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意思是:时时刻刻打扫尘土,不要让它染上灰尘。
引申的意思就是我们的法身具有智慧和觉悟的,真心自性能具足一切,我们要时时刻刻拭擦,不要让妄想把真心自性覆盖。
这句话出自佛家的两首诗的《偈神季》全文如下: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弟子的心灵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五祖擦偈:心本不生不灭,遇境似有境灭还无。心之所以有挂碍、有尘埃,只是因为,心对世界万事表面的相有所住。故人会有烦恼,进而产生贪嗔痴,无法明心见性,得到真正的自在。
要知道,世界上万物都是终须败坏的。所以是虚妄的,不是永恒的,不应该用太多的血心去留恋它。所谓万物皆为我所用,并非我所属。心无所住,无所挂碍,即是无心无尘。
五祖的意思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着,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着,你执着它做什么?你执着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着些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提本无树
《菩提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是六祖惠能大师的一个四句偈,这是从神秀和惠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释义: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树,(释迦牟尼佛当年在菩提树下觉悟)弟子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捻花微笑,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释义: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此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 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