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oncall是什么意思

程序员oncall是什么意思,第1张

就是需要保持电话畅通,随时都可能接到电话说哪个服务挂了,哪个测试失败了等等。

然后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直到问题缓解或者解决了为止。

On call 中文一般称为值班。

有不同的观点,有争论总是一件好事,这样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所以,对于我的这篇博文,如果你赞同我的观点,我会感到高兴,如果你会去认真地深入思考,我也会高兴,如果你反对,没关系,可以讨论。在此之前,我想说明一下我观点里的这个“专职QA”是怎么定义的。其是很多公司成立的专门做测试的技术人员,仅测试不开发。这些QA对于软件开发技术并不熟悉,甚至不懂。我经历过一些公司都有专职的QA团队(专职的测试人员),自从上个公司我的开发团队在一个项目上被QA部门搞得一团糟,我越来越怀疑专职QA存在在意义。我的观点不一定对,但请让我鲜明地表达一下——我觉得是不需要全职的QA的,甚至不需要QA这一专职角色或部门,因为,不懂开发的人必然做不好测试。就像不懂开发的研发经理必然管不好研发团队一样。我越来越觉得Dev应该应该是做测试最合适的人选,这必然是未来的趋势 (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中国程序员的进步,相比起10年前,今天的程序员已经是非常全面了,再来十年,必然证明我的观点是对的)。在我正在展开说明之前,我想引用两篇文章:两篇文章一篇是 “On testers and testing”(中文翻译),本文的作者Sriram Krishnan是一名程序员,曾在Yahoo和微软工作过,开发过很多软件,曾被纽约时报报道,写过一本书,本文是他的一篇博客。他在文章中表达了这几个观点——大多数的开发团队并不需要一个独立的测试角色。即使要有,那么所有的开发时间比上所有的测试时间应该 >20:1的。。证据吗?光看看一些从古至今最成功的软件开发团队就知道了。不论是当今的Facebook,还是30年前最初的NT团队,很多伟大 的产品都是出自没有或很少测试人员的团队。开发人员应该测试自己的代码。没什么可说的。背后的道理并不重要。这包括单元测试,全覆盖的自动化测试或手工测试或组合测试。如果你的开发人员不能/不愿意或认为这“不归我管”,那你需要更好的程序员。另一篇文章是邹欣的“现代软件工程讲义 9 测试 QA 的角色和分工”,这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他在文章里提到了分工的必要性,比如第三方的鉴定机构,并且也指出了分工的一些问题,比如,画地为牢的分工,无明确责任的分工,等,这些问题直接命中了分工的要害。我隐约觉得,我和邹欣的很多观点是相同的,我们内容上是相同的,只是形式上还有分歧。另外,我的观点太鲜明了,从而容易导向极端的理解。你看,我们都同意,Dev要懂测试,QA要懂开发,只不过分工不同,既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就不要分彼此了,一起携手开发测试吧。(另外,我个人觉得不懂开发的测试人员不可能测试得好) 我的故事我再说说我最糟糕的QA经历吧,这个公司的QA部门只做测试,他们的leader觉得所有的test design和test 的过程都不需要Dev参与,他们是独立于Dev之外的部门,他们几乎不关心Dev的设计和实现,他们只关心能跑通他们自己设计的test case。但是去执行Test Case的时候,又需要Dev的支持,尤其在环境设置,测试工具使用,确认是否是bug方面,全都在消耗着Dev的资源,最扯的是,他们对任何线上的问题 不负责,反正出了问题由Dev加班搞定。我有一次私自review他们的test case的时候,发现很多的test case这样写到 –“Expected Result:Make sure every thing is fine” ,WTF,什么叫“Every thing is fine”?!而在test case design的时候,没有说明test environment/configuration 是什么?没有说明test data在哪里?Test Case、Test Data、Test Configuration都没有版本控制,还有很多Test Case设计得非常冗余(多个Test Case只测试了一个功能),不懂得分析Function Point就做Test Design。另外,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设计一堆各式各样的Negative Test Case,而有很多Positive的Test Case没有覆盖到。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知道开发和设计的细节,所以没有办法设计出Effective的Test Case,只能从需求和表面上做黑盒。在做性能测试的时候,需要Dev手把手的教怎么做性能测试,如何找到系统性能极限,如何测试系统的latency,如何观察系统的负载(CPU,内存,网络带宽,磁盘和网卡I/O,内存换页……)如何做Soak Test,如何观察各个线程的资源使用情况,如何通过配置网络交换机来模拟各种网络错误,等等,等等。测试做得也不认真,大量的False Alarm,都是环境问题,比如:安装新版本后没有重启服务,没有使用新的配置文件,网络配置,等等,等等。在项目快要上线前的一周,我又私自查看了一下他们的Test Result,我看到5天的Soak Test 的内存使用一直往上涨,很明显的内存泄露,这个情况发生在2个月前,但是一直都没有报告,我只好和我的程序员每天都加班到凌晨,赶在上线前解决了这个问 题。但是,QA部门的同学们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似的,依然正常上下班。哎……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有这么几点原因(和邹欣的观点一样)给了QA全部测试的权力,但是没有给相应的责任,QA没有体会过软件质量出问题后的痛苦(解决线上问题的压力),导致QA不会主动思考和改进。QA对Dev的开发过程和技术完全不了解,增加了很多QA和Dev的沟通。QA对软件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要点不了解,导致了很多不有效的测试。注:我无意在这里贬低QA的能力工作。只是我看到了QA因为没有参与开发的一些现实问题。我的观点邹欣对于分工出现的问题给出了两点解决方法:充分授权和信任(Empower team members)各司其职,对项目共同负责(Establish clear accountability and shared responsibility)我的观点是, 理论上正确, *** 作上太虚了。这就像我们国家喊的“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一样,没有具体的方法,根本无法落实。我无意在这里贬低QA的工作,我也无意因为这个事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是,我在现在公司的经历,还有很多新兴公司的做法,我越来越觉得软件开发,真的不需要专职的QA,更不需要只写代码不懂做测试的专职的Dev。观点如下:1) 开发人员做测试更有效开发人员本来就要测试自己写的软件,如果开发人员不懂测试,或是对测试不专业,那么这就不是一个专业的开发人员。开发人员了解整个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开发人员是最清楚应该怎么测试的,这包括单元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回归测试,以及Soak Test 等。开发人员知道怎么测试是最有效的。开发人员知道所有的function point,知道fix一个bug后,哪些测试要做回归和验证,哪些不需要。开发人员的技术能力知道怎么才能更好的做测试。很多开发人员只喜欢写代码,不喜欢做测试,或是他们说,开发人员应该关注于开发,而不是测试。这个思路相当的错误。开发人员最应该关注的是软件质量,需要证明自己的开发成果的质量。开发人员如果都不知道怎么做测试,这个开发人员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开发人员。另外,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不做开发的QA会比Dev在测试上更专业? 这一点都说不通啊。2)减少沟通,扯皮,和推诿想想下面的这些情况你是否似曾相识?QA 做的测试计划,测试案例设计,测试结果,总是需要Dev来评审和检查。QA在做测试的过程中,总是需要Dev对其测试的环境,配置,过程做指导。QA总是会和Dev争吵某个问题是不是BUG,争吵要不要解决。无论发现什么样的问题,总是Dev去解决,QA从不fix问题。我们总是能听到,线上发生问题的时候,Dev的抱怨QA这样的问题居然没测出来,QA也总会抱怨Dev代码太差,一点也不懂测试,没怎么测就给hand over 给QA了。QA总是会push Dev,这个bug再不fix,你就影响我的进度了。等等,等等。如果没有QA,那么就没有这么多事了,DEV自己的干出来的问题,自己处理,没什么好扯皮的。而一方面,QA说Dev不懂测试,另一方面Dev说QA不懂技术,而我们还要让他们隔离开来,各干各的,这一点都不利于把Dev和QA的代沟给填平了。要让Dev理解QA,让QA理解Dev,减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只站在自己立场上的沟通,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让Dev来做测试,让QA来做开发。这样一样,大家都是程序员了。3)吃自己的狗食真的优秀的开发团队都是要吃自己狗食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干的烂事,自己的痛苦,你就不会有想要去改进的动机。没有痛苦,就不会真正地去思考,没有真正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进步。在我现在的公司,程序员要干几乎有的事,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集成,测试,部署,运维,OnCall,从头到尾,因为:只有了解了测试的难度,你才明白怎么写出可测试的软件,怎么去做测试的自动化和测试系统。只有自己真正去运维自己的系统,你才知道怎么在程序里写日志,做监控,做统计……只有自己去使用自己的系统,你才明白用户的反馈,用户的想法,和用户的需求。所以,真正的工程师是能真正明白软件开发不单单只是coding,还更要明白整个软件工程。只明白或是只喜欢coding的,那只是码农,不能称之为工程师。4)其它问题关于SDET。全称是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on Test。像微软,Google, Amazon都有这样的职位。但我不知道这样的职位在微软和Google的比例是多少,在Amazon是非常少的。那么像这样的懂开发的专职测试可以有 吗?我的答案是可以有!但是,我在想,如果一个人懂开发,为什么只让其专职做测试呢?这样的程序员分工合理吗?把程序分成两等公民有意义吗?试问有多少懂开发的程序员愿意只做测试开发呢?所以,SDET在实际的 *** 作中,更多的还是对开发不熟的测试人员。还是哪句话,不懂开发的人是做不好测试的。如果你说Dev对测试不专业,不细心,不认真,那么我们同样也无法保证QA的专业,细心和认真。在Dev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QA也也会一样出现。而出了问题QA不会来加班解决,还是开发人员自己解决。所以,如果QA不用来解决问题,那么,QA怎么可能真正的细心和认真呢?如果你说不要QA的话,Dev人手会不够。你这样想一下,如果把你团队中现有的QA全部变成Dev,然后,大家一起开发,一起测试,亲密无间,沟通方便,你会不会觉得这样会更有效?你有没有发现,在重大问题上,Dev可以帮上QA的忙,但是QA帮不上Dev的忙。第三方中立,你会说人总是测不好自己写的东西,因为有思维定式。没错,我同意。但是如果是Dev交叉测试呢?你可能会说开发人员会有开发人员的思维定式。那这只能说明开发人员还不成熟,他们还不合格。没关系,只要吃自己的狗食,痛苦了,就会负责的。磨刀不误砍柴功。如果你开发的东西自己在用,那么自己就是自己天然的QA,如果有别的团队也在用你开发的模块,那么,别的团队也就很自然地在帮你做测试了,而且是最真实的测试。你可能会说吃狗食就是个笑话,因为如果是我,我把干烂的事,就离职走人了,让别人去吃我的狗食。这个在现实中 的确会发生,也是很现实的。但是想一想,你为什么在一开始让他把事干烂了?另外,如果你的团队在设计评审和代码评审里没有把好关,让某人把事给干烂了,那 么这个人的离职带来的问题还是这个团队来扛,于是整个团队都在吃自己的狗食,挺公平的。痛苦过一次,你的团队下次怎么干了,就不敢乱招人了,就不敢随意评 审代码了,就不敢让人只做一块东西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吃狗食的范畴。关于系统集成测试。所谓集成测试,就是把多个开发团队开发的模块集中起来测试。因为开发人员可以无法看到全 局,不了解别个团队的系统,所以需要有统管全局的专职的QA进行测试。对这个方面,我并不反对,在实际 *** 作过程中,好像的确用专职的做集成测试的QA更有 效一些。不过,这还是不能让我停止去思考两个问题,1) 如果开发人员看不到全局,他能开发出更好的软件吗?2)这个全职的做集成测试的QA难道不能是各个团队的骨干Dev来组成吗?关于自动化测试。所谓自动化的意思是,这是一个机械的重复劳动。我想让测试人员思考一下,你是否在干这样的事?如果你正在干这样的事,那么,你要思考一下你的价值了。但凡是重复性比较高的机械性的劳动,总有一天都会被机器取代的。关于线上测试。我们都知道,无论自己内测的怎么样,到了用户那边,总是会有一些测试不到的东西。所以,有些公 司会整出个UAT,用户验收测试。做产品的公司会叫Beta测试。无论怎么样,你总是要上生产线做真正测试的。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生产线上测试有的在玩 A/B测试,有的玩部分用户测试,比如,新上线的功能只有10%的用户可以访问得到,这样不会因为出问题让全部用户受到影响。做这种测试的人必然是开发人 员。好吧,我暂时写这么多,我会视大家的讨论再补充我的观点的。—– update —–一些人觉得我是在泄私愤,我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会被这样误解,但是没有关系,很多新东西新观点总是会被误解的,我坦然面对。(全文完)

很多公司的招聘信息上会写这样一句话“我们采用外企管理模式”…

问新来的实习生小妹妹,你觉得W公司(国内某互联网巨头)对你有吸引力么?得到的答案是,我们只对外企更感兴趣。

港剧里的格子间,充斥了我们童年假期的午后,在还背不下几个单词的时候,外企的打字员比教师、科学家更有吸引力。

外企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活力、自由、福利好、青春+…这些是真的外企,还只是你想看到的外企?

为了全方面为大家展现外企的点滴,脉脉邀请了Twitter的资深研发工程师,为大家介绍,外企这座“围城”中的人,是如何看待这座城的。

Twitter--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如果不是这次受脉脉的邀约,我不会去写我的东家Twitter,这不是我的风格,我一般要到离职的时候才写这种非技术的文章。

Twitter的总部坐落在San Francisco(旧金山)的市区,并没有和Google, Apple和Facebook等公司一起呆在斯坦福大学附近传统意义上的硅谷,这让我总觉得我推的独特气质,很大程度来自旧金山这个城市。

有些朋友可能已经知道,旧金山是一个自由主义泛滥的左派城市,每年都会有十分盛大同性恋的游行,是看热闹的好去处,如果你来这里玩,千万不要错过。

这里还有一点很有名,就是马克吐温说的,“The coldest winter I ever spent was a summer in San Francisco”(我经历的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天。)

我正巧是去年八月来Twitter面试的,所以还算记得清楚,我穿着一件短袖衬衫,瑟瑟发抖的走在半数行人穿着羽绒服的街道上的,街景陈旧,就像二十年前的上海淮海路,我一边擦着鼻涕,一边看着那只蓝色的胖小鸟越来越近,总觉得一切是那么虚幻。

在Twitter的面试中,我的面试官主要都来自core services team(核心服务组),我的水平是很有限的,我那时候在大学里搞了几年所谓的学术,已经有好几年没碰后端技术了,但我还是能感觉到这些顶尖程序员对我的尊重,如果非要为这种尊重打个分的话,大约是我同时期面试的两家国内顶级公司的15-20倍,是Google和Facebook的2-5倍。

面试进行了大半天,好几轮下来,我第一次有一种面的意犹未尽的感觉。走出Twitter大楼的时候,我甚至还想回去和他们继续讨论,尽管我当时有别的还不错的Offer,但我还是产生了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我怕被拒,我怕以后不能和他们一个组。

几天后,我在接到Twitter Offer确认就是这个组之后,不到5分钟就签字发回了。

回想起来,我能拿到offer主要是两个因素,一是我的系统设计能力还比较强,国内多年的架构师经验起了作用,国内国外技术上还是没有壁垒的,而且以前我也经常关注新的技术,像MongoDB这样的NoSql技术,我七八年前就开始实践,这样系统设计类的问题,怎么Sharding,怎么消息队列,大数据怎么接,我基本都能张嘴就来;

二是我语言和算法基础非常扎实,在美国大学里一直是这门课的助教,前几年在国内麦子学院也讲这门课,面试中遇到各种编程的问题,都能及时写出来,并能分析清楚各种优劣和trade-off等,其实说的好比代码写得好更重要,但是好的代码能让人眼前一亮,最好是边说边写,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嘛。

在Twitter的日常工作是开心而又轻松的,无限的带薪假期,有非常多选择而且好吃的早饭和午饭(晚饭因为这里几乎不需要加班,半年前刚刚取消),有各种烹饪方式,有一些还颇合我的中国胃,而且经常还会请旧金山一些餐馆的大厨来做菜,我比较喜欢吃拉面和印度的那种馕饼。

其他各种福利我就不说了,我就挑点和国内不同的说吧。

首先这里比较尊重人,在国内的时候我在外企和民企都干过,我自己觉着我还算是个尊重人的头儿,可到了Twitter一看,觉得自己做的还很不够。

这里没有人强迫你做什么,要几点上班几点下班,都看你自己,别人给你一个任务,都会问你的意见,其实也很少有人会指派你如何如何,主要还是靠自己主动承担一些工作。

我也没看到过产品和程序员炒的面红耳赤的,大家都是互相信任。我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会经常提自己的见解,但也很少会和产品讲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之类的话,大家都是很possitive的面对同事,说的更多是赞同和鼓励。

还有就是程序员要Oncall,和国内不同这边程序员要承担主要的运维责任,有时候半夜接到电话,需要即时爬起来解决各种问题,刚开始还挺兴奋的,都睡不着觉,就盼着出点事,好去解决,解决这种线上核心服务的问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感觉自己肩负着几亿人的幸福。

但时间一久,还是有点吃不消,我是个傲娇的后端程序员啊,哪受得了这个,好在好几周才轮到一次。

很多朋友可能还关心在Twitter工作能学到什么,首先是各种开源先进技术,其实Twitter在开源方面做的非常好,比如说我们正在用的Finagle/Finatra,基于Netty,是非常好的高并发非堵塞框架,每秒百万级以上访问,我只信赖它,而且都是完全开源的。

我对开源的东西没有那种图腾式的崇拜,我主要是学个设计理念,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自己看看,公开的资料很多,用来学习足够了。

还有就是Scala,在Twitter你能切身感受到Scala各个流派几代程序员的智慧,如果你爱这个语言,这里是最好的去处。

自从Linkedin两年前叛变革命放弃了Scala,我们Scala阵营受到Java 8和NodeJs两方面的夹击,颇有些势单力孤,作为2009年就开始学习和使用Scala的我,实在不忍心丢弃这门好语言,总想为推广这个语言再做点事。惭愧惭愧,作为一个老程序员不该有这么多执念的。

年轻的朋友自己斟酌,其实好语言很多,Scala魔性太强,不学也罢。Twitter的技术像是把妖刀,用的好会是助力,用不好容易伤到自己。

还有就是签证的问题,中国人如果没有绿卡的话赴美工作需要工作签证,比如说h1b, O1, L1,这三种签证都需要你先有一个雇主,你不能像旅游签证那样自己办办就行了。

h1b相对来说最普遍,门槛最低,但是也有致命的问题,就是需要抽签。抽签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现在中签的概率大概一半左右(如果没有美国的硕士以上学位,这个概率更低,因为美国硕士可以提前多抽一次),第二是需要时间,4月初抽签,大概五六月份能知道结果,可你要等到了10月份才能工作,你的雇主未必等的起。

所以在美刚毕业的留学生们一般都用OPT身份过度以下,OPT可以允许你暂时工作一到三年(看专业),这样你可以多次的抽签机会。

那国内想出国的大拿们就没机会了吗?当然不是,我们Twitter就基本每年都会从国内直接招人,给办h1b。

还有不少公司专门往出送人,但是出去一般都是比较血汗的咨询外包公司,很苦,而且这些基本也都是h1b,你抽签能不能中,就看你人品了。

当然也可以选择出来读书,硕士一般两年左右,学费生活费加起来10万美金左右吧,剩点闲钱还能全家全美玩一玩,要全职硕士才可以opt哦。

有追求的也可以和我一样读博士,要好多年,但是不要学费,每个月还能给你发点生活费,可以在学校某个角落有个小办公室,享受几年惬意的美国校园生活。

不想读书的,也还有一招,很多时候作为配偶也可以工作比说h4和j2,所以娶个学霸老婆让她出来读博士用J签证,你J2也能工作(这个具体我没研究过,要是不行,你别砍我),当然还有各种别的办法,你可以自己研究,中介的话不能全信,大家有问题欢迎到脉脉来问我,虽然我说的也未必都对,多少能给你个参考。

(细节的福利和技术,我受保密条款的约束,不方便细说,大家见谅)

就写到这里吧,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Twitter和我都不算年轻了,看着公司的那只蓝胖小鸟,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北南

2017年夏写于加州圣布鲁诺

我们和硅谷的人享受同一片阳光,我们和纽约的人共享同一个家园,我们和伦敦的人同呼吸这世界的空气,不论国企、外企、还有私企,企业衡量员工的标准看能力,而不是一句“Amy,help我send个E-mai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yw/80636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13
下一篇 2023-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