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是什么意思?

禅修是什么意思?,第1张

禅修是一种工具,好比说学天文,需要高倍的望远镜。学习宇宙与人生的终极智慧,就需要一个灵敏的心灵。

我们平时的心太浮躁、散乱、迟钝,对很多真相茫然无知。例如,我们不能知道自己的情绪的升起、发动,不能观察到身体细微的能量波动,不可能感触到别人的思想,当然更不可能知晓前世因缘、宇宙来往的知识。

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感官体验决定喜乐、好恶。比方说,大多数人喜欢淡蓝淡绿的颜色,爱听悦耳的曲目,爱看帅哥美女等等。我们觉得这是本性,以佛法来说,这是比较可悲的,人类陷在感官触觉里还不知道出离。

好比一条狗,爱吃屎,人类会觉得极其恶心,但是对狗儿来说,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无他,就因为狗的器官告诉他们,大便是香的。就像有的人爱吃臭豆腐臭冬瓜,有的人一看见这些东西就掩鼻而逃。

所以,这样一颗迟钝、被感官缠恋的心,是没法学习佛教智慧,哪怕佛法就在眼前都看不到。因此,学佛第一步,不是到外面找很多书看,而是要修炼这颗心的纯净、灵敏。佛法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心灵迷住了才看不到。擦拭你的心灵,佛法就自然会现前。

当然,不仅佛法,大多数宗教,包括比佛教古老的印度教都有自己的禅修,当然名字各异,比如叫冥想、静虑、气功、炼气、心斋等等。有的宗教没有关于禅修的系统的论著,但是实践中却应用着,比如基督徒至诚的祈祷、念诵,都包含着巨大的心的能量。当然基督徒说这是上帝的威灵,姑且不说这是否是上帝的圣灵,任何人,只要心摆脱物欲的牵缠,都会爆发巨大的能量,这一点,凡夫、天神、佛菩萨都是一致的。

禅修要和正当的宗教的学习结合起来,因为禅修的时候身体的机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比如听到、看到鬼神、未来过去等等。如果没有正当的宗教思想的引导,会搞的走火入魔。这并不是吓唬人。

禅修的方法有很多种,南传整理的四十一种, 适合不同的根性。传统上,佛教的入门禅修是“二甘露门”,也就是出入息观(安那般那禅)和白骨观。北传的加上三种,合称“五停心观”:出入息观、白骨观、界分别观、因缘观、慈心观。后代又发展起念佛禅。

南传的则以出入息观为核心,以白骨观、慈心观、佛随念、死随念,称为四护卫禅。

这些都是禅修的方法,具体的,拙作推荐的禅修书中都有介绍。当然最好能有个合格的老师指导。佛陀曾说,能做禅修老师,除了德行、知见具足之外,如果能有两种神通,将会对弟子禅修有非常好的作用:宿命通和他心通。能观察到弟子的修行根基和状态。

我们现代人,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么如何禅修呢。一种简单的,就请一尊你相信的大功德者,比如佛、菩萨、圣人,当然,您如果信任上帝也无妨。但是尽量不要找缺乏认证的神只,诸如有些人喜欢请碟仙、请出马、保家仙、狐蛇之类的,往往被鬼上身,后果可能很严重。

然后,常常清净的和这些大功德主祈祷、礼拜,如同亲友一样的诉说、恋慕。人心心地纯正,那么感应是很强的。所以,我们如果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走近身边都有一种非常喜乐的感觉,很多人由于常常祈祷,声音优美,语言感人,这都是真诚的祈祷的效果。

当然,如果你不信佛不信神,那么可以每天做些简单的平静思想的禅修,每天只要几分钟时间:

每天从紧张的工作间隙中松弛一下,我们可以在电脑前、走廊上、在床上……可以盘腿、可以正坐、可以站着,当然,最好不要躺着,安详的开始禅修。

禅修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念头抓得太紧,轻松寂静的入座,带着一种安详平静,有一点怡然自得的微笑,放松四肢百骸,微微闭上眼。轻轻把念头移到呼吸上,体会那种动荡的念头,逐渐变轻,内心的体会那种心神安放在体内,不再外驰带来的平静美好的感觉,甚至感觉随着呼吸的细长均匀,内息逐渐散开,心神的平静如同一汪秋水,逐渐扩大稳定。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仿佛在外流浪了一天的心,回到了自己身上的家一样,随着身体肌肉的放松,身上暖融融的大地回春的感觉也开始出现。

如此持续,身体得到放松平静的同时,心神也会宁静,乃至深入禅定,为以后的修观打好稳定的基础。

注意,第一条是放松,第二条还是放松,一定要先放松,才能去观呼吸或者念佛号哦。

轻松坐了分钟,工作的疲劳会缓解许多。希望大家对禅修不要有一种神秘或者高深莫测的心理,禅修是我们心灵的伙伴,引导我们走向安详、清明的自在解脱之路。

禅修,就是把心灵中的良好状态培育出来。逐渐让心灵净化及得解脱自在,使自己向善、向觉悟解脱的方向前进。其实践方法就是以“八正道”的修学为主,辅以四梵住的慈悲喜舍;七觉支的念、择法、精进、定等等。开始修行时,可以先找个安静且适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着,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将难以成就禅定。反之,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1定义

编辑

禅修-------入出息念业处

南传上座部佛教把修习止的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禅修者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适合自己的禅修业处来作为入门的方便。

然而,在四十种止业处当中,最为禅修导师们推崇与教导的应该是入出息念。

佛陀于《大念处经》等诸经中教导入出息念的修行方法。佛陀于该经中说: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1、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2、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3、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4、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开始修行时,可以先找个安静且适合禅修的地方,以舒适自然的姿势坐着,上身保持正直,然后将正念安住于禅修的目标——呼吸。应尝试觉知经由鼻孔而进出身体的气息(呼吸时的鼻息);只应借助在鼻子的正下方(人中)或鼻孔出口处周围的某一点来感觉气息的进出,而不要跟随气息进入体内或出到体外。如果跟随气息进出,将难以成就禅定。反之,只是在气息与皮肤接触最明显的那一点觉知气息,将能培育及成就禅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原文地址: http://outofmemory.cn/zaji/5804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