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这些步骤,是开发板移植或者产品移植过程中的一环,移植,就是把PC上编写好的,已经可以完成功能的程序编程开发板芯片,你用的是arm的芯片,那就是用arm的指令系统可以辨认执行的文件。
zimage是内核映像的image文件的压缩版,主要减少映像大小。如果是用pc机的编译系统编译出来,就是能在PC机上运行的linux内核,OS,放在开发板上,也是一样的功用。
至于开发板内核会不会变,应该说你每一次烧入一个内核的时候,效果都相当于对PC机进行了一次系统重装,系统肯定是会变的,变成了你烧录进去的编译好的linux2.6.28.这一点可以肯定。但是是不是变得和以前不一样就不一定了,也许内核的文件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更有可能的是你手上就没有出厂时烧入的内核程序,人家没给你,那么你除非不烧,掠过内核的部分永远不变,只改变文件系统,那么内核肯定是会变的。另外对内核改变不需要太犹豫,没有那块开发板上的文件从头到尾没变过的,内核文件也一样,会有这种情况的只有出厂产品。开发板就是大胆折腾,才能把开发板玩好。
系统内核用zimage这样的形式,是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节省固化flash空间,还是有利于cpu内部结构运行,没有研究过。
zimage不是直接下到板子里就能运行的,配置的问题先不说,启动不是直接从zimage启动的,因为这个是压缩文件,至少要解压之后才能使用。
但是实际上用的也不是zimage映像文件。而是uimage文件。zimage和uimage差不多。
uimage文件是用于被uboot引导的文件,是一个64K的文件头和一个zimage文件组成的。
从编译角度来说,现在手上的内核的创建映像的makefile文件中的目标似乎是一口气把这几个映像文件都生成了。单独使用make uimage也能生成uimage映像文件。但既然uimage是从zimage转化而来,那么应该是必须先要编译出了zimage才能有uimage文件生成。
有了uimage文件后,就要有uboot文件,有的板子因为搬运和运行的 *** 作流程,还会有一级bootstrap,这是因为内部ram大小决定的。uboot是为了必要的硬件初始化和引导内核和文件系统而存在的,uboot将内核需要的软件和硬件环境都配置好了之后,将内核复制解压到内存中,并跳转到内存里内核的入口,将 *** 作权交给内核。内核正是启动,配置无误后挂载文件系统。
如果这些程序都完成,那么开发板就可以运行起来了。
很不幸,我现在还没有搞定。
但是如果你不需要移植,只是要运用一个配置好的开发板,那么你想了解的可能是这个,下载到flash中文件的名称和顺序和地址。
名称没有确定的,但是大概是这样的形式:bootloader.bin(其中包括uboot和其它形式boot,可能最初还会有bootstrap)+zimage+root.(jffs*/yaffs*/etx*)等。
烧入的地址也是要严格对应程序,或者手册说明建议中的,如果出现相互覆盖或者该有的文件不在应该的位置,那么也是不会启动成功的。
linux和嵌入式linux都不是很简单的,任重道远,共同进步吧。
一、准备工作a) 首先,你要有一台PC(这不废话么^_^),装好了Linux。
b) 安装好GCC(这个指的是host gcc,用于编译生成运行于pc机程序的)、make、ncurses等工具。
c) 下载一份纯净的Linux内核源码包,并解压好。
注意,如果你是为当前PC机编译内核,最好使用相应的Linux发行版的源码包。
不过这应该也不是必须的,因为我在我的Fedora 13上(其自带的内核版本是2.6.33.3),就下载了一个标准的内核linux-2.6.32.65.tar.xz,并且顺利的编译安装成功了,上电重启都OK的。不过,我使用的.config配置文件,是Fedora 13自带内核的配置文件,即/lib/modules/`uname -r`/build/.config
d) 如果你是移植Linux到嵌入式系统,则还要再下载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
例如,你的目标单板CPU可能是arm或mips等cpu,则安装相应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安装后,需要将工具链路径添加到PATH环境变量中。例如,你安装的是arm工具链,那么你在shell中执行类似如下的命令,假如有类似的输出,就说明安装好了。
[root@localhost linux-2.6.33.i686]# arm-linux-gcc --version
arm-linux-gcc (Buildroot 2010.11) 4.3.5
Copyright (C) 2008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This is free softwaresee the source for copying conditions. There is NO
warrantynot even for MERCHANTABILITY or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注:arm的工具链,可以从这里下载:回复“ARM”即可查看。
二、设置编译目标
在配置或编译内核之前,首先要确定目标CPU架构,以及编译时采用什么工具链。这是最最基础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的。
如果你是为当前使用的PC机编译内核,则无须设置。
否则的话,就要明确设置。
这里以arm为例,来说明。
有两种设置方法():
a) 修改Makefile
打开内核源码根目录下的Makefile,修改如下两个Makefile变量并保存。
ARCH := arm
CROSS_COMPILE := arm-linux-
注意,这里cross_compile的设置,是假定所用的交叉工具链的gcc程序名称为arm-linux-gcc。如果实际使用的gcc名称是some-thing-else-gcc,则这里照葫芦画瓢填some-thing-else-即可。总之,要省去名称中最后的gcc那3个字母。
b) 每次执行make命令时,都通过命令行参数传入这些信息。
这其实是通过make工具的命令行参数指定变量的值。
例如
配置内核时时,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编译内核时使用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注意,实际上,对于编译PC机内核的情况,虽然用户没有明确设置,但并不是这两项没有配置。因为如果用户没有设置这两项,内核源码顶层Makefile(位于源码根目录下)会通过如下方式生成这两个变量的值。
SUBARCH := $(shell uname -m | sed -e s/i.86/i386/ -e s/sun4u/sparc64/ \
-e s/arm.*/arm/ -e s/sa110/arm/ \
-e s/s390x/s390/ -e s/parisc64/parisc/ \
-e s/ppc.*/powerpc/ -e s/mips.*/mips/ \
-e s/sh[234].*/sh/ )
ARCH?= $(SUBARCH)
CROSS_COMPILE ?=
经过上面的代码,ARCH变成了PC编译机的arch,即SUBARCH。因此,如果PC机上uname -m输出的是ix86,则ARCH的值就成了i386。
而CROSS_COMPILE的值,如果没配置,则为空字符串。这样一来所使用的工具链程序的名称,就不再有类似arm-linux-这样的前缀,就相当于使用了PC机上的gcc。
最后再多说两句,ARCH的值还需要再进一步做泛化。因为内核源码的arch目录下,不存在i386这个目录,也没有sparc64这样的目录。
因此顶层makefile中又构造了一个SRCARCH变量,通过如下代码,生成他的值。这样一来,SRCARCH变量,才最终匹配到内核源码arch目录中的某一个架构名。
SRCARCH := $(ARCH)
ifeq ($(ARCH),i386)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x86_64)
SRCARCH := x86
endif
ifeq ($(ARCH),sparc64)
SRCARCH := sparc
endif
ifeq ($(ARCH),sh64)
SRCARCH := sh
endif
三、配置内核
内核的功能那么多,我们需要哪些部分,每个部分编译成什么形式(编进内核还是编成模块),每个部分的工作参数如何,这些都是可以配置的。因此,在开始编译之前,我们需要构建出一份配置清单,放到内核源码根目录下,命名为.config文件,然后根据此.config文件,编译出我们需要的内核。
但是,内核的配置项太多了,一个一个配,太麻烦了。而且,不同的CPU架构,所能配置的配置项集合,是不一样的。例如,某种CPU的某个功能特性要不要支持的配置项,就是与CPU架构有关的配置项。所以,内核提供了一种简单的配置方法。
以arm为例,具体做法如下。
a) 根据我们的目标CPU架构,从内核源码arch/arm/configs目录下,找一个与目标系统最接近的配置文件(例如s3c2410_defconfig),拷贝到内核源码根目录下,命名为.config。
注意,如果你是为当前PC机编译内核,最好拷贝如下文件到内核源码根目录下,做为初始配置文件。这个文件,是PC机当前运行的内核编译时使用的配置文件。
/lib/modules/`uname -r`/build/.config
这里顺便多说两句,PC机内核的配置文件,选择的功能真是多。不编不知道,一编才知道。Linux发行方这样做的目的,可能是想让所发行的Linux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吧。
b) 执行make menuconfig对此配置做一些需要的修改,退出时选择保存,就将新的配置更新到.config文件中了。
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