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inux系统安装时,其中有一个步骤是进行磁盘分区。在分区时可以采用Disk Druid、RAID和LVM等方式进行分区。除此之外,在Linux系统中还有fdisk、cfdisk、parted等分区工具。,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磁盘管理工具。
1.fdisk
fdisk磁盘分区工具在DOS、Windows和Linux中都有相应的应用程序。在Linux系统中,fdisk是基于菜单的命令。用fdisk对硬盘进行分区,可以在fdisk命令后面直接加上要分区的硬盘作为参数,例如,对第二块SCSI硬盘进行分区的 *** 作如下所示:
[root@RHEL4 ~]# fdisk /dev/sdb
Command (m for help):
2.mkfs
硬盘分区后,下一步的工作是Linux文件系统的建立。类似于Windows下的格式化硬盘。在硬盘分区上建立文件系统会冲掉分区上的数据,而且不可恢复,因此在建立文件系统之前要确认分区上的数据不再使用。建立文件系统的命令是mkfs,格式如下:
mkfs [参数] 文件系统
mkfs 命令常用的参数选项:
-t :指定要创建的文件系统类型。
-c:建立文件系统前首先检查坏块。
-l file:从文件 file 中读磁盘坏块列表,file 文件一般是由磁盘坏块检查程序产生的。
-V:输出建立文件系统详细信息。
例如, 在/dev/sdb1 上建立 ext3 类型的文件系统, 建立时检查磁盘坏块并显示详细信息。
如下所示:
[root@RHEL4 ~]# mkfs -t ext3 -V -c /dev/sdb1
3.fsck
fsck 命令主要用于检查文件系统的正确性。并对 Linux 磁盘进行修复。fsck 命令的格式如下:
fsck [参数选项] 文件系统
fsck 命令常用的参数选项:
-t:给定文件系统类型,若在/etc/fstab 中已有定义或 kernel 本身已支持的不需添加此
项。
-s:一个一个地执行 fsck 命令进行检查。
-A:对/etc/fstab 中所有列出来的分区进行检查。
-C:显示完整的检查进度。
-d:列出 fsck 的 debug 结果。
-P:在同时有-A 选项时,多个 fsck 的检查一起执行。
-a:如果检查中发现错误,则自动修复。
-r:如果检查有错误,询问是否修复。
例如,检查分区/dev/sdb1 上是否有错误,如果有错误自动修复。
[root@RHEL4 ~]# fsck -a /dev/sdb1
fsck 1.35 (28-Feb-2004)
/dev/sdb1: clean, 11/26104 files, 8966/104388 blocks
4.dd
dd命令用于将指定的输入文件拷贝到指定的输出文件上。并且在复制过程中可以进行格式转换。dd命令与cp命令的区别在于:dd命令可以在没有创建文件系统的软盘上进行,拷贝到软盘的数据实际上是镜像文件。类似于DOS中的diskcopy命令的作用。dd命令的格式为:
dd [<if=输入文件名/设备名>] [<of=输出文件名/设备名>] [bs=块字节大小] [count=块数]
6.du
du命令用于显示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该命令逐级显示指定目录的每一级子目录占用
文件系统数据块的情况。du 命令语法如下:
du [参数选项] [name---]
du 命令的参数选项:
-s:对每个 name 参数只给出占用的数据块总数。
-a:递归显示指定目录中各文件及子目录中各文件占用的数据块数。
-b:以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AS 4.0 中默认以 KB 为单位) 。
-k:以 1024 字节为单位列出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c:在统计后加上一个总计(系统默认设置) 。
-l:计算所有文件大小,对硬链接文件重复计算。
-x:跳过在不同文件系统上的目录,不予统计。
例如,以字节为单位列出所有文件和目录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命令如下所示:
[root@RHEL4 ~]# du -ab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独立冗余磁盘阵列。冗余磁盘阵列技术诞生于1987年,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简单地说就是将N块硬盘通过RAID Controller(分Hardware,Software)结合成虚拟单块大容量的硬盘使用,其特色是N台硬盘同时读取速度加快及提供容错性(Fault Tolerant),所以RAID是当成平时主要访问数据的Storage不是Backup Solution
• RAID 0又称为Stripe或Striping,中文译为集带工作方式,有时也可以理解为“拼凑”
• 它是将要存取的数据以条带状形式尽量平均分配到多个硬盘上,读写时多个硬盘同时进行读写,从而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RAID 0另一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单个”磁盘容量
• 硬盘数量:最少 2 个
A和B分别为两块硬盘,C为实行了Raid0之后的硬盘
A和B都为读写速度为300M的1T的硬盘,C为实行了Raid0以后的硬盘。它的读写速度可以达到600M,容量为2T。但缺点是一旦A或B损坏,C里所有数据丢失
因为在计算机看来它是一整块硬盘,在写的时候也是按照随机把数据写入A,B的。比如一个数据123456,把135写入了A,246写入了B,如果A坏了,B里的数据也没了意义
• 又称为Mirror或Mirroring,中文译为镜像方式
• 这种工作方式的出现完全是为了数据安全考虑的,它是把用户写入硬盘的数据百分之百地自动复制到另外一个硬盘上或硬盘的不同地方(镜像)。当读取数据时,系统先从RAID 1的源盘读取数据,如果读取数据成功,则系统不去管备份盘上的数据;如果读取源盘数据失败,则系统自动转而读取备份盘上的数据,不会造成用户工作任务的中断
• 由于对存储的数据进行百分之百的备份,在所有RAID级别中,RAID 1提供最高的数据安全保障。同样,由于数据的百分之百备份,备份数据占了总存储空间的一半,因而,Mirror的磁盘空间利用率低,存储成本高
• 硬盘数量:最少 2 个
A和B分别为两块硬盘,C为实行了Raid1之后的硬盘
A和B都为读写速度为300M的1T的硬盘,也就是A里面写什么B里面就写什么。B为A的备份。
读写速度为300M,容量为1T
• 先做Raid1,再做Raid0
• 硬盘数量:最少 4个
A,B,C,D分别为四块硬盘,E为实行了Raid10之后的硬盘
ABCD都为读写速度为300M的1T的硬盘,Raid10为AB和CD为实行了Raid1以后实行Raid0以后的硬盘。这样读写速度为600M,容量为2T
• Raid5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RAID技术
• 各块独立硬盘进行条带化分割,相同的条带区进行奇偶校验 (异或运算),校验数据平均分布在每块硬盘上
• 以n块硬盘构建的RAID 5阵列可以有2/3块硬盘的容量,存储空间利用率非常高
• 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当RAID 5的任何一块硬盘上的数据丢失,均可以通过校验数据推算出来
• 硬盘数量:最少 3个
一共3T的硬盘,最后的容量可能会达到2T~2.6T左右。不怕硬盘坏一块,坏一块还能通过校验和推算出来数据。但坏两块及两块以上数据就没有了意义
• 先做Raid5,再做Raid0
• 硬盘数量:最少 6个
• 一般的中高档服务器多使用硬件RAID控制器来实现Hardware RAID,但是由于硬件RAID控制器的价格昂贵,导致系统成本大大增加。而随着处理器的性能快速发展,使得软件RAID的解决方法得到人们的重视
• SoftWare Raid即软件磁盘阵列,软件RAID使您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块设备(通常是磁盘区)组合为单个 RAID 设备(/dev/mdX)
• 例如:假定有三个空分区:hda3、hdb3 和 hdc3。使用软件 RAID管理工具mdadm就能将这些分区组合起来
mdadm工具是一个管理软件RAID的独立程序,它能完成所有的软RAID管理功能
mdadm常用选项
• -A <阵列设备名>, --assemble:加入一个以前定义的阵列
• -C <阵列设备名>, --create:创建一个新的阵列
• -D <阵列设备名>, --detail:显示 md device 的详细信息
• -a yes :自动创建md阵列文件
• -l, --level=:设定 raid level
• -s, --scan:扫描配置文件或 /proc/mdstat以搜寻丢失的信息
• -n, --raid-devices=:指定阵列中可用 device 数目,这个数目只能由 --grow 修改
-x, --spare-devices=:指定初始阵列的富余device 数目
Linux磁盘与文件系统管理命令
fdisk:磁盘分区工具
partprobe:更新内核的硬盘分区表信息
tune2fs:调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统参数
parted:磁盘分区工具
mkfs:创建Linux文件系统
dumpe2fs:导出ext2/ext3/ext4文件系统信息
resize2fs:调整ext2/ext3/ext4文件系统大小
fsck:检查并修复Linux文件系统
dd:转换或复制文件
mount:挂载文件系统
umount:卸载文件系统
df:报告文件系统磁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mkswap:创建交换分区
swapon:激活交换分区
swapoff:关闭交换分区
sync:刷新文件系统缓冲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