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18】Ubuntu、stm32下的程序内存分配问题(堆栈、局部全局变量等)

【嵌入式18】Ubuntu、stm32下的程序内存分配问题(堆栈、局部全局变量等),第1张

【嵌入式18】Ubuntu、stm32下的程序内存分配问题(堆栈、局部全局变量等)

本文主要介绍Ubuntu、stm32下的程序内存分配问题,以及堆、栈、全局、局部等变量的地址分配问题。
  • 一、题目要求
  • 二、全局变量 & 局部变量
  • 三、堆 & 栈
    • 1、STM32中的堆栈
    • 2、程序的内存分配
    • 3、各区存放位置
      • RAM
      • ROM
      • Flash Memory
      • 不同数据的存放位置
      • Keil中的Build Output窗口
    • 4、关于堆(stack)和栈(heap)详细比较
      • 申请方式
      • 申请和系统的响应
      • 申请大小的限制
      • 申请效率的比较
      • 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 通俗解释
  • 四、Ubuntu(x86)系统和STM32(Keil)中编程验证
    • 1、代码撰写
    • 2、Ubuntu运行
    • 3、Keil运行
      • keil 环境下默认的内存配置说明
      • 实际运行情况
    • 4、结果分析(仍在思考ing)
  • 五、总结


一、题目要求

编写一个C程序,重温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堆、栈等概念,在Ubuntu(x86)系统和STM32(Keil)中分别进行编程、验证(STM32 通过串口printf 信息到上位机串口助手) 。
归纳出Ubuntu、stm32下的C程序中堆、栈、全局、局部等变量的分配地址,进行对比分析。

二、全局变量 & 局部变量

全局变量
在所有函数外部定义的变量称为全局变量(Global Variable),它的作用域默认是整个程序,也就是所有的源文件。

局部变量
定义在函数内部的变量称为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它的作用域仅限于函数内部, 离开该函数的内部就是无效的,再使用就会报错。

二者之间的区别

全局变量局部变量定义位置在方法外部,直接写在类中在方法内部作用范围整个类中都可以使用只能在方法中使用默认值如果没有赋值,则有默认值,规则同数组没有默认值,要使用必须手动赋值内存位置位于堆内存位于栈内存 三、堆 & 栈 1、STM32中的堆栈

单片机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集成CPU、RAM、ROM、多种I/O口和中断系统、定时器/计数器等功能。CPU中包括了各种总线电路,计算电路,逻辑电路,还有各种寄存器。

stm32 有通用寄存器 R0‐ R15 以及一些特殊功能寄存器,其中包括了堆栈指针寄存器。
当stm32正常运行程序的时候,来了一个中断,CPU就需要将寄存器中的值压栈到RAM里,然后将数据所在的地址存放在堆栈寄存器中。
等中断处理完成退出时,再将数据出栈到之前的寄存器中,这个在C语言里是自动完成的。

2、程序的内存分配

一般程序占用的内存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栈区(stack)— 由编译器自动分配释放 ,存放函数的参数值,局部变量的值等。其 *** 作方式类似于数据结构中的栈。

2、堆区(heap) — 一般由程序员分配释放, 若程序员不释放,程序结束时可能由OS回收。它与数据结构中的堆是两回事,分配方式类似于链表。

3、全局区(静态区)(static)—,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的存储是放在一块的,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在一块区域,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和未初始化的静态变量在相邻的另一块区域。 程序结束后有系统释放

4、文字常量区—常量字符串就是放在这里的。 程序结束后由系统释放

5、程序代码区—存放函数体的二进制代码。

示例程序

//main.cpp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int a = 0; //全局初始化区
char *p1; //全局未初始化区
main() {
    int b; //栈
    char s[] = "abc"; //栈
    char *p2; //栈
    char *p3 = "123456"; //123456在常量区,p3在栈上。
    static int c = 0; //全局(静态)初始化区
    p1 = (char *)malloc(10);
    p2 = (char *)malloc(20);
    //分配得来得10和20字节的区域就在堆区。
    strcpy(p1, "123456"); //123456放在常量区,编译器可能会将它与p3所指向的"123456"优化成一个地方。
}

在一个STM32程序代码中,从内存高地址到内存低地址,依次分布着栈区、堆区、全局区(静态区)、常量去、代码区,其中全局区中高地址分布着.bss段,低地址分布着.data段。

通过下面的思维导图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通过下面的程序,对上述介绍进行更具体的解释:

#include 
 
static unsigned int val1 = 1; //val1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2 = 1; //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data段
 
unsigned int val3 ; //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存放在.bss段
 
const unsigned int val4 = 1;  //val4存放在.rodata(只读数据段)
 
 
unsigned char Demo(unsigned int num) // num 存放在栈区
{
	char var = "123456";    // var存放在栈区,"123456"存放在常量区
	
	unsigned int num1 = 1 ; // num1存放在栈区
	
	static unsigned int num2 = 0; // num2存放在.data段
 
    const unsigned int num3 = 7;  //num3存放在栈区
 
	void *p;
	
	p = malloc(8); //p存放在堆区
	
	free(p);
 
    return 1;
}
 
void main()
{
	unsigned int num = 0 ;
	num = Demo(num); //Demo()函数的返回值存放在栈区。
}
3、各区存放位置

下面对这些区存放在哪种介质上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RAM和ROM、Flash Memory的物理特性

RAM

RAM又称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的内容可通过指令随机读写访问。RAM中的存储的数据在掉电是是会丢失,因而只能在开机运行时存储数据。其中RAM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Dynamic RAM(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另一种是Static RAM(SRAM,静态随机存储器)。

ROM

ROM又称只读存储器,只能从里面读出数据而不能任意写入数据。ROM与RAM相比,具有价格高,容量小的缺点。但由于其具有掉电后数据可保持不变的优点,因此常用也存放一次性写入的程序和数据,比如主版的BIOS程序的芯片就是ROM存储器。

Flash Memory

由于ROM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后面就发展了Flash Memory。Flash Memory不仅具有ROM掉电不丢失数据的特点,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对数据进行更改,不过价格比ROM要高。

不同数据的存放位置

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是不允许被修改的,ROM(STM32就是Flash Memory)也是不允许被修改的,所以代码区和常量区的内容编译后存储在ROM中。

栈、堆、全局区(.bss段、.data段)都是存放在RAM中。

Keil中的Build Output窗口

C 语言上分为栈、堆、bss、data、code段;
MDK 下分为:Code、RO-data、RW-data、ZI-data 这几个段。

任意在Keil中编译一个文件

编译后,我们可以看到存在Code、RO-data、RW-data、ZI-data四个代码段大小

其中Code是代码占用大小,RO-data是只读常量、RW-data是已初始化的可读可写变量,ZI-data是未初始化的可读可写变量。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知道RAM和ROM的使用情况如何,那么我们就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RAM = RW-data + ZI-data
ROM = Code + RO-data + RW-data
Flash=Code + RO Data + RW Data

这个是 MDK 编译之后能够得到的每个段的大小,也就能得到占用相应的FLASH和RAM的大小,但是还有两个数据段也会占用RAM,但是是在程序运行的时候,才会占用,那就是堆和栈。

在stm32的启动文件.s文件里面,就有堆栈的设置,其实这个堆栈的内存占用就是在上面RAM分配给RW-data+ZI-data之后的地址开始分配的。

堆 是编译器调用动态内存分配的内存区域;

栈 是程序运行的时候局部变量的地方,所以局部变量用数组太大了都有可能造成栈溢出。

堆栈的大小在编译器编译之后是不知道的,只有运行的时候才知道,所以需要注意不要造成堆栈溢出,会出现 hardfault 问题。

4、关于堆(stack)和栈(heap)详细比较 申请方式

堆:
由系统自动分配。 例如,声明在函数中一个局部变量 int b; 系统自动在栈中为b开辟空间

栈:
需要程序员自己申请,并指明大小,在c中malloc函数,如p1 = (char *)malloc(10),在C++中用new运算符。

申请和系统的响应

栈:
只要栈的剩余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系统将为程序提供内存,否则将报异常提示栈溢出。

堆:
首先应该知道 *** 作系统有一个记录空闲内存地址的链表,当系统收到程序的申请时,会遍历该链表,寻找第一个空间大于所申请空间的堆结点,然后将该结点从空闲结点链表中删除,并将该结点的空间分配给程序,另外,对于大多数系统,会在这块内存空间中的首地址处记录本次分配的大小,这样,代码中的delete语句才能正确的释放本内存空间。另外,由于找到的堆结点的大小不一定正好等于申请的大小,系统会自动的将多余的那部分重新放入空闲链表中。

申请大小的限制

栈:
在Windows下,栈是向低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一块连续的内存的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栈顶的地址和栈的最大容量是系统预先规定好的,在WINDOWS下,栈的大小是2M(也有的说是1M,总之是一个编译时就确定的常数),如果申请的空间超过栈的剩余空间时,将提示overflow。因此,能从栈获得的空间较小。

堆:
堆是向高地址扩展的数据结构,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是由于系统是用链表来存储的空闲内存地址的,自然是不连续的,而链表的遍历方向是由低地址向高地址。堆的大小受限于计算机系统中有效的虚拟内存。由此可见,堆获得的空间比较灵活,也比较大。

申请效率的比较

栈:
由系统自动分配,速度较快。但程序员是无法控制的。

堆:
是由new分配的内存,一般速度比较慢,而且容易产生内存碎片,不过用起来最方便。
另外,在WINDOWS下,最好的方式是用VirtualAlloc分配内存,他不是在堆,也不是在栈是直接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保留一快内存,虽然用起来最不方便。但是速度快,也最灵活。

堆和栈中的存储内容

栈:
在函数调用时,第一个进栈的是主函数中后的下一条指令(函数调用语句的下一条可执行语句)的地址,然后是函数的各个参数,在大多数的C编译器中,参数是由右往左入栈的,然后是函数中的局部变量。注意静态变量是不入栈的。
当本次函数调用结束后,局部变量先出栈,然后是参数,最后栈顶指针指向最开始存的地址,也就是主函数中的下一条指令,程序由该点继续运行。

堆:
一般是在堆的头部用一个字节存放堆的大小。堆中的具体内容有程序员安排。

通俗解释

使用栈就象我们去饭馆里吃饭,只管点菜(发出申请)、付钱、和吃(使用),吃饱了就走,不必理会切菜、洗菜等准备工作和洗碗、刷锅等扫尾工作,他的好处是快捷,但是自由度小。
使用堆就像是自己动手做喜欢吃的菜肴,比较麻烦,但是比较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自由度大。

四、Ubuntu(x86)系统和STM32(Keil)中编程验证 1、代码撰写
#include 
#include 
//定义全局变量
int init_global_a = 1;
int uninit_global_a;
static int inits_global_b = 2;
static int uninits_global_b;
void output(int a)
{
	printf("hello");
	printf("%d",a);
	printf("n");
}

int main( )
{   
	//定义局部变量
	int a=2;//栈
	static int inits_local_c=2, uninits_local_c;
    int init_local_d = 1;//栈
    output(a);
    char *p;//栈
    char str[10] = "yaoyao";//栈
    //定义常量字符串
    char *var1 = "1234567890";
    char *var2 = "abcdefghij";
    //动态分配——堆区
    int *p1=malloc(4);
    int *p2=malloc(4);
    //释放
    free(p1);
    free(p2);
    printf("栈区-变量地址n");
    printf("                a:%pn", &a);
    printf("                init_local_d:%pn", &init_local_d);
    printf("                p:%pn", &p);
    printf("              str:%pn", str);
    printf("n堆区-动态申请地址n");
    printf("                   %pn", p1);
    printf("                   %pn", p2);
    printf("n全局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n");
    printf("n.bss段n");
    printf("全局外部无初值 uninit_global_a:%pn", &un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无初值 uninits_global_b:%pn", &un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无初值 uninits_local_c:%pn", &uninits_local_c);
    printf("n.data段n");
    printf("全局外部有初值 init_global_a:%pn", &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有初值 inits_global_b:%pn", &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有初值 inits_local_c:%pn", &inits_local_c);
    printf("n文字常量区n");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1);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2);
    printf("n代码区n");
    printf("程序区地址       :%pn",&main);
    printf("函数地址         :%pn",&output);
    return 0;
}

2、Ubuntu运行

将上面的代码放入nano文本编辑器中,进行编译

可以发现,Ubuntu在栈区和堆区的地址值都是从上到下增长的。

3、Keil运行 keil 环境下默认的内存配置说明

① 默认分配的ROM区域是0x8000000开始,大小是0x80000的一片区域,那么这篇区域是只读区域,不可修改,也就是存放的代码区和常量区

② 默认分配的RAM区域是0x20000000开始,大小是0x10000的一片区域,这篇区域是可读写区域,存放的是静态区、栈区和堆区。

实际运行情况

在工程中进行串口初始化
可以参考博客【嵌入式09】STM32串口通信,发送Hello Windows示例

修改主函数

#include "led.h"
#include "delay.h"
#include "key.h"
#include "sys.h"
#include "usart.h"
 
#include 
#include 
//定义全局变量
int init_global_a = 1;
int uninit_global_a;
static int inits_global_b = 2;
static int uninits_global_b;
void output(int a)
{
	printf("hello");
	printf("%d",a);
	printf("n");
}

int main(void)
 {		
 	u16 t;  
	u16 len;	
	u16 times=0;
	delay_init();	    	 //延时函数初始化	  
	NVIC_PriorityGroupConfig(NVIC_PriorityGroup_2); //设置NVIC中断分组2:2位抢占优先级,2位响应优先级
	uart_init(115200);	 //串口初始化为115200
 	LED_Init();			     //LED端口初始化
	KEY_Init();          //初始化与按键连接的硬件接口
 	while(1)
	{
		//定义局部变量
	int a=2;
	static int inits_local_c=2, uninits_local_c;
    int init_local_d = 1;
    output(a);
    char *p;
    char str[10] = "yaoyao";
    //定义常量字符串
    char *var1 = "1234567890";
    char *var2 = "abcdefghij";
    //动态分配
    int *p1=malloc(4);
    int *p2=malloc(4);
    //释放
    free(p1);
    free(p2);
    printf("栈区-变量地址n");
    printf("                a:%pn", &a);
    printf("                init_local_d:%pn", &init_local_d);
    printf("                p:%pn", &p);
    printf("              str:%pn", str);
    printf("n堆区-动态申请地址n");
    printf("                   %pn", p1);
    printf("                   %pn", p2);
    printf("n全局区-全局变量和静态变量n");
    printf("n.bss段n");
    printf("全局外部无初值 uninit_global_a:%pn", &un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无初值 uninits_global_b:%pn", &un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无初值 uninits_local_c:%pn", &uninits_local_c);
    printf("n.data段n");
    printf("全局外部有初值 init_global_a:%pn", &init_global_a);
    printf("静态外部有初值 inits_global_b:%pn", &inits_global_b);
    printf("静态内部有初值 inits_local_c:%pn", &inits_local_c);
    printf("n文字常量区n");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1);
    printf("文字常量地址     :%pn",var2);
    printf("n代码区n");
    printf("程序区地址       :%pn",&main);
    printf("函数地址         :%pn",&output);
    return 0;
	}	 
 }


编译,发现报错

编译出现:error: declaration may not appear after executable statement in block
查阅资料了解到:

声明不能出现在可执行状态之后,C语言关于变量的定义只能放在函数的开头,放在执行语句的前面定义,这是C89的标准。
后来的C99标准就已经改变了,无论定义在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可以的。

点击魔术棒,再点c/c++,打钩上C99 mode 即可

重新编译后仍然报错
编译出现:Library reports error: __use_no_semihosting was requested, but _ttywrch was referenced
解决方法:使用微库

再次编译,成功!

将代码烧录进入芯片

按下reset键,单片机发送数据
用SSCOM和XCOM串口助手显示不好看,于是用野火串口试了一下


可以发现,stm32的栈区的地址值是从上到下减小的,堆区则是从上到下增长的。

4、结果分析(仍在思考ing)

一般而言,程序内变量在堆栈上的分配,栈是由高地址到低地址,堆是由低地址到高地址。

在Ubuntu下,栈区的地址存储是向上增长,堆区的地址存储也是向上增长;
在STM32下,栈区的地址存储是向下增长,堆区的地址存储却是向上增长。

可是为什么Ubuntu下,栈区的地址值也是增长的?
查找了很多资料发现,大部分提到linux的栈,地址都是向下生长的,不过,也有以下解释:

第一种解释:
栈向低地址扩展(即”向下生长”),是连续的内存区域;堆向高地址扩展(即”向上生长”),是不连续的内存区域。

这是由于系统用链表来存储空闲内存地址,自然不连续,而链表从低地址向高地址遍历。

第二种解释:(暂时放到下面,还需要花时间理解分析这一点)

进程地址空间的分布取决于 *** 作系统,栈向什么方向增长取决于 *** 作系统与CPU的组合。
这里说的“栈”是函数调用栈,是以“栈帧”(stack frame)为单位的。
每一次函数调用会在栈上分配一个新的栈帧,在这次函数调用结束时释放其空间。
被调用函数(callee)的栈帧相对调用函数(caller)的栈帧的位置反映了栈的增长方向:如果被调用函数的栈帧比调用函数的在更低的地址,那么栈就是向下增长;反之则是向上增长。

在一个栈帧内,局部变量是如何分布到栈帧里的(所谓栈帧布局,stack frame layout),这完全是编译器的自由。

在简化的32位Linux/x86进程地址空间模型里,(主线程的)栈空间确实比堆空间的地址要高——它已经占据了用户态地址空间的最高可分配的区域,并且向下(向低地址)增长。
用Gustavo Duarte的Anatomy of a Program in Memory里的图来具体说明:

举两个例子:

虽然传统上Linux上的malloc实现会使用brk()/sbrk()来实现malloc()(这俩构成了上图中“Heap”所示的部分,这也是Linux自身所认为是heap的地方——用pmap看可以看到这里被标记为[heap]),但这并不是必须的——一个malloc()实现完全可以只用或基本上只用mmap()来实现malloc(),此时一般说的“Heap”(malloc-heap)就不一定在上图“Heap”(Linux heap)所示部分,而会在“Memory Mapping Segment”部分散布开来。不同版本的Linux在分配未指定起始地址的mmap()时用的顺序不一样,并不保证某种顺序。而且mmap()分配到的空间是有可能出现在低于主可执行程序映射进来的text Segment所在的位置。

Linux上多线程进程中,“线程”其实是一组共享虚拟地址空间的进程。只有主线程的栈是按照上面图示分布,其它线程的栈的位置其实是“随机”的——它们可以由pthread_create()调用mmap()来分配,也可以由程序自己调用mmap()之后把地址传给pthread_create()。既然是mmap()来的,其它线程的栈出现在Memory Mapping Segment的任意位置都不出奇,与用于实现malloc()用的mmap()空间很可能是交错出现的。

五、总结

在必要的时候,对别人得到的结论要加以验证,实际情况可能与大多数情况的结论相悖。

通过本实验对程序内存分配有更加详细深入的了解,这块内容也是博大精深。

堆栈的一般结论如下(不能肯定):
1.堆和栈空间分配:栈 向低地址扩展;堆 向高地址扩展
2.如果依次定义变量,先定义的栈变量的内存地址比后定义的栈变量的内存地址要大;先定义的堆变量的内存地址比后定义的堆变量的内存地址要小。
3.栈 临时变量,退出该作用域就会自动释放;堆 malloc变量,通过free函数释放。

但实际栈的地址增长方向并不一定,针对具体的函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还需要深入的理解才能具体明白这一点。

参考

[1] https://blog.csdn.net/qq_44723773/article/details/109318781

[2] https://blog.csdn.net/yingms/article/details/53188974

[3] https://blog.csdn.net/lin_duo/article/details/103019390

[4] https://blog.csdn.net/liwei16611/article/details/88545248

[5] https://blog.csdn.net/ylzmm/article/details/88852155

[6] https://blog.csdn.net/xwmrqqq/article/details/110149859

[7] https://blog.csdn.net/weixin_33796177/article/details/9012537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6592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6
下一篇 2022-12-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