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一、饕餮
饕餮(tāo tiè),别名老饕、狍鸮(páo xiāo),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四大凶兽之一。
据《山海经·北次二经》记载:饕餮其形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贪欲的象征,常用来形容贪食或贪婪的人。
二、龙的儿子
1、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2、次子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心胸狭隘。
3、三子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8、八子负屃 (fù 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饕餮是龙的第五个儿子。但是在《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根据《山海经》记载,饕餮的特征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见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太多了,最后被撑死。饕餮在古时候是流传说它可以把恶病、魔鬼、怪物都吃掉,所以有些古门上会雕刻它的样子以镇压邪魔鬼怪。
饕餮是一种饿兽,凶狠无比。虽然如此,饕餮依然被人们雕刻在宝鼎重器上,周鼎上的纹饰主要由饕餮纹和云纹所组成,云纹环绕其周围。显然,饕餮神兽在天上,从云层里探出头,俯看人间。饕餮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依然深受人们喜爱,继承着一种文化与精神。
饕餮纹的出现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远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出现。
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鹿、像山魈;还有的像鸟、像凤、像人。而在诸纹饰中,以饕餮纹为虎形的认知最广。
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龙生九子简介:
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次子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心胸狭隘;三子嘲风,形似兽,平生好险又好望;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五子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
六子霸下,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八子负屃,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九子螭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扩展资料饕餮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别名叫狍鸮,古书《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其名可比喻贪婪之徒,人们一般称这种人为“老饕”。
而人们所说的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是描绘饕餮的兽面。这种纹饰出现于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但饕餮纹更常见于青铜器上,尤其是鼎上,早在二里头夏文化的青铜器上便有。
饕餮多指负面形象,但在余光中先生的《当我死时》的“饕餮地图”中,“饕餮”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饕餮是传说中极为贪食的恶兽,贪吃到连自己的身体都吃光了,所以其形一般都有头无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饕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