在这里的是爱因斯坦;1级对应的一流物理学家,这一等级的有波尔、海森堡、狄拉克、还有薛定谔、玻色、维格纳等人。朗道把自己排在了2.5级,但后来他提出二级相变理论后,又把自己放在了2级。后面的3~5级人数更多,几乎把所有的诺贝尔奖得主一一囊括了,而杨振宁也正是排在了第五级。

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玻色、海森堡、波尔、狄拉克、维格纳这些人排在杨振宁之前是无话可说的,因为他们确实也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高度杨振宁确实达不到。那杨振宁应该可以排在什么位置呢?其实,杨振宁的对科学的贡献有点像特斯拉,他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集大成,推出了一个最后的结果。

这里要指一点,就是朗道在排出这个名次的时候,杨宁振宁的成就还没有那么大,所以相对那个时候来说,还是合理的。现在的杨振宁的排位应该在第1级,总的科学家排行上在前30名,毕竟西方很多的科学家还是很厉害的,这一点我们得承认。

最后分别说一下朗道和杨振宁在科学上的成就

物理学天才——朗道

朗道是前苏联的杰出物理学家,这个物理学界特别天资聪慧,从少年时就显现出了天才的一面。他四岁就能阅读书籍,十三岁就高中毕业,十四岁进入大学学习,大学期间演算完了海森堡、薛定谔、索末菲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学。

朗道为苏联的物理学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在他50岁生日的时候,他收到苏联原子能研究所精心为他准备的一份礼物:刻有他十项重要科学成果的大理石板,这就是物理学中大名鼎鼎的“朗道十诫”。

这十诫具体的指:

量子力学中的密度矩阵和统计物理学;

自由电子抗磁性的理论;

二级相变的研究;

铁磁性的磁畴理论和反铁磁性的理论解释;

超导体的混合态理论;

原子核的几率理论;

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

基本粒子的电荷约束理论;

费米液体的量子理论;

弱相互作用的CP不变性。

杨振宁的成就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这几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

1969年,杨振宁和杨振平将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问题推进到有限温度。这是历史上首次得到的有相互作用的量子统计模型在有限温度(T>0)的严格解,这个模型和结果后来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因为杨振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后50年,许多价值报道都是在朗道过世之后才被提出来的。

朗道的生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与一些同行进行排名,不过这些排名大多数都是外行在 *** 作,在物理学界,却有另外一个人会给自己的同行进行排位,这个人就是朗道后来他的排名还有了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朗道标度。朗道在物理学界是鼎鼎有名的大牛,也是苏联近代物理学界绝对的领头羊。

朗道生来天赋异禀,随着几位量子力学的大咖们学习,后来在游学归国之后开始展露头角,取得了傲人的科学成果。朗道的科学成果主要集中在凝聚态物理学领域,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学的奠基人,而且他还十分擅长还原论和为向理论,在理论物理学以及其他的领域建树都非常的高,物理学界有很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比如朗道十诫。

朗道十诫的由来

在1962年的时候,他出了一场车祸,这场车祸牵挂着物理学界所有学者的心,当时全世界的物理学家知道,他遭遇车祸之后都十分痛心,甚至还安排了顶级的医生前往苏联帮忙治疗,在他昏迷的那段日子里,为他治疗的医生全部是当时世界顶级的医学专家,很多物理学家都担心他会因此去世,尤其是诺贝尔奖委员会。

因为他的成就实在是太大了,但是还没有拿诺奖,为了给他颁发诺奖,当知道朗道醒来之后,诺奖委员会第一时间便通过瑞典驻苏联大使在莫斯科代为颁发,朗道是历史上第一位在病床上接过诺奖的物理学家。而颁奖的过程更是史无前例,绝无仅有,因为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多数都是在其某个领域获得某个成就,而朗道获奖,一共有10个贡献,这10个贡献也被称之为朗道十诫,所以他在物理学界非常的德高望重,那么他是怎么给物理学家们排名的呢?

为什么杨振宁没有被排名?

他把物理学家分为一流到五流,用数值1~5来表示,分值越低便说明排名越高,每差一分水平就相差10倍。可以根据他之前所列出的排名来进行比较0分,这意味着在他眼里牛顿是超一流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分值0.5分,说明爱因斯坦也是超一流的,只不过略微逊色于牛顿。朗道给自己的分值是2.5分,意思是他认为自己是二流的物理学家,也是非常的谦逊了。

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朗道并没有给我国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评过分数,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杨振宁是朗道的后辈,朗道很少给他的后辈评分,虽然杨振宁获得诺奖的时间比朗道早,但是在物理学界公认的大师眼里,杨振宁还算是一个后辈。而且杨振宁的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后半段,特别是许多具有价值的细节,文章是在朗道过世之后才被提出来的。

比如杨振宁在4个领域分别有10多个巨大的科学成就,其中便包括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和粒子物理。其中的杨米尔斯理论,杨巴斯特方程都属于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但是都是在上世纪的70年代左右才逐渐显现出威力,所以杨振宁在某种程度上是高能物理学的奠基人,就类似于量子力学奠基人一样的成就。但主要成就集中在后半段,于是没有让朗道注意到,他也就没能够进入评比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7711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8
下一篇 2023-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