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是什么意思

三公是什么意思,第1张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注意事项:

到了西汉后期,三公分别改名为司徒、司空、司马。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力很大,所以在东汉初期,开国皇帝刘秀限制三公的权力,大权独揽,三公的实际地位开始下降。

丞相在各个时期的地位都不低,权力都不小。丞相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助理万机。西汉初期,丞相具有选用官吏之权,有d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有主管郡国上计和考课之权,有总领百官朝议和奏事之权,有封驳皇帝诏令和谏诤之权。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1、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2、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3、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4、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5、明清时期,三公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扩展资料:

另外,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三公说的都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在想李斯创建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

其中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日理万机。丞相具有选拔官吏、d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同时还拥有主管郡国上计考课、总领百官朝议奏事和封驳皇帝诏令的权力。凡是各方面的大事,往往都是由皇帝委托丞相召集百官集议,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

太尉是超总仅次于陈翔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奉万石。官吏主要分为长史和主薄。

御史大夫的职位是副丞相的职权,是作为丞相的助手。只要职责是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处于三公中的最低地位。

按儒家古制,太师、太傅、太保均为国君之师,合称“三公”。如周成王的“三公”——太公、周公和召公,均为卓著盛名的贤臣。根据贾谊《新书·保傅》篇的解释,“保”负责身份保育,“傅”负责道德培养,“师”负责知识和经验的传授教诲。三者协力配合,为君主和太子自幼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避免失误和过错。汉代君权大为强化,“三公”之职遂演化成最高的荣誉虚衔,且不轻易授人,经常空缺。皇帝经常聘请某些学者名流入宫给他讲授儒经,如桓荣、桓郁、桓焉祖孙三代,先后分别为东汉前期6个皇帝讲授《尚书》。这些人虽也备受尊重,然而只是尽“侍讲”之职而已,毕竟没有“帝师”的显赫职位,不可能对君权构成制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82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