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骃,裴松之的儿子,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继承家学,博览宏识,亦以注史著称于世。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裴骃为《史记》作注而垂名于中国史坛。他反复研究《史记》,“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的合称。
《四库提要》认为散列正文下并合为一编,始于北宋。现存最早的有南宋黄善夫刻本(商务印书馆收入影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清乾隆时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较为通行。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张文虎考订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是清朝后期较好的刊本。
中华书局1959年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出版《史记》,分段标点,将原散列正文下的三家注移于每段之后,原序文亦移置全书后,并以年代次序重排。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史记》从两汉到晋,由于辗转传钞,字句之间颇有差异。晋朝徐广作《史记音义》,把那时不同的字句记录下来,其间的差别往往很大。六朝时,刘宋的裴骃作《史记集解》,那是五世纪时《史记》流传的情况。
到了唐初,司马贞作《史记索隐》时,《史记》本身的问题更加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引用了四百多种书籍来加以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内存溢出
评论列表(0条)