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紫光芯云人才计划:以1+3+N创新模式,全面赋能人才培养升级

【观察】紫光芯云人才计划:以1+3+N创新模式,全面赋能人才培养升级,第1张

【观察】紫光芯云人才计划:以1+3+N创新模式,全面赋能人才培养升级

众所周知,“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单独成篇,提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除了锚定“数字中国”的航向之外,规划中还特别强调了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产业人才基石。”

背后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既需要更多创新的技术,同时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对数字化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可以说,中国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产业的新一轮跃迁,培养更多的数字化人才已是“大势所趋”,更是“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之下,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领导者,新华三集团一直以来就将“产教融合”视为教育报国、产业报国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去年年初,新华三重磅发布“紫光芯云人才计划”,并以“一个紫光芯云人才计划”、 “三种校企协同中心”和“N个产业项目资源”的“1+3+N”创新模式和最佳实践实现了深度的产教融合,开启了新时代数字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新华三认为,以多元协同、共建共享、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相信将为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数字化人才,也能为中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添力赋能。

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迫在眉急

“十三五”期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而近期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更统筹规划了未来五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出了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等阶段性目标。

可以预期的是,数字经济产业的井喷式增长将是我国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同时通过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也是百行百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机遇。

但也要看到,面对数字经济这样全新的、快速发展的产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已不能满足产业的需求,也正因此我国“自上而下”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做观察:

一是,从政策驱动看,国家近年来已先后出台很多积极鼓励产教融合的政策,希望高校和企业、行业之间能够更效地进行产教融合,走出产教融合的数字化人才培养之路。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从培养方式看,随着各地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兴起,过往人才培养面临产教脱节等问题愈发凸显。特别是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还处于传统阶段,日常学习内容几乎和社会需求脱钩,以至于很多应届生往往需要一两年时间的企业内训,才可以胜任企业的岗位,这样的机制已然成为一种惯例,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企业的人力成本,延缓了人才培养的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打造校企双主体、共命运的模式,才能让中国的科技产业源源不断地获得高质量的人才。

三是,从人才需求看,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很庞大,中国信通院曾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测算过一组数据:预计全国数字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将从2018年的1.9亿人增至2025年的3.79亿人。

在集成电路行业,作为当下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也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预计到2023年前后,集成电路全行业人才需求也将达到76.65万人左右。

不难看出,迈进“十四五”,解决数字化人才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这也正是紫光芯云人才计划“应运而生”的大背景,在这背后不仅是新华三一直以来所肩负的培育电子信息及数字产业优秀人才,构筑产业发展坚实底座的使命所在,同样也是新华三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未来希望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与创新,让今后高校所培养的数字化人才,能够和产业的需求更加“对口”,从而能够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强根筑基。

全方位赋能人才培养升级

基于此,新华三以“紫光芯云人才计划”为依托,创新的提出了“1+3+N”模式推进产教融合,通过全链条赋能的方式赋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升级,具体来看:

首先,“1”是指“一个紫光芯云人才计划”,通过产业+学院的合作方式,促进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全面融合。同时,它以集成电路、数字化和特色化人才培养为“落脚点”,以技能等级证书、行业认证和技能大赛为依托,协同产业链、生态链、教育链和人才链,以全链条赋能的方式推动人才向产业聚集,助力中国数字化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其次,“3”是指“三种校企协同中心”合作方式,包括“芯云人才培养中心”,主要是以满足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为目标搭建人才培养体系,以提高教师能力为目标建设企业教师流动工作站,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为目标开启芯云菁英计划,由此构建出人才的流动闭环,形成院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人才培养链、供给链,源源不断地输出数字人才,支持数字产业发展。

新华三还与院校成立“实验和科研创新中心”,通过升级实训实验室,提供教学环境,开展浸润式实景教学,其目标是希望“实验和科研创新中心”,能够实现院校知识的溢出,这样就可以直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更多内容可参考:《解读智能网络联合实验室:以产学研融合之力,激发未来网络创新活力》)

在此基础上,新华三不但“授人以渔更授人以鱼”,通过与学院进一步成立“工程创新中心”,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新华三当地项目建设中去,中心能够提供包括“建模渲染、数据治理、基础ICT架构搭建”等工作,由此不仅能够借助实际的项目培养师生的能力,也能进一步让学生入学到毕业到就业,都能被清晰地勾画出一条成长轨迹。

最后,“N”是指“N个产业项目资源”,在这方面新华三希望通过和院校的深入合作,在能够结合学院的专业学科特点提供理论知识、教学课程和资源的同时,也能为师生带去更多的项目交付和应用开发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创收,也能通过这样的全新合作方式让更多的院校跟产业有更多的深度融合,成为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紫光芯云人才计划”已在全国与西南大学、广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及职业院校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合作,共建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专业。

其中,在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与该学院共建的“成都工职·芯云产业学院”于去年9月迎来了第一批584名新生,这批学生完全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经历新华三任务式实践,毕业后就职于新华三集团产业体系,补充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由此可见,面向新时代的新需求,新华三通过“1+3+N”的合作模式推动产教的深度融合,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合作方式,不但加快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能让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和行业的需求和变化。更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新华三还在校企合作方式、成果转化、工程实践等方面大胆创新,可以说全方位赋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升级。

产教融合最佳实践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和院校展开深度的产教融合之外,新华三还积极协同产业链、教育链、生态链和人才链,其着力点不仅仅是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化需求的师生数量,同时也希望建立起合理的人才培养系统,既能覆盖“塔尖”的人才,也能兼顾“塔基”的人才,由此更好地发挥出新华三的价值,进而敏捷地应对时代变化和产业升级。

基于“从芯到云”内生的产业链条,新华三也积极联合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以及聚合全国各地超过1万家合作伙伴的力量,打造一个更为丰富的产业链生态,由此更好地帮助院校在专业转型升级建设上加速进程,将丰富的课程体系、实践经验、项目场景等资源和带给院校,让更多的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少走弯路,培养无缝对接产业的人才。

与此同时,在“紫光芯云人才计划”的发展过程中,新华三也始终保持着“开放”合作的心态,因为新华三深信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以及生态合作的新思维和新模式,因此新华三既需要抓住院校的手,也需要抓住政府、产业、科研院所、教育合作伙伴的手,通过全面的联合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从而加速推动中国数字化产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新华三还通过有序的人才梯队式培养方式,为整个产业、新华三自身和当地合作伙伴提供用人需求。其中,基于“芯云菁英计划”,新华三从2019年开始,已累计向四川产业输送了超过300多名学生;此外,新华三还提出了面向原厂工程师的计划,该计划能够给更多的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提供加入新华三的机会,由此实现一个更加理想和优质的就业选择。总而言之,通过积极协同产业链、教育链、生态链和人才链,新华三真正全方位打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链条。

客观地说,新华三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最佳实践,无论是对整个产业,还是对学校、学生,以及打造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新价值:

第一,是在人才培养环节和产业用人需求之间实现了更加紧密结合。对于院校教师,新华三不仅提供培训的机会,也会让他们参与到工程和项目的交付工作之中,同时也提供技能认证等多种方式,由此培养出了更多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教师队伍,这样老师就可以将产业的一线实践经验带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早的借助到产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对于院校的学生,新华三也通过“躬身参与”的方式,通过派驻企业工程师进行集中式授课和带领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项目中,提升学生的工程交付能力,可以说创新了整个数字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第二,是进一步提升和强化了合作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具体的实践中,新华三会通过“项目制”课程体系,将自身真实交付过的项目分解成模块化的素材,这种深度的项目制教学实践,通过阶段性考核及注重项目完成质量验收的方式,强化了学生的“实 *** ”技能,同时新华三也会帮助学生完成相关的认证,由此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竞争力,让更多学院的学生今后也能够有更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第三,是通过与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实现整个产业发展的良性的循环。一方面是通过丰富的项目实践沉淀和提升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由此助力区域数字化产业人才供给,服务好区域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推动更多高校实现新技术和新成果的产生,为推动前沿技术发展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总的来看,新华三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最佳实践,可以说真正打破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实践之间藩篱,而面向未来,新华三也会将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推向更多院校,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为“数字中国”的发展构筑坚实有力的人才底座。

申耀的科技观察,由科技与汽车跨界自媒体人申斯基创办,18年企业级科技媒体工作经验,长期专注企业数字化、产业智能化、ICT基础设施、汽车科技内容的观察和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161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12-17
下一篇 2022-12-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