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之一,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作者是列御寇。列御寇,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
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著有《列子》。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列子》中的“天体运动说”、“地动说”、“宇宙无限说”,而这些学说都远远早于西方的同类学说。唐玄宗于天宝年间诏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多字。流传有的《列子》一书,列子书在先秦曾有人研习过,西汉时仍盛行,西晋遭永嘉之乱,渡江後始残缺。其後经由张湛蒐罗整理加以补全。现存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汤问》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广为流传。其中《两小儿辩日》被纳入小学语文人教版6年级下册第1篇课文。列子一向低调,有所谓“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和光同尘”的境界,故而列子在历史上的事迹也很少。
《愚公移山》揭示了一条深刻的哲学道理。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这个寓言中,愚公及家人与两座大山是一对矛盾,很显然在开始挖山时,两座大山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想移山似乎不可能。这也引起了智叟的嘲笑。可是愚公的一席话确实是真理。山不会再长,挖一点少一点。而挖山的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坚持挖下去。终有挖完的一天。《愚公移山》告诉人们,做任何事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遵循客观规律,锲而不舍坚持干下去,终有成功的一天。当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两座大山也就变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