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蚧读音是gé jiè。
蛤蚧又称大壁虎、仙蟾,台湾称为大守宫,主要分布于亚洲北回归线附近的亚热带地区,包括中国、越南、泰国和老挝。蛤蚧多栖息在悬岩峭壁的洞缝,个别也居住在树洞里。穴居的洞隙不大,身躯刚好能在洞内自由行动。
蛤蚧遇敌即能甩尾逃脱,于事后长回,甚至其遇敌或捕获猎物时会对之紧咬不放。洞隙形状各异,一般洞宽15-30厘米,高3-6厘米,深度不等,有的可达数米之深。在野外常单独或几条栖息一处。蛤蚧喜欢干燥,在低洼或石山下部很难看到蛤蚧的踪迹。
蛤蚧的习性
蛤蚧性怕冷、怕热、怕风雨,喜栖息于山岩石隙,树洞或屋檐墙壁上,昼伏夜出,常见雌雄成对活对。喜食活饵,主要捕食昆虫类。蛤蚧有冬眠习性。气温低于10℃以下时,潜入3-4m深的岩缝中冬眠。到翌的气温回升到18-20℃时才出洞活动。雌雄异体,3-4年性成熟,每年5-9月可见产卵,6-7月为盛期。各地因气候不同而稍有差异蛤蚧卵在7-8月孵化,6-7月为盛期。
蚧读jiè。介壳虫,蚧总科。成虫极小,雌虫无翅,雄虫有前翅一对,体背有蜡质硬壳或蜡质覆盖。种类很多,大多是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的害虫,如吹绵蚧、梨园蚧等。蛤蚧,爬行动物,壁虎科。头大,尾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同翅目,介壳虫总科昆虫的统称。雌虫无翅,足和独角均退化;雄虫有一对柔翅,足和触角发达,无口器。体外被有蜡质介壳。
蚧的古籍解释:
《类篇》居拜切,音介。《大戴礼》鱼游於水,鸟飞於云,故冬燕雀入於海,化而为蚧。又蛤蚧。《本草》蟇首细鳞长尾,生岭南,在古墙壁及榕木闲。《元陈孚诗》龙眼花开蛤蚧鸣。又地名。蝗蚧潭,见《襄城县志》。又《韵会》通疥。《後汉·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