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宫供奉的是哪位神仙?

天后宫供奉的是哪位神仙?,第1张

在中国的汉族地区,由于没有真正的宗教,或者宗教很不发达,实际是多神、泛神崇拜。加上地域辽阔,地区间差异很大,所以产生了很多地区性的民间信仰,出现了很多地区性的神话。这些神话往往与地方历史有关,可以看成为地方历史的一部分。如发源于福建湄州岛,广泛流传于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崇拜就是如此。妈祖据说是北宋莆田县都巡检林愿的女儿。为救海难落水而死,被天帝封为海神,专门保佑海上平安。也有史料记载她是唐末福建普通渔家之女。宋朝是否有都巡检林愿其人,林愿是否有这样一位女儿,还是只是渔家之女,她是否有最初的事迹,这些都已无从查考,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妈祖这位神只出现在唐末以后的福建,却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说明当时该地是航海最发达的区域,所以才会有专门保佑航海平安的神只。如果没有妈祖,也完全可能制造出另外一位神只来。由于当时出海的都是男子,而在家等候并为他们祝福的则是女性,所以必须制造一位女神,才会对在海上航行的男性产生一种更亲切、更可靠的感觉。这大概是一种世界普遍现象。我曾在智利作家聂鲁达的故居中看到数十个他专门收藏的航海女神,原来都是置于船首的雕塑,说明西方也曾经以女性作为航海的庇护神。而妈祖崇拜地域范围的扩大,正是福建籍移民迁居片各地的证据。如台洲的入门大多数足福建移民的后裔,妈祖崇拜就址随着福建移民扩大到台湾的。另有一部分捆建移民迁入浙江山区,也将妈祖庙建到了他们的新定居地,但因为是山区,保佑航海已经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实际成厂移民公共活动的场所。而上海、天津也因福建栘民的迁人而出现了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由于航海已经不是在那里的福建移民的主要职业,所以天妃宫、太后宫实际上也是福建同乡聚会的地方。

衢州天后宫是妈祖的保护神,天后宫是福建商人为供奉天后娘娘(妈祖)所建,全国各地有很多天后宫,其建筑形式各具特色。该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特别是前厅、后进、偏殿,依旧能看到朱红断白,从砖雕、木刻中可以看出清代建筑风格,为研究民间历史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外墙明间二楼有“天后宫”三个楷书砖雕大字,中轴线依次前厅、天井、中厅、后厅,从后厅西次间经过廊进入偏殿,偏殿坐东朝西。

天后宫

天后宫,俗称中国太庙,青岛市原有三处,一处在沙子口,一处在沧口,一处在现在的太平路上。前二个现已不存在了。天后宫内供奉的女神是“妈祖女神”。天后宫是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是一处集天后文化、海洋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青岛前海风景线上的一处极具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历500多年风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弥足珍贵,堪称青岛口历史变迁的一个生动缩影。现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天后亦称妈祖,据传原姓林、名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农历3月23日,祖籍福建莆田湄洲屿。据说林默自幼聪慧贤良,乐于助人,有预知气象变化、驱邪治病和泅水渡海的本领,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舶,极受远近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被尊为“龙女”、“神姑”。她为专一行善,矢志不嫁,28岁重阳节那天登湄洲峰顶再未返回,人们传说她“羽化”成仙,就在此地立祠祭祀,称“通灵神女”。北宋时期湄洲湾一带海上贸易十分兴旺,航海者终年浮家泛海,随时可遇海难。传说当时有一名叫三宝的出国贸易商人,在启航前曾到神女祠拜祷许愿,三年海上往来,化险为夷,且获巨利而归,于是捐重金重修庙宇。据记载,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遇飓风,船只将覆,舟人急忙祈天求庇,空中忽现祥光,一朱衣女神飞舞桅端,瞬间风平浪静,转危为安。路允迪惊讶万分,询问部下是何神灵相救?船上一位福建莆田藉保义郎李振告知是湄洲神女搭救。路允迪深信不疑,还朝奏报朝廷,宋徽宗即下诏赐湄洲神女祠以“顺济”庙号。后经莆田藉丞相陈俊卿及地方土绅大力提倡,航海者广加传扬,又经历代朝廷褒嘉,自宋至清几百年间,先后36次叠奖褒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字,爵位由“夫人”而“妃”,而“天妃”,而“天后”,而“天上圣母”,直至无以复加。朝廷的累累封赐,民众的代代敬仰,最终树立了天后作为海神至高无上的地位,使这一信仰逐渐超越福建传播全国,并随华人漂洋过海而走向东南亚及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海上女神”。

青岛的天后信仰,是由于青岛口与闽粤苏鲁海上贸易日益发展,从福建传播而来的。天后宫初建时称“天妃宫”,由胡家庄“胡善士”捐施土地,建成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龙王殿、督财府。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宫内主持宿义明募集捐款进行初次维修,并扩建后院两厢,使天后宫后进院落初具规模。至今保留着的天后殿外廊和牌楼门所用的四根八棱石柱,尤能代表明代建筑风格。院内两棵银杏树亦为明代所植。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后地方长官春秋致祭天后,对青岛天后宫再次进行维修,并在前院中部增建戏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山东建立东海关,同治四年青岛建立分关,六月开始又一次重修天后宫,并重建戏楼。现存同治四年《募建戏楼碑记》记述了当时重建戏楼的情景:“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天后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天后宫楼重建后,成了青岛口群众的一处文娱场所。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再次重修,现保存有修庙碑记:“盖闻天后以孝成神,以慈爱民,仁护海国,泽洽波臣,而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者,尤赖其鸿波不扬,惊涛顿息,故无不念以酬圣德焉。墨邑青岛口旧有天后行宫以妥神灵,不过粗具规模,未足以壮观耳……宏舸连舳,巨舰接舻,乃增其旧制,敞之以庭堂,峻之以阶级,节税耀新,金碧腾辉,可谓威镇四海……。今将众商捐资,诸船施助并督理之人勒于石,以垂永远。”从碑记来看,捐款者皆为富商和船主,可以看出这时青岛口已是“旅客商人云集于此”,较为繁荣的海港了。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天后宫又曾重修,又购置香火地二十亩,规模越来越大,今太平路小学一带均属庙产范围。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将天后宫一带划为欧人区。周围村庄尽被拆除。当要拆毁天后宫时,激起青岛商民无比义愤,群起反抗。德国提督慑于中国人民的威力,于是决定将天后宫从欧人区迁往中国人居住的鲍岛区,并在馆陶路一带拨给地皮准备搬迁。可是未及迁徙,德日易帜,日本占领青岛后,再未提及天后宫迁徙一事。1939年,青岛商民集资对天后宫再次进行扩建,将戏楼钟鼓楼由前院中部向前延伸迁至现址,并在西院增建了殡仪馆。至此,天后宫经过七次重修已形成相当规模,共有殿宇十六栋,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成为青岛市区唯一一处保持了明清风格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新中国建立后,青岛天后宫交文博单位管理使用,多次在其中筹办文物展览。1982年,青岛市政府公布,将天后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青岛市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通过一号议案,决定《尽快修复并合理利用天后宫》。修复工作自1997年2月26日动工,主体工程当年年底竣工。天后宫共有庙宇 16栋,建筑面积 1100多平方米,仍保持清代雍正时的建筑面貌。现在天后宫的宫门,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进入宫内,左右两边为厢房,由通道向前,迎面便是正殿。院内有同治十三年立的修高碑一块,还有银杏两株,枝叶扶疏,春夏之际,绿荫满院,清静宜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832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