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建明
智慧社区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作为与“智慧城市”一脉相承的“智慧社区”在我国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逐渐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以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模式,在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各大城市也综合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了适合自身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智慧社区建设浪潮。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201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新型城市化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特色化小镇。受政策推动,目前,全国各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示范性智慧社区。通过2018年试点建设到2019年底的建设成果来看,目前,智慧建设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大多数地方政府为响应政府号召,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活动。但现实生活中,某些社区项目高开低走,开始时高调宣传,最后却低调收场。还有部分社区建设未考虑到社区需求及后期运营问题,造成后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造成资源浪费。智慧社区的建设的前中后期,均需要有相对完整的建设运营规划,围绕社区的需求开展智慧化建设,但总体而言,智慧社区还处于发展初期,各个不同服务模块之间的衔接和有效运营尚待提高。2、社区资源、服务整合困难。智慧社区的理想状态,是让社区内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均能有效地被利用。但是现实执行却有一定难度。一是社区内的闲散人员可能经常居家不外出,或不经常接触社区的信息。要统计这类人群的信息是比较有难度的;二是社区居民基数庞大,有技术,有服务能力的人群隐藏在社区居民中,挖掘起来比较困难,将其整合起来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3、社区服务差异化难以体现。当前各个城市的智慧社区服务主要类型有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社区行政管理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以及一些社区O2O产品提供的专项到家服务。这些服务虽然打着智慧社区的旗号,但是社区居民眼中却缺乏吸引力。例如一些社区社交产品,在微博、微信、QQ发展深入市场的环境下,社区社交产品难以成功推行。社区服务的要突出差异性,更多的是要关注社区居民的重点需求(例如:家政、故障报修、文娱、幼儿托管等),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已有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和解决方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自上而下”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该模式通过社区服务搭建一个平台,构建社会社区O2O生态圈,主要从物业或社区O2O业务切入,用户缺乏粘性,失败率较高,同时无法解决社区各个家庭智能终端的全面联接和内容交互。二是“自下而上”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主要针对单一业务提供社区服务,例如e家洁、阿姨帮等。但该类社区O2O服务模式业务单一,用户推广成本高,扩张性弱。同时,无法解决家庭用户智能终端、社区门禁、安全防护等智能联接和协同问题。三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模式,线上主要包括云平台、服务平台建设,线下主要包括社区生活服务机构、社区团体组织。在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智能设施设备的引入、移动互联网及应用程式的推行,让业主方便的获取健康、文化教育、居家生活等各项服务,实现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高度互通,提升业主的生活便捷度、服务参与度和居住幸福度。
5G+AIOT趋势下,智慧社区的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2019年5G元年的这一年里,各已建在建续建的智慧社区“墙里开花墙外香”。随着安防大环境的各地立体化防控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毕,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的日臻完善发挥效能,智慧社区也作为人、车、物的“最后一公里”被各地公安项目建设纳入建设范围,由智慧社区从历年来的人居服务社区智慧化建设的一个个独立的小区物业、通过公安的枫桥经验推广、有呼必应建设逐步的将这些独立的以小区物业为单位的孤立的点,连成了社区民警派出所划定警用网格的一条线、一块面,形成区域化、突破了小区物业的局限范围,形成了智慧社区2.0的升级,形成了诸如平安社区、智感小区等公共安全类建设的转型。而随着各地城镇化、拆迁、城中村改造的基建升级、转制社区众多的现象成为了当前智慧社区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挑战。总的来看,需求逐步立体化,建设环境也逐步异构化、而以视频监控专网为主导的公安网络信息建设逐步成为了一张贯穿全部社区人、车、设施的承载物联网。因此,在5G元年的2019年各类5G加持的物联网设施设备已拓展到了社区的方方面面。智慧社区涵括范围不断得到延伸,智慧社区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主要体现在智慧安防、智能家居、物业管理以及社区服务这四大模块上。其中,智慧安防是保卫业主安全最重要的一环,通过建设智慧安防社区,实现从“传统防”向“科技防”转型,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助力小区安防基层基础工作,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而作为智慧安防社区的主要技术形式,随着5G网络的普遍覆盖和深化应用,各类物联网协议与技术的逐渐成熟发展,物联网安防的技术展现形式也成为了主流,物联网设备生成的大量实时数据的有效处理需求,也成为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这样的融合智慧社区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纵观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历史,由于顶层设计缺失、技术不成熟等原因,互联网时代的数据在采集、存储、处理以及应用等环节都是独立存在且相互孤立,使得单品智能甚至多品智能、系统智能在应用中不断涌现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和碎片化应用等问题。而在人工智能介入之后,IoT很快有了连接的大脑,数据孤岛等系列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不管是物联网设备生成的实时海量数据,还是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大数据无数次的训练和深度学习,数据都是关键。AI、IoT一体化后,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其训练和深度学习所需要的数据流,促使人工智能逐渐向“应用智能”发展;人工智能通过分析、处理数据流中的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对终端用户的习惯加以推测,从而使设备变得更为智能和聪明。也就是说,不管之前数据以怎样的形式相互独立存在,AI、IoT一体化后,企业与企业之间、设备与设备之间设置企业与设备与企业之间的数据孤岛被完全打破。融合AI技术和IoT技术的融合技术形式,通过物联网产生、收集海量的数据存储于云端、边缘端,再通过大数据分析,以及更高形式的人工智能,从而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AIIoT成为了智慧社区落地中的主流技术形式。
5G+AIOT趋势下,智慧社区的发展策略首要的策略是:如何赋能?5G的建设密度比4G更大,AI从视频监控到人脸门禁到停车管理,这是从源头上来赋能,通常来讲,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因此,对传统社区进行智慧化改造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正大力倡导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智慧社区显然不容忽视。从总体来看,智慧社区涉及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安防等多个领域,主要包含智能家居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智能管理系统等这几大层面。借助物联网将相关设备连接起来,可有效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等活动开展的相关环境,并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给社区居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同时,采用物联网技术后,整个社区的安防水平也达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让5G+AIIoT成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技术赋能载体
谈到智慧社区的技术载体,随着楼宇对讲系统、电子巡更系统、门禁系统、家庭防盗报警系统等多项内容;物业管理系统包括远程抄表计费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IC卡管理系统、消防系统、电子公告系统等社区安防解决方案的不断推陈出新,这些应用都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属性,并逐渐成为了各类应用在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技术路线。下面我们从智慧社区建设中的几个常见安防应用来看物联网作为智慧社区建设的主要技术赋能的载体是如何体现的:就当前的社区安防领域来看,视频监控依旧是AI+安防的主战场,占据了将近90%的市值。且在平安中国,雪亮工程等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城市立体防控监控体系已经逐渐成型,城市安防数据呈现出以几何倍数增长的态势。而城市级安防大数据不仅面临海量级别数据的采集传输以及存储压力,其在分析、反馈环节的实时性和准确率也受到了不少影响。光靠传统安防架构和手段,视频监控在安防行业的作用仅仅只能停留在监控和留证,并非预防。也就是说,当前海量的城市安防数据还是以单一的形式存在,缺乏多维数据碰撞的城市立体防控监控系统并未走出数据孤岛的问题,进而无法解决实现安防AI化。 但在物联网的助力下,安防产业不仅解决了分析、反馈两大环节问题,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对数据进行海量异构化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再加上边缘计算的助力,得以实现前端摄像头对视频数据的结构化处理。还基于机器视觉,赋予前端摄像头更敏捷的观察能力,例如当前业界广泛流行的人脸识别、车牌识别、姿态识别、3D结构光技术等等,都为当前安防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或许从宏观方向来看,正因为物联网的助力,安防行业才得以智能化,甚至让安防智能化真正做到“普及众生安全”。而在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赋能过程中,人脸识别应该是当前安防行业的核心场景应用。不管是前端智能摄像头,还是家庭的第一道智能门锁,人脸识别已成为智能安防不可或缺的部分。人物识别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防行业的一种更高级别的应用,这种技术被广泛嵌入至城市部署的摄像头之中,对成千上万的人脸进行采集,并对人脸进行识别匹配,找出可疑人员及犯罪嫌疑人,在平安城市、雪亮工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应用中较为广泛。在城市安防的部署之中,嵌入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智能摄像机,在拍下可疑画像的同时,就能通过计算机网络将面像特征数据传送到计算机中心数据库,系统即可自动与面像数据库中的逃犯面像比较,迅速准确地做出身份判断,将人脸识别“用”的价值凸显到极致。由佳都科技建设的广州市智感小区累计抓逃13人次就得益于此。还有部署在城市建筑的人脸匝机、智能门禁、智能门锁等人脸识别衍生产品,都已渗透到所有需要进行身份认证和识别的场所,在智慧校园、楼宇对讲、智慧社区、智慧金融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当前的智慧社区建设之中,人脸识别技术已成为门禁管理、访客系统、视频安防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标配,能够解决社区居民身份确认、社区居民快速出行、可疑人员身份确认、异常人群活动等多重难题,保障社区人群的生命、财产安全。
5G+AIOT趋势下,智慧社区建设的案例解析我们以广州市佳都科技在广州市黄埔区建设的智慧社区为例来解析。2017年以来,按照广东省公安厅、广州市公安局推进智慧新警务建设的部署要求,黄埔公安积极探索新型的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在黄埔区大沙街加庄村实施推进智感安防小区建设,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切实提升社区管理、防控、服务水平。加庄村社区,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科丰路以东,面积1.6平方公里,与被誉为“华南硅谷”的广州科学城紧邻。加庄村是典型的城中村,居民近1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强,管理难度较大。在推进智感安防小区建设工作中,黄埔公安遵循“科技围合、智能感知、数据环绕、智慧应用”的原则,通过对加庄村出入口进行人车分流改造,形成了有效的围合管理;在出入口、重点区域及出租屋安装人脸抓拍机、车辆智能道闸、Wi-Fi热点、电子围栏、智能门禁、多媒体报警柱、行为分析摄像机、声光报警球机等感知设备,实现对人、车等基础信息的实时采集,确保信息的鲜活性、实用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入,城市人口状况呈现基数大、流动性高、居住位置分散、管控难度高的特点,由此衍生的各类治安、刑事案件以及其他社会问题也出现逐年上升趋势。典型问题是:1、实有人口管理,主靠“洗楼式”上门登记,效率较低。目前,公安民警对社区人口的核查,主要采取“洗楼式”上门登记,民警逐栋逐户,依次登记核查,由于现实警力不足,辅警/协警等素质参差不齐等现实原因,经常出现漏登记和错误登记的情况,同时由于社区人口复杂、流动性大等特点,社区人口变化极快,经常出现核查完,相关数据就已经失效的情况,社区实有人口管理低效且失真情况突出,社区实有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状况非常突出。2、对重点人员管控依赖社区民警走访,信息来源单一、数据鲜活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由于社区的人口众多,人口复杂,对重点人员的管理尤为重要。现实中,社区对重点人员主要数据来源为社区民警的走访调查,往往存在数据来源单一,数据鲜活度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经常出现在走访空窗期,重点人员漏管脱管导致发生异常事件的情况,造成社会影响,对公安机关人员和事件管控造成压力。3、异常事件难以主动发现,社区治安、安全隐患大。伴随着大量的流动人口聚集,使得社区人口构成变得复杂,目前,传统的社区事件管控公安机关多数以被动接处警方式进行,异常事件不能快速及时发现,存在较大的滞后性,造成的灾害损失往往不能挽回,社区的治安和安全隐患巨大,社区的案件和安全事件数目居高不下。业务解析来看,1、基于人口精准管理的需求,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改变以往依靠人工摸排走访的老旧形式,减少警力,实现人口管理工作由盲目采集为精准采集转变,及时掌握辖区内真实人员底数。通过人像信息比对等智能化手段,发现居住社区的实有人口,提升公安“一标三实”(即标准地址、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基础信息采集质量,实现基础信息全采集。2、基于重点人群防控的需求,公安机关在加强对涉毒人员、前科人员、敏感人群、卖淫嫖娼、赌博案底等重点人员的强化打防管控措施上面临监管范围大、人员流动性强、身份核实不配合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虚拟身份等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预警,实时掌控其中的涉稳、涉恐、涉案等重点人员的动态,结合实地排查、巡检情况,对有违法犯罪苗头的做到实时发现、及时布控、快速打击。3、基于隐形异常事件的挖掘需求,公安机关除在了解重点人员的实时状态外,同步对管控的重点人员有没有其他的异常行为进行监测,如前科人员夜间频繁出入社区、多名涉稳重点人员在敏感区域同时出现、多名涉毒重点人员出入在同一栋楼(是否聚众吸毒?)等影响社区治安、安全的异常隐形问题。针对社区的治安管理,重点是在人的管理,需通过技术手段对辖区内实有人员数据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实时关注、核查社区陌生人群,做到对社区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同时建立对各类异常事件的感知与预警能力,及时消除治安隐患。开放式智慧社区防控解决方案围绕“科技围合、智能感知、数据环绕、全景透视、模型分析、情报滴管”防控思路,基于防控场景特点构建智能感知分层防控圈,汇聚人脸抓拍、车辆抓拍、视频结构化、视频门禁、WIFI、电子围栏、 一标三实等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立多维信息关联“一人一档”,紧贴“人口管理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异常行为事件难以实时预警”等治安防控的核心问题快速生成大数据分析模型,通过大数据及模型分析,实现有针对性的人口分层分类精细化管理,各类重点人员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影响社区治安的异常情况。搭建社区数字“三道防线”,实现社区的“科技围合”,对社区出入口实施人、车分流改造,提升社区人员、车辆出行的规范性、安全性。在社区出入口、开放性区域、内部主要道路交叉口、单元楼建设智能感知设备,树立区域数字化城墙,构建社区数字三道防线,实现社区的“科技围合”。在科技围合的基础上,实现社区数据汇聚融合,并进一步融合“一标三实”基础数据,为大数据应用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构建已知身份未知身份“一人一档”,动态分析社区人口。利用前端接入设备接入的视频、人脸、车辆、WIFI、门禁、电围等动态数据,结合一标三实中人,车,房屋,设备基础信息静态数据,构建一人一档,动态分析社区人口结构,重新定义实有人口为登记在册人口、未登记陌生人。对社区出没的陌生人员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分类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疑似实有人口”、“疑似从业人员”、“疑似异常人员”、“疑似路人”等大数据分析模型,对社区陌生人员进行分析,对于“疑似实有人口”,属于关注类,需推送给网格员上门登记核实;对于“疑似从业人员”,属于关注类,模块自动记录并建立档案;对于“疑似异常人员”(夜间特定时段频繁出现),属于列管类,推送给社区民警进行关注。实现有针对性的人口分层分类精细化管理;实现社区实有人口的动态掌握,解决传统的人口核查方式费时费力、不精准、不及时的问题。构建多维感知大数据分析,关联辖区重点人员数据库,实现各类重点人员的状态实时监测。利用前端接入设备采集的人脸、车辆、WIFI、门禁、电围等,自动关联重点人员身份数据、一标三实数据、虚拟身份等,形成社区重点人员“一人一档”。通过分类建模及人脸聚类,实时掌握重点人员行动轨迹,行为特征,对失控人员及时进行报送预警。构建多种重点人员异常行为模型,实现对重点人员异常事件监测预警,对于重点人员,在一人一档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维数据分析其车辆、同行人等关联信息,建立各类异常行为分析模型,实现对社区治安、安全隐患的异常事件的主动研判,如前科人员夜间频繁出入社区、多名涉稳重点人员在敏感区域同时出现(是否闹事?)、多名涉毒重点人员出入在同一栋楼(是否聚众吸毒?)、涉稳重点人员多日无抓拍记录(是否脱管?)、涉稳重点人员有不明身份的同行人(是否新增关系人?)、重点人员门禁通行“人卡不一致”(是否漏管?)通过各种建模分析,及时发现影响社区治安的异常情况并预警。建设以来,在智感安防小区建成后,加庄村治安防控取得显著的成效,警情明显下降了,2017年110警情同比下降34%,2018年1至8月同比再下降了17.5%。建设效果来看,实有人口管理模式由“被动洗楼”向“主动精准核查转变,接入汇聚社区区域内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和系统数据,建立社区感知数据库,对海量数据的精准分析,对社区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建立社区一人一档,实现社区人口结构的精细化管理。线上线下结合,实现重点人员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由“人盯人” 向“系统智能盯防”转变,重点人员难以发觉向重点人员智能主动识别的转变。减负增效,提高基层民警的工作效能,实时掌握辖内重点人员最新动态,降低民警工作负担,改变依赖社区民警走访重点人员而形成的信息来源单一、数据鲜活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的现状。敌动我知,降低各类案件发案率,通过建立重点人员专题库,实现对重点人员精细化分类管理,实现底清情明,对重点人员异常行为进行挖掘预测,防范与未然,有效减少治安隐患案件发生。
5G+AIOT趋势下,智慧社区的发展的前景与趋势5G就是为物联网而生的,5G更能为AI的边缘计算算力提供大数据、高带宽、低延时的网络通信传输方案,落地到物联网上能够为智慧社区提供强大赋能。我们知道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大家所熟悉的芯片、传感器、无线模组构成;网络层由通信网络构成,平台层包括应用开发平台、连接管理平台、设备管理平台以及系统软件开发组成,贯穿硬件与软件,最终的应用层则包含系统集成应用服务和智能终端,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智能门锁、门禁等智能硬件产品与软件。物联网借助感知层成千上万个前端传感器,能将家庭中的智能家居系统、社区的物联系统和服务整合在一起,使社区管理者、用户和各种智能系统形成的信息交互,以更加快捷地管理给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智慧化”生活体验,才得以保证智慧社区各个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社区瞬间就像有了“智慧”,能方便快捷地完成很多原本繁杂的事务,把人从社区管理中解放出来,也使得整个社区管理高效运转起来。就如文章开头所言,哪里的消防通道上有违规停车、哪家的独居老人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哪条马路上的窨井盖被异常打开……等都可以实现第一时间报警告知,及时进行现场维护。另外在智慧社区中其他系统如楼宇对讲系统、智慧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停车场管理、人行道闸系统、电梯联动、智慧安防、公共广播、智能门锁的子系统当中也分布着大量传感器,由它们充当感知环境的“触手”,收集各种环境数据上传到云端,并且同步分析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当然,除了前端的感知层外,还需要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大数据运营平台进行集中管理。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各种数据的汇合,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挖掘,找出有用的信息,进而向终端用户进行内容推荐。并通过平台显示系统配置d窗/语音/短信/日志等多种信息,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实时处理、跟进警报状态;甚至在上传地图中也设置有门牌号,并与用户进行绑定,在险情发生时,告警界面地图模块会有精确的险情发生位置信息提示,工作人员可以具体精确到小区楼号与门牌号,第一时间直达发生险情的用户家中,排除险情。除此之外,为了丰富物联网平台功能,还具备车辆管理、路灯管理、物联网平台社区O2O等等附加增值功能。物业企业利用其自身的用户资源,结合平台提供的各类服务与用户保持粘性,例如适时地推出如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的宣传和营销,提供产品的前期了解、安装使用和后期维护,打造服务+产品的新盈利模式,既为业主提供安全、便捷的生活体验,也满足了物业管理需求。可以预见的是:各类视频监控前端设备随着物联网的赋能,将实现物联设备高清化、智能化。安防业务系统应遵循“看的清、看的全、看的懂、看为用”的实战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规模化部署智能化、立体化的高清采集前端。随着编码技术的提升,目前720P、1080P码流带宽都在大规模应用范围之内,4K高清也逐步应用于特定的一些场景。要做到智能化、立体化,就必须要求场景足够细化,产品类型足够丰富,选型部署足够匹配。另一方面,安防行业的视频监控具有点位多、信息量大、传输成本高、后端大规模分析成本高、分析时效延迟等特点,如果单个前端设备具备智能化能力,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整个系统的响应效率,还可以缩减后端平台的建设成本。建设过程中,在关注云计算,强调计算集中、数据集中处理机制的同时,在技术上也应该关注计算资源和数据处理的边缘化,关注边缘节点互动和通信的特性,目的是充分应用边缘节点的计算能力,有效减轻对网络的要求和投资,满足边缘节点的实时应用和区域应用的需求。通过计算和数据的边缘化,降低了整个系统对数据中心的依赖。应用人像识别、车辆识别、行为识别等前端分析行为,使视频图片的深度精细化分析逐步前置,我们将“雾计算”与“云计算”相结合,更好的提升了全网效能。物联网加快智慧社区数据深度挖掘,为探知数据加载智慧大脑。以视频图像为核心内容的智能前端设备,实现了数据多元化、探知立体化。但是,仅仅采集、记录信息是不够的,不能满足各业务实战对数据有效性的要求。数据的有效性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按照数学统计的说法,有效信息可能只分布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即所谓信息的密度,往往越高密度的信息价值越大;另一方面是深层次挖掘庞大的海量数据,关联得出高价值的有效信息。将这些视图大数据快速有效转变为各种业务实战所需的价值信息,需要为智能的前端探知设备加载智慧大脑。 从“密而不漏”到“万里挑一”,前者保证目标和线索被记录,后者实现目标和线索主动显露。经过智能感知之后,智慧大脑实现了海量数据价值的智能挖掘和海量价值数据的智慧流通,并因此让有价值的信息的实战应用成为可能。物联网助力精耕视频云,实现实战应用数据化。依托专有业务信息网新建人脸大数据防控、车辆大数据防控、视频大数据治安巡控、视频大数据情报追踪、视频大数据指挥调度、视频大数据侦查实战等视频大数据应用建设,实现视频云调用、图像云智能、涉车云分析、人像云比对、综合云研判、策略云评估等应用。与上级平台的情报、指挥决策、综合防控、网安共享、执法办案、业务监督、移动应用、网上服务等应用云对接,实现更广泛的大数据整合应用和跨业务部门的深度视频大数据应用,实现省内应用关联,跨地市的视频大数据防控、视频情报分析、专项行动指挥等,从而达到提升预警防范能力、治安防控能力、指挥救援能力的目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智慧社区建设将会成为趋势。物联网国家的重视为智慧社区的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困扰智慧社区的标准问题近日迎来了转机,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主任、全国智标委副主任马虹透露,住建部正着手编制绿色智慧社区标准体系,其中就包括智慧社区的评价标准,亦涉及到物联网部分终端的标准。马虹在发言中强调,智慧城市不是搞一个信息化系统,而是让所有系统之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让数据能够承载更多的应用价值,“高效绿色”和“互联互通”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着重考量。因此,在相关标准制订中,会着重解决接口不统一问题。另外,全国智标委关于绿色智慧社区建设的标准也已发布,包括智慧社区建设的检测验收、物业管理、智能门锁安全、家庭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全国智标委对智慧社区的创建工作给予了包含财政补贴在内的重点支持。
结语总体来看,5G+AIoT成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里程碑式的标志。站在政府管理者角度来看,一直以来,很多一线、超一线城市人口流动大,房屋租赁较多,如何保障信息畅通、管理有序值得思考。社区AI化能将相关数据打通,加快电子政务的横向延伸,充分保障流动人口安全的同时,使得相关政策信息上传下达,提升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提升执政形象。而从民众的角度出发,社区AI化能够改变自身在社区内的任何行为方式,包括生活、学习、娱乐等等。届时,整个社区就像一整张相连的网络,通过技术赋能,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智慧化、人性化、便捷化,提升自身生活的舒适度、安全度及幸福感。
2019年在安防行业得市场侧流行这样一句话:“得社区者得天下”。在即将到来的“万物互联”的IOT时代,社区作为汇聚科技社会人、房、车三大未来物联网时代最核心的要素,其价值将不言而喻。不同于此前的智慧社区建设,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社区的更多潜在价值将被挖掘出来。社区是线下的最后一公里,是投身大规模互联网化中的关键一环,也是布局线下行业与物联网必不可少的行动。随着包括阿里、万科等行业巨头的进驻,社区平台化产品的出现将变得简单。届时,无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安防巨头还是物业大佬,都不会放过这个万亿级市场。2020年的智慧社区随着5G的建设覆盖逐步完善,新建在建续建的智慧社区无一不将5G,AI,IoT作为智能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撑,面对这样的万亿级市场,大家拭目以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