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的各个领域。创新思维是通过比较而进行的发散性思维,常常是把较为陌生的事物与较为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从而通过创新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尖端技术的掌控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进行科技创新,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科技创新思维要讲求缜密性和前瞻性,还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类比式、联想式、跨越式等思维模式。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现代人应该有的素质。科技的进步在于创新,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前提下,社会才会不断的发展。创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时代的进步需要创新,但是也不能完全去否定埋头苦干的人所作出的贡献。实干和创新应该有效地结合起来。(延平区梅山街道中山社区党群工作者 许方)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一节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加重视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聚焦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实施已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部署启动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加强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部署。围绕现代农业、城镇化、环境治理、健康养老、公共服务等领域的瓶颈制约,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强化宇宙演化、物质结构、生命起源、脑与认知等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若干国际创新合作平台。 第二节优化创新组织体系 明确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深入实施创新企业百强工程,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发展,促进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在重大关键项目上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市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 第三节提升创新基础能力 瞄准国际科技前沿,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国家实验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科学领域和部分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现有先进设施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创新资源。 第四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引导创新要素聚集流动,构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用,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省份、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支持 北京 、 上海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