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如果我们认为远处的恒星是不动的(虽然肯定恒星有位移,但用作时间标准,必须选取位置足够远、位移足够小的恒星。何况只有20几个小时,任何恒星也跑不了多远),那么就必须考虑地球在自转一周的时间内,在公转轨道是转过的角度。就如图中所示(自己画的,表示个意思),太阳昨天的直射点是P点,同时也正对着恒星A(就是图中的那颗恒星)。当地球由A点自转到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的B点时,是在图中的B点那个位置,此时P点再一次正对着恒星A,相对于恒星A来说,地球已经转过了一周(360°,一个恒星日),这是恒星日的定义.
但你看一下,当P点正对着恒星A时,是否也正对着太阳呢?还没有,还差一个很小的角度(图中为了表示清楚,这个角度放大了),这个角度就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地球还需要继续自转一定的角度,让P点再次正对着太阳,才是一个太阳日,这是太阳日的定义。
但地球在继续自转的同时,在公转轨道上也要移动一点,要移动到上图中的C点的位置,P点才正对着太阳,而这时P点已经不是正对着恒星A了,已经转过去了,转过的角度也是恒星日与太阳日之间的差。这个差按照角度说,是59′,按照时间说,是3分56秒。
就是说,地球只需要23小时56分4秒,就可以自转360°,完成一个恒星日。而地球必须花费24小时整,自转360°59′,,才能完成一个太阳日。
换句话说,恒星日比太阳日的时间短3分56秒;太阳日比恒星日,地球需要多自转59′的角度。
而太阴日则以月球为参考点所度量地球自转周期。是月球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上同一经度线所需要的时间。
虽然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其周期是29.5天(一个朔望月),但月球围绕地球公转时,地球也在自转,而且月球的公转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就是说,月球相对于地球表面向前运动时,地球上的这一点也在向前赶,于是,太阴日就不是24小时了,要把地球在这段时间内自转的时间也加进去。所以太阴日要比太阳日多约50分钟。是24小时50分。
是的,这是表述是对的。太阴日是月亮接连两次过同一子午圈所需时间,平均是24小时50分。
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的时间间隔,是24小时整。
恒星日是指子午线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是地球真正自转360度的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
所以,太阴日最长,要比太阳日多约50分钟。恒星日最短,比太阳日短3分56秒。
太阳日是以太阳为参考点的一日(一昼夜)
太阴日是以太阴(月亮)为参考点的一日(一昼夜)
解释:笼统地说地球自转的周期是1日
1。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在地外的天空找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
2。按参考点的不同,天文上的日的长度有三种,它们是恒星日、太阳日和太阴日,分别以春分点、太阳和月球为参考点。
3。通常所说的1日(一昼夜)是指太阳日。
天球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因此,地球自转周期可以从天体周日运动的周期来测定。
恒星日是指同一恒星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的周期。
同理,太阳日就是太阳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需的时间
再同理:太阴日则是月球连续两次在同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