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复杂度
概念定义符号表示常见种类示例解析
**常数** *O*(1) :**线性** *O*(*N*):**平方** *O*(*N* ^2^):**指数** *O*(2^N^):**阶乘** *O*(*N* !):**对数** *O*(log*N*):**线性对数** *O*(*N* log *N*):
时间复杂度 概念定义根据定义,时间复杂度指输入数据大小为 N 时,算法运行所需花费的时间。需要注意:
- 统计的是算法的「计算 *** 作数量」,而不是「运行的绝对时间」。计算 *** 作数量和运行绝对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并不相等。算法运行时间受到「编程语言 、计算机处理器速度、运行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同样的算法使用 Python 或 C++ 实现、使用 CPU 或 GPU 、使用本地 IDE 或力扣平台提交,运行时间都不同。体现的是计算 *** 作随数据大小 N 变化时的变化情况。假设算法运行总共需要「 1 次 *** 作」、「 100 次 *** 作」,此两情况的时间复杂度都为常数级 O(1) ;需要「 N 次 *** 作」、「 100N 次 *** 作」的时间复杂度都为 O(N)。
根据输入数据的特点,时间复杂度具有「最差」、「平均」、「最佳」三种情况,分别使用 O, Θ, Ω 三种符号表示。以下借助一个查找算法的示例题目帮助理解。
题目: 输入长度为 N 的整数数组 nums ,判断此数组中是否有数字7,若有则返回 true ,否则返回 false。
解题算法: 线性查找,即遍历整个数组,遇到 7 则返回 true 。
Python代码:
def find_seven(nums): for num in nums: if num == 7: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最佳情况 Ω(1) : nums = [7, a, b, c, …] ,即当数组首个数字为 7 时,无论 nums 有多少元素,线性查找的循环次数都为 1 次;最差情况 O(N) : nums = [a, b, c, …] 且 nums 中所有数字都不为 7 ,此时线性查找会遍历整个数组,循环 N 次;平均情况 Θ : 需要考虑输入数据的分布情况,计算所有数据情况下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例如本题目,需要考虑数组长度、数组元素的取值范围等;
常见种类大 O 是最常使用的时间复杂度评价渐进符号,下文示例与本 LeetBook 题目解析皆使用 O 。
根据从小到大排列,常见的算法时间复杂度主要有:
O(1) < O(log N) < O(N) < O(N log N) < O(N 2) < O(2N) < O(N !)
对于以下所有示例,设输入数据大小为 N ,计算 *** 作数量为 count 。图中每个「蓝色方块」代表一个单元计算 *** 作。
常数 O(1) :运行次数与 N 大小呈常数关系,即不随输入数据大小 N 的变化而变化。
def algorithm(N): a = 1 b = 2 x = a * b + N return 1
对于以下代码,无论 a 取多大,都与输入数据大小 N 无关,因此时间复杂度仍为 O(1) 。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a = 10000 for i in range(a): count += 1 return count线性 O(N):
循环运行次数与N大小呈线性关系,时间复杂度为O(N)。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for i in range(N): count += 1 return count
对于以下代码,虽然是两层循环,但第二层与N大小无关,因此整体仍与N呈线性关系。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a = 10000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a): count += 1 return count平方 O(N 2):
两层循环相互独立,都与N呈线性关系,因此总体与N呈平方关系,时间复杂度为O(N 2)。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for i in range(N): for j in range(N): count += 1 return count
以冒泡排序为例,其包含两层独立循环:
- 第一层复杂度为O (N);第二层平均循环次数为N/2,复杂度为O(N ),推导过程如下:
O(N/2) = O(1/2)O(N) = O(1)O(N) = O(N)
因此,冒泡排序的总体时间复杂度为O(N 2),代码如下所示:
def bubble_sort(nums): N = len(nums) for i in range(N - 1): for j in range(N - 1 - i): if nums[j] > nums[j + 1]; nums[j], nums[j + 1] = nums[j + 1], nums[j] return nums指数 O(2N):
生物学科中的“细胞分裂”即是指数级增长。初始状态为1个细胞,分裂一轮后为2个,分裂两轮后为4个,……,分裂N轮后有2N个细胞。
算法中,指数阶常出现与递归,算法原理图与代码如下所示:
def algorithm(N) if N <= 0: return 1 count_1 = algorithm(N - 1) count_2 = algorithm(N - 1) return count_1 + count_2阶乘 O(N !):
阶乘阶对应数学上常见的“全排列”。即给定N个互不重复的元素,求其所有可能的排列方案,则方案数量为:
N×(N−1)×(N−2)×⋯×2×1=N !
如下图与代码所示,阶乘常使用递归实现,算法原理:第一层分裂出N个,第二层分裂出N-1个,……,直至到第N层时终止并回溯。
def algorithm(N): if N <= 0: return 1 count = 0 for _ in range(N): count += algorithm(N - 1) return count对数 O(logN):
对数阶与指数阶相反,指数阶为“每轮分裂出两倍的情况”,而对数阶是“每轮排除一半的情况”。对数阶常出现于二分法、分治等算法中, 体现着“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多”的算法思想。
设循环次数为m,则输入数据大小N与2m呈线性关系,两边同时取log2对数,则得到循环次数m与log2N呈线性关系,即时间复杂度为O(logN)。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i = N while i > 1: i = i / 2 count += 1 return count
如以下代码所示,对于不同 a 的取值,循环次数 m 与 loga N 呈线性关系 ,时间复杂度为 O(loga N)。而无论底数 a 取值,时间复杂度都可记作 O(logN) ,根据对数换底公式的推导如下:
O(loga N) = O(log2 N)/O(log2 a) = O(log N)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i = N a = 3 while i > 1: i = i / a count += 1 return count
如下图所示,为二分查找的时间复杂度示意图,每次二分将搜索区间缩小一半。
两层循环相互独立,第一层和第二层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O(log N) 和 O(N) ,则总体时间复杂度为 O(N logN) ;
def algorithm(N): count = 0 i = N while i > 1: i = i / 2 for j in range(N): count += 1 return count
线性对数阶常出现于排序算法,例如「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堆排序」等,其时间复杂度原理如下图所示。
本文转自:https://leetcode-cn.com/leetbook/read/illustration-of-algorithm/r81qpe/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