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分为:
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层次。
1、感知层: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底层,但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核心能力,主要解决生物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和连接问题。
2、网络层:
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设施,网络层主要解决感知层所获得的长距离传输数据的问题。
它是物联网的中间层,是物联网三大层次中标准化程度最高、产业化能力最强、最成熟的部分。
3、应用层:
物联网应用层是提供丰富的基于物联网的应用,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也是物联网发展的根本目标。
扩展资料:
感知层:
物联网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有大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所以每个传感器都是唯一的一个信息源。
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
物联网运用的射频识别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这些传感设备,它们的作用就像是人的五官,可以识别和获取各类事物的数据信息。
通过这些传感设备,能让任何没有生命的物体都拟入化,让物体也可以有“感受和知觉”,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控制。
通常,物联网的感知层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电子标签、条形码和读写器、摄像头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采集信息的来源,它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其作用相当于人的五个功能器官。
网络层:
它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网络层的传递,主要通过因特网和各种网络的结合,对接收到的各种感知信息进行传送,并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和有效处理,关键在于为物联网应用特征进行优化和改进,形成协同感知的网络。
网络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端系统之间的数据透明传送。其具体功能包括寻址、路由选择,以及连接的建立、保持和终止等。它提供的服务使运输层不需要了解网络中的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
网络层的产生是物联网发展的结果。在联机系统和线路交换的环境中,通信技术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传感器是物联网的“感觉器官”,通信技术则是物联网传输信息的“神经”,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送。
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感知层所产生的数据提供了可靠的传输通道。因此,以太网、移动网、无线网等各种相关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物联网数据的信息传输提供了可靠的传送保证。
物联网网络层是三大层次结构中的第二次,物联网要求网络层把感知层接收到的信息高效、安全地进行传送。
应用层:
物联网的行业特性主要体现在其应用领域内。目前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各个行业均有物联网应用的尝试,某些行业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案例。
将物联网开发技术与行业信息化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关键在于行业融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低成本高质量的解决方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效的商业模式的开发。
感知层收集到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才能作出智能的决策。海量的数据存储与处理,需要更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近些年,随着不同计算技术的发展与融合所形成的云计算技术,被认为是物联网发展最强大的技术支持。
云计算技术为物联网海量数据的存储提供了平台,其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提供了可能。
物联网应用层的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应用层架构标准、软件和算法标准、云计算技术标准、行业或公众应用类标准以及相关安全体系标准。
应用层架构是面向对象的服务架构,包括SOA体系架构、业务流程之间的通信协议、面向上层业务应用的流程管理、元数据标准以及SOA安全架构标准。
云计算技术标准重点包括开放云计算接口、云计算互 *** 作、云计算开放式虚拟化架构(资源管理与控制)、云计算安全架构等。
软件和算法技术标准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海量智能信息处理和呈现等。安全标准重点有安全体系架构、安全协议、用户和应用隐私保护、虚拟化和匿名化、面向服务的自适应安全技术标准等。
物联网是新型信息系统的代名词,它是三方面的组合:
一是“物”,即由传感器、射频识别器以及各种执行机构实现的数字信息空间与实际事物关联;
二是“网”,即利用互联网将这些物和整个数字信息空间进行互联,以方便广泛的应用;
三是应用,即以采集和互联作为基础,深入、广泛、自动化地采集大量信息,以实现更高智慧的应用和服务。
-物联网
物联网的结构?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

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 技术架构图示成,包括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二维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 等感知终端。
感知层的作用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它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其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
网络层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是作者对多年从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相关技术研究和国家863项目成果的总结,共9章。本书首先介绍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常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 *** 作系统以及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探讨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法和典型的中间件体系结构,详细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成果——基于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disware以及基于disware的中间件平台软件meshide,探讨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间件技术和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普适计算中间件技术,最后给出了多个典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间件应用实例。出版社是科学出版社。
物联网的感知部分主要以传感器为主。
由微传感器、微执行器、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通讯接口和电源等部件组成的一体化的微型器件系统。其目标是把信息的获取、处理和执行集成在一起,组成具有多功能的微型系统,集成于大尺寸系统中,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可靠性水平。
因为MEMS,赋予了普通物体新的生命,它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数据传输通路、有了存储功能、 *** 作系统和专门的应用程序,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传感网。这让物联网能够通过物品来实现对人的监控与保护。
扩展资料
物联网自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加之应用领域遍及各行各业,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交叉性。如果这个网络体系没有一个专门的综合平台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就会出现大量信息冗余、重复工作、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的状况。
每个行业的应用各自独立,成本高、效率低,体现不出物联网的优势,势必会影响物联网的推广。 物联网现急需要一个能整合各行业资源的统一管理平台,使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模式。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工业、农业、环境、交通、物流、安保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这些方面的智能化发展,使得有限的资源更加合理的使用分配,从而提高了行业效率、效益。
在家居、医疗健康、教育、金融与服务业、旅游业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从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到服务的质量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进,大大的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涉及国防军事领域方面,虽然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但物联网应用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大到卫星、导d、飞机、潜艇等装备系统,小到单兵作战装备,物联网技术的嵌入有效提升了军事智能化、信息化、精准化,极大提升了军事战斗力,是未来军事变革的关键。
-物联网
你是研究生啊 这个是研究生的项目啊,导师是有完整的一套设备才让做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话,应该有理论有算法+协议就行了吧 当然没有实体想优秀是不大容易了
反正我本科毕业论文基本混混就过了,就是论文+个编程 MATLAB妨真 当然我学校一般
就是感觉本科生做这个还蛮难
各大高校的研招计划正在火热进行中,为了方便广大学子能够及时了解全国各省市院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以下是我整理的“2020年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以下是2020年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全部内容
一、学校简介
湖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以来,以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注重专业和学科建设,在教学育人、科学创新和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社会声誉。
1996年建系之始与湖北大学联合培养“系统分析与集成”硕士研究生。现拥有“电子信息”工程硕士一级专业硕士学位点;“课程教学论(计算机)、教育技术学、信息计算与智能系统、网络与光通信技术”四个二级学术学位硕士点;“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二个二级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拥有“黄石邦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教育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教育信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省级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物联网智能节点”黄石重点实验室。与当地企业联合建立“移动互联网工程技术中心”与“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
学院现有省楚天学者特聘岗1人,教授14人,副教授30人,高级工程师4人,高级实验师5人,博士19人,研究生导师27人。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9项,湖北省高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3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获得国家专利45项、软件著作权28项,承担横向项目43项,项目到帐经费逾1200余万元,创造社会经济价值5000余万元。
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13篇,获国防科工委、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17项,其中,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登记的重大科技成果1项。
学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教学环境,拥有中央财政和省创一流学科支持建立的“教育云平台、机器视觉与机器人、通信仿真、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教学过程数字分析”等多个科研教学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5000余台套,价值7000多万元。
学院秉持“基于方法观传授知识、基于过程观提升能力、基于综合观激发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已形成“团结、奋斗、高效、求实”的文化氛围和“工程意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特色。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是我校生机勃勃飞速发展的学院。
热烈欢迎广大考生报考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二、主要研究方向与特色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级学科现有“系统结构与集成、网络与信息安全、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及应用、计算机教育、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9个研究方向:
系统结构与集成:本研究方向多年在面向过程的“多机”与“多处理机”系统设计与实现方面进行了序列应用研究,完成了医学检验、邮件处理、多样品分析、复杂线路侦错等并行处理系统研发及产业开发,实现了一批并行处理专用系统,获国家、省部级成果奖和专利授权多项,完成省级以上项目鉴定9项,其中三项被中国科技成果大全收录。本方向带头人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其学科队伍结构优化,研究方向特色鲜明。
网络与信息安全:本方向主要研究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体系结构、路由与交换技术、服务质量控制机制、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高性能网络设备、网络测试(量)与性能评价等。本方向是学校立项建设多年的重点学科研究方向和重点资助的创新团队方向,近年来,本方向集结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博士和教授,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曾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重大科研项目、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教育科研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项目等30余项;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智能识别与人机交互: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有:感知模型、人体多感知模式识别、图像识别与跟踪、自然语言理解、触觉感知与表示、多模态通道信息融合、高性能视觉和听觉处理平台、数据模型的建立、智能算法、机器人等人机信息交流的智能系统与接口技术。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以教授博士为学术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湖北省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1项,黄石市科技计划项目、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等10余项,团队成员多次参加国内外国际会议,并在会上作主题报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
传感器网络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以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和设计与实现为主。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及实现技术。本学科方向经多年建设已形成了拥有多名博士、教授和研究生的学术梯队,一个校企合作建设的“物联网技术中心”,一个校级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所。多年来承担了省级产学研项目“基于PLC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等多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家专利10余项。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本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的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工程方法、编程语言等软件方面内容;是一种软、硬件相结合并且所涉及的软、硬件有密切相关的研究,特别注重实际应用的研究。近年来,该方向拥有教授2名、副教授7名和多名青年教师组成的较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在嵌入式加密研究、嵌入式系统应用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完成了多项省级项目,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多篇。
计算机教育:主要研究计算机教育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课堂教学教法、在线教育理论与实践、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与实践、音像教材编制、教学软件制作、中小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学教法理论与技术、各级学校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测评等理论与应用技术。本方向以教授博士为学术骨干,主持湖北省教育教学研究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10余项。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教育论文50余篇,其中EI和ISTP收录30余篇。
教育资源数字化研究: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化(多媒体及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研究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和有关开发技术,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方法与策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远程教育:本方向主要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的过程、模式、支持服务及管理与评价等基本问题,探索新理念、理论指导下的满足学习对象需求的“资源设计与开发、系统设计与集成、项目规划与指导”等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本方向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模式、方法、策略、评价等问题;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理论模型、策略和方法;探索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