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野外采集:
按照预先设计的观测系统,炮点激发、检波器接收、仪器记录,得到原始地震资料(按时分道)。数据通常记成SEGB或拿拦SEGD格式,班报有电子格式的和手写格式的。这一部分工作由物探地郑段震小队完成。
(2)室内处理:
将野外采集的原始地震资料转化为可用于地质解释的喊敏誉地震剖面 包括:预处理、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三块内容。 这部分工作由资料处理中心完成。
(3)资料解释:
结合地质、测井、录井、油藏工程等,进行综合解释。多由物探研究院、物探公司、地质研究院、采油厂地质所等完成。
地震仪是获得地震记录必不可少的工具。由人工激发所引起的反射波或折射波到达地面时,地面产生的微弱振动被检波器接收下来并转换成电信号,经电缆送入放大器放大,再由记录器记录下来。一个检波器、一个放大器和一个记录器的组合称为一个地震道。一台地震仪有很多道升孝缓(如6、12、24、48道甚至更多)。如图5-3-1,国产DZQ48/24/12型浅层地震仪有48道,主要用于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浅层勘探等问题。
图5-3-1 DZQ48/24/12型浅层地震仪(重庆地质仪器厂)
地震勘探可分为路慎燃线普查、面积普查、面积详查和构造细测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地质任务不同,测网密度或测线上炮点的距离也不同。主测线应尽可能垂直于预测构造的走向,测线间距以不漏掉次级构造为原则。
炮吵模点和检波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称为观测系统。反射波法常用的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所谓多次覆盖,是指对地下界面上的各反射点进行多次重复观测。图5-3-2为四次覆盖的情况。O1、O2、……为炮点,相邻炮点间的距离等于相邻检波点间距离的三倍,每激发一次有24个地震道接收。图中示出了从O1至O4四次放炮时共反射点A至F的位置及相应的检波点。可以看出,第一炮的19道,第二炮的13道,第三炮的7道和第四炮的1道有一个共反射点A。其他具有共反射点的道集见表5-3-1。
折射波法常用的是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如图5-3-3所示,时距曲线S1和S2是分别在O1和O2激发时得到的,反映界面的BD和CA段(图5-3-3中,在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交点前的折射波时距曲线,由于其到达地面的时间比直达波晚,初至不易辨认,故一般不用于解释),其中BC段是被重复覆盖的地段。利用互换时间(相遇折射剖面公共点上的旅行时间。从爆炸点A到检波点B的地面—地面时间,与爆炸点B到检波点A的地面—地面时间)相等,可对这两条时距曲线进行解释,将提高解释的可靠性。
表5-3-1 四次覆盖共反射点叠加道表
图5-3-2 单边放炮四次覆盖观测系统
图5-3-3 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野外资料采集。
地震勘探与其它物探方法相比,具有精度高的优点。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像地震方法那样详细而较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到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地震勘探与钻探相比,又有成本低以及可以了解大面积地下地质构造情况的特点。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勘探方法。
在世界上,国外在石油勘探方面的总掘握投资中、有很判逗庆大一部分是用于地震勘探的。在我国,自大庆油田发现以来,新发现的油田有90%以上是用地震勘探方法找到的。目前,在我国的石油物探队中绝大部分是地震队。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物探方法不可能取代常规的地质方法,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物探必须与其它地质方法有机的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第一阶段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根据地质工作和其它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并用野外地震记录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指拿录下来。进行野外采集工作的组织形式是野外地震队。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盘盘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据磁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