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个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
近期,有研究指出,不断扩展的互联网应用可能带来生育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为理解我国低生育率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今年5月,北大核心期刊《人口研究》同期刊发了两篇有关互联网与生育意愿关系的研究文章,题目分别为《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上网为什么会影响个人生育意愿?》。前文作者为邱磊菊、冯宜强、史宇鹏、孙宝文,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信息学院、经济学院。后文作者为陈卫民、万佳乐、李超伟,来自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
这两份研究都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上网会降低居民的生育意愿。如,《互联网使用会影响居民生育意愿吗?》一文分析表明:上网时间每增加1%,个体的生育意愿降低169%。
那么,上网究竟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居民生育意愿的?
增加生育焦虑;改变生育观念;刺激消费,挤压生育养育预算;网络社交和娱乐部分替代生儿育女的效用满足……这些影响机制被一一揭示。
上网的人比不上网的人生育意愿降低约105%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到386 亿,较2010年底增长1153 万人,半年增长率31%,使用率796%。
搜索引擎2010年末超过网络音乐,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服务,2011年上半年搜索引擎继续保持着第一应用的地位。搜索引擎稳居互联网应用使用率之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爆炸使得高效的信息检索功能成为必须。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中的内容和资源日益丰富,而博客、微博、SNS等新型的自媒体网络应用更是让互联网内容呈几何式增长。面对这样的信息过载,网民只能通过搜索引擎这种过滤方式更高效地找到需要的内容和资源。
第二,网络与现实的结合大大拓展了检索信息的需求。随着互联网与向现实社会的渗透,网民需要利用网络寻找信息的需求变得更加旺盛。除了以往查找网站、互联网内容资源以外,利用互联网辅助购物、利用互联网查找本地消费信息等需求正日益旺盛,这些需求都大大促进了网民对搜索引擎的使用。
第三,搜索服务商对服务的细分和优化大大增强了搜索对用户的价值。为了更好满足网民在互联网搜索方面的需求,搜索服务商不断推出音乐搜索、视频搜索、位置搜索等垂直服务。垂直搜索引擎服务模式的行业性、专业性及其精准性的优势,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准确地在互联网中找到真正需要的内容,进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增加了用户黏性,吸引了更多新用户。
对于网民,搜索引擎已经不仅是信息检索工具,网络信息量的爆炸与人类记忆能力的局限之间的矛盾正在促使搜索引擎成为一种与传统门户网站类似的互联网入口应用。一方面,对于网民已经接触过的网站和服务,网民慢慢倾向于不记忆网址,而通过搜索引擎搜索的方式进入;另一方面,对于网民未使用过的网站和服务,网民也是通过模糊搜索的方式来进行探索,进而由搜索引擎引导到相应的网站或服务。这种入口型应用的定位,也保障了搜索引擎稳居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首位。
搜索引擎普及率和用户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对目前市场中的某些环节会造成一定的威胁。首先是域名的价值将会下降,网民可能会降低对域名的依赖,转而利用搜索引擎进入目标网站;其次也会冲击传统门户网站的地位,搜索引擎可能通过个性化搜索主页的方式侵蚀新闻等传统门户网站的份额;搜索引擎还可能冲击到以信息发布为主、靠广告盈利的交易类网站。
搜索引擎服务商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秉承一个宗旨--“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是在竞争中要知进退,若是过度扩张树敌太多,可能会为自身发展带来很多隐忧,也不利于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与和谐;其次是在运营中要高举“诚信”大旗,要自发的抵制不良信息、不实信息、违法信息利用搜索引擎快速扩散,维护互联网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次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于1997年11月发布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并形成半年一次的报告发布机制。今年正值CNNIC成立15周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也连续开展15载,30次统计报告描绘中国互联网络的宏观发展状况,忠实记录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脉络。十五年来,CNNIC互联网研究以服务广大网民为己任,跟随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步伐,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起步到腾飞的全部历程。 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各类网络应用发展势头良好 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巩固。2014上半年,网民对各项网络应用的使用程度更为深入。移动商务类应用在移动支付的拉动下,正历经跨越式发展,在各项网络应用中地位愈发重要。互联网金融类应用第一次纳入调查,互联网理财产品仅在一年时间内,使用率超过10%,成为2014年上半年表现亮眼的网络应用。
网民规模持续增长 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
《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互联网发展重心从“广泛”向“深入”转换,各项网络应用深刻改变网民生活。移动金融、移动医疗等新兴领域的移动应用多方位满足了用户上网需求,推动网民生活迈向全面“网络化”。
手机上网比例首超传统PC上网比例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
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网民在手机电子商务类、休闲娱乐类、信息获取类、交通沟流类等应用的使用率都在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带动了整体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
支付类应用看涨助推线下消费手游带动网络游戏使用率逆转增长
2014年上半年,支付应用在整体层面及手机端都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半年增长率达634%,使用率由2013年底的251%增至389%。移动网上支付与消费者生活的紧密结合催生了众多应用场景和数据服务功能,也带动了手机端商务应用的迅速发展。相比2013年底,手机购物、手机团购和手机旅行预订的用户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420%、255%、和654%。
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68亿,使用率从2013年底的547%升至582%,扭转了一直下滑的趋势,基本恢复至2012年底水平。其中,手机网络游戏使用率为478%,增长了47个百分点,规模增长3648万,成为助推整体网络游戏用户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互联网理财用户已初具规模。互联网理财产品推出仅一年时间,用户规模达到6383万,使用率达101%。互联网的便捷性打通了资金链条,降低了理财产品管理及运营成本,使个人零散资金获得更高收益回报。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相关发布 2015年07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此份文件。《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移动商务类应用发展迅速,互联网应用向提升体验、贴近经济方向靠拢。互联网普及率达488% 社会民生各方面深受网络影响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从基于信息获取和沟通娱乐需求的个性化应用,发展到与医疗、教育、交通等公用服务深度融合的民生服务。未来,在云计算、物联网及大数据等应用的带动下,互联网将推动农业、现代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企业“互联网+”和网络公众服务发展状况 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20亿人,占网民规模的901%,其中新增网民3951万人,增长率为61%,较2014年提升11个百分点,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网民的上网设备正在向手机端集中,手机成为拉动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110亿网民通过互联网实现在线教育,152亿网民使用网络医疗,9664万人使用网络预约出租车,网络预约专车人数已达2165万。互联网的普惠、便捷、共享特性,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领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