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是战争中得出的真理。只要你有能力足以挑战对手,那么一味的防守,只会让自身的士气越来越低,并且防守也是消耗战,而有能力进行反攻,可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让他的进攻效率和频率降低,让自己的防守变得更有余地,甚至足以让敌方无法再对你形成威胁。也就是所谓的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是针对特定情况说的。兵者先为不可胜,然后知胜之不可为也。所以在通常情况下,防守都是优于进攻的。毕竟在战争中,不是两个书生斗嘴,稍有不慎就会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国破家亡亡国灭种任人宰割的例子多到数不过来。但是军事问题显然不是简单的二维直线的加减法。一切军事行为动作都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如果不调查研究敌我双方的武器装备,人员素质,人员数量,经济状况,舆论导向,战斗士气,额外援助,是否得民众支持等诸多问题,那简单的防守,既堡垒阵地主义,讲什么寸土不可失,那防守就变成了一种情怀,而不是一种理性的策略,愿景是好的,结果往往不遂人愿。所以战前要把这些问题一一度长契大比权量力,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战术。战术战略都为政治总目标服务,而不是为情怀服务。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双方军事情况对比大概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我军精悍,敌军羸弱。但在数量上敌军占优势,或调动协调不统一,将领军士各怀鬼胎,或无心恋战。这种情况,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我以冷脆快的方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迎头痛击敌军。不使成围。但不是说进攻是无止境的,往往打击敌军后,我军受能力限制并不能一举消灭敌政权。而大范围内敌强我弱的情况还是客观现实。所以说守尚不足,攻而有余。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这种情况。三国孙权围合肥被张辽李典乐进击败。魏方就是以此而战。近代红军的前几次反围剿,也是这样的战略成功典型。
2.我军精悍,敌军羸弱。数量上我多于敌或者等于敌。此时则应攻敌必救,引敌交战。战则成擒。如敌军侦查不足,可以尝试示人以伪弱或者以小利诱敌。但是这种情况在应对聪明的将领时往往不能生效。曹刽一句齐大国也。就印证了伪败只能忽悠少部分不聪明人。在这里谋攻更多是一种钓术和诈术。同样不是所谓情怀。
3.敌我单位战力相当。但敌军数量有绝对优势,或屡战屡胜士气高涨。此时则应尽量限制敌军战斗阵型的展开,使之有力使不出。我军则利用有利阵型展开防守,亦可以应运动迂回吸引敌人集中,而后引敌进入狭长的地形中再防守(敌人在狭长地形中移动会导致无法集中)。使我军虽然在绝对数量落后,但是在相对数量上有优势。兵法所说:首尾不能相顾是也。如此则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敌如劳师远征,力则不能久支,久而必退,我乘势而进,便有斩获。陆逊火烧夷陵,李世民破刘黑闼,均是如此。
4. 敌我战力相当或相近,但我军数量有相对优势。这种情况即使
进攻和防守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做单独的或者坚持某一方面,就好比人走路,一直单腿走路,那是不行的,进攻中有防守,防守中有进攻,单独的进攻,进攻效率再高也防不住。当对自己有利于进攻时,马上反击,绝不迟疑,用进攻把对方的防线打垮了,自己的防守就成功,因为对方的精力都到防守上去,无力进攻。
扩展资料:
战略上以攻为守,不是发展进攻实力。而是大部分军事资源用于固定防御控制区,仅组建小规模但极为精锐的力量用于机动和进攻。这就是“总体防御至上”。
这些小规模力量,由武德充沛、狂热冒险的人组成,精锐的训练和装备,极端重视单兵战斗力,虽然以一敌十但不足以大规模进攻不停支持其他国家的内部叛乱、革命力量,宣传我方意识形态甚至派人去外国拉山头组织武装。
因此周边政权不稳固,即使不满我方做法而大举进攻,也不必担心,前面说的坚固与顽强的防御足以御敌于门外留下的只有其尸体。他们的举动还会导致后营起火,我们的挑衅+防御可以吸引敌军主力,让其反叛力量减轻压力。
待到其崩溃,进攻力量即可配合当地叛军,将那些地方解放。这里指的是战略上,即宏观来看是扩张的态势但不是迅猛的,而是用挑衅骚扰迫使敌方进攻来啃硬骨头,拖垮他们。至于防御的优势,下面的文章有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