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戏金蟾寓意

刘海戏金蟾寓意,第1张

“刘海戏金蟾”这是一个民间的神话故事,在我国的玉雕题材上有很多这样的寓意题材。相传刘海这位神仙很喜欢双手拿着铜钱串,去喜笑颜开的逗着三足金蟾,金蟾是很罕见的动物,被人们视为是一种灵物,在古代的时候金蟾是辟邪驱恶和带来钱财的动物,因此借助这一神话场面,被人们赋予了很多不一样的含义,是一种吉祥的图案。

寓意:

1、 财源兴旺-刘海戏金蟾的传说将刘海推上了财神的地位,而金蟾本就是代表着财富的动物,在这个神话故事中,只要刘海拿铜钱戏金蟾,这时金蟾就会吐出铜钱来,走到哪里,铜钱就会撒到哪里,这样的形象代表着财源广进,大富大贵的意思,是招财的好作品。

2、 幸福美满-在这个传说中,刘海的妻子曾经化身为金蟾与刘海相遇,结为良缘,所以这个雕刻题材还有祝福夫妻间幸福美满的意思。

3、 吉祥-金蟾的相貌很丑陋,可分泌出毒液,对人体有害,正是这样的特点,在寓意上,人们将其视为是驱邪避恶的吉祥物,可包邮人体的健康平安。

1、刘海戏金蟾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纹样一般系一蓬发少年以连钱为绳,戏钓金蟾构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2、常德民间以“刘海戏金蟾”为题材的雕刻众多,其中有一件竹雕笔筒颇具特色(图368)。该笔筒高14.5厘米,口径9.3厘米,底径9.1厘米,略呈扁园形。笔筒一面以留青浮雕技法刻肩披布衣,袒胸露乳,笑容满面的赤足仙人刘海,正挥动一根穿着铜钱的绳子,俯身戏逗一蹒跚爬行的三足金蟾。刀工简练,布局有致,十分生动传神。笔筒另一面刻一古代官吏奉禄的“禄”字。其下刻阴文行书四行:“不为利禄,清以奉公。”款署“己已年,玉亭”,下有单框方印“赵”。此笔筒应作于清同治八年(1869)。

金蟾寓意

“刘海戏金蟾”典故出自道教,由传说的辟谷轻身的人物附会而成。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时认为得之可致富。寓意财源兴旺,幸福美好。 明朝学士解缙有关对联:龙不吟,虎不啸,鱼不跃,蟾不跳,笑杀画中刘海。车无轮,马无鞍,象无牙,炮无烟,闷死阵里将军。

故事涵义

关于刘海戏金蟾,除爱情故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人们并不十分了解。据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湖南常德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武陵藏珍》考证,《列仙全传》卷七略云:刘玄英,号海蟾子,初名 *** ,事刘守光为相。一日忽有道人来谒,索鸡卵十枚,金钱十文,以一文置之几上,累十卵于钱若浮图(塔)之状。海蟾惊异之,曰:“危哉!”道人曰:“人居荣禄之场,履忧患之地,其危殆甚于此。”海蟾繇此大悟,遁迹于终南山下,丹成,尸解,有白气自顶门出,化为鹤,飞冲天。清初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一亦云:“海蟾姓刘名嚞,勃海人,十六登甲科,仕金,五十至相位。朝退,有二异人坐道旁,延人谈修真之术。二人默然,但索金钱一文,鸡卵十枚,掷于案,以鸡卵累金钱上,嚞旁视曰:‘危哉。’二人曰:‘君身尤危何营此卵?’嚞遂悟纳印,入终南山学道而仙。”两处记载略有差异,但其基本含义一致。 身居官场,如履忧患之地,这是前人的思想。康熙年间,著名雕刻家吴之璠曾雕有“刘海戏金蟾”笔筒,其上题七绝一首:“谁是忘忧自在天,戏蟾拥慧对流泉,科头散发挥无事,终日逍遥不计年。”他欣赏刘海的“逃避”态度。该笔筒的作者则相反。 他认为官还是要人做的,应奉行的准则是“不为利禄,清以奉公”。这也是跳出“忧患之地”的最好办法。他的观点对后人是有很大启迪作用的。此笔筒发现于湖南常德。它的出现,可能与晚清史上影响巨大的“湖南新政”有关。据史记载:嘉庆、道光年间贪风愈甚,几乎无官不贪,大小官皆贪。湖南布政使郑源王寿,凡有新授州县官到省,都要勒索贿赂才准赴任,名为“买缺”,“以缺之高下定价之低昂,大抵总在万金内外。”如果新官无钱贿赂,便只好长期守候在省,久之资斧告匮,不得不知会州县书吏、衙役等携资来省活动。这样到任之后,钱粮则必假手于户书,漕米则必假手于粮书,仓谷、采买、军需等则必假守于仓书,听其任意滥取,加倍浮收,“上下交通,除本分利”。在贪污腐败的风气下,官僚们唯求官运亨通,招权纳贿而已,他非所闻。因而苟且偷安,庸庸碌碌,玩忽职守,荒怠政务,天下官吏皆然。 嘉庆、道光时期,清朝统治开始走向衰落,政治、武备日益腐败。1862年(同治元年)曾国藩叹道:“为德为才,得一已难,两者兼全,更不数觏。”当时稍有见知的官吏都认为要根除祸乱,非先治本整饬吏治不可。因此湘军的头目们把整顿吏治,修明政事看作是医治乱世、实现中兴的一大要政。他们对湖南吏治大力整顿,先后参革了新化、黔阳、桃源、嘉禾、龙阳、东安、巴陵、临武、宁乡等县的知县和澧州知州、岳常澧道道员,同时保举重用了一批精明强干的官员。又鉴于官民阻隔,上下之情不通,官场腐败的情况,采取掺沙子的办法,大力扶植新生力量,赋予他们亦官亦绅的权位,参与地方行政管理事务,使吏治有了明显改观。湖南官吏自巡抚起,以廉俭勤能相表率,故湖南统治阶级的政令通行无阻,“威行于府县,贪靡之风几革。”此竹雕笔筒当属此时所作。湖南整顿吏治的经验,成了“同治中兴”的样板。以后,周边各省照着湖南的办法去做,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7936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